转变养殖模式 推动肉牛产业发展

2021-12-01 12:08赵光学
云南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饲草料存栏粪污

赵光学

(景东县畜牧工作站,云南景东 676200)

肉牛养殖是景东县的传统产业,1997年开始推广肉牛冻精改良技术,2013年建设现代肉牛养殖产业项目,2020年末,行业统计肉牛存栏12.61万头、出栏4.79万头、产肉量4400 t,具有一定养殖基础。全县有11.55万hm2可利用天然草场、3700 hm2退耕还草地和大量农作物秸秆,养殖资源优势明显,但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低、规模小散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品消费结构在变化,牛肉需求量在逐年增加,牛肉价格持续上涨,肉牛销售市场行情普遍良好,养殖利润可观,全国肉牛产业呈逐年上升发展态势。目前,我国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代表的草食畜牧产业,对巩固退耕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牧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乡村振兴和百姓增收也将发挥显著作用,肉牛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优势产业。加快景东肉牛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和养殖户为主体、发展规模养殖、注重产品质量”为发展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金融支撑、行业服务”的稳定保障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夯实养殖基础。

一、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表1)

(一)生产情况

近5年肉牛生产总体情况:肉牛存栏增加2.23万头、增长率21.49%;肉牛出栏增加1.40万头、增长率41.42%;肉产量增加1696 t、增长率62.56%;能繁母牛存栏减少1632头、减少率3.11%。

(二)养殖规模

2020年末,全县共有10 050户肉牛养殖户。其中,养殖存栏10头以下的9447户,占比94%;10~29头的503户,占比5%;30~49头的80户,占比0.8%;50头以上的20户,占比0.2%;养殖规模小且散,但存栏10~49头的适度中小规模养殖户发展良好。

(三)品种结构

景东县养殖的肉牛品种以本地黄牛和中国水牛为主,先后引入西门塔尔、短角、安格斯、云岭牛、摩拉、尼里等优良品种。2020年末,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及其杂交后代牛养殖存栏占比约30%,本地黄牛占比约60%,中国水牛和其他牛占比约10%,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及其杂交后代牛存栏量呈上升态势,本地黄牛及其他品种存栏量呈下降态势。

(四)养殖模式

肉牛养殖模式从“放牧模式”向“放牧+舍饲模式”和“舍饲模式”转变。2020年末,“放牧模式”占比约20%,多为养殖规模10头以下的小散户;“放牧+舍饲”占比约70%;“舍饲模式”占比约10%。

(五)养殖技术推广情况

1.肉牛冻精改良技术。景东县于1997年开始推广肉牛冻精改良技术,至2020年末,全县建成正常运作的肉牛冻精改良点8个,年冻精改良4300胎,占比10.75%。

2.饲草料种植加工技术。依托国家退耕还草工程建设,推广种植皇竹草、臂形草、东非狼尾草、狗尾草等多年生牧草,共推广种植3700 hm2;引导推广农田种植黑麦草技术,年种植333.33 hm2;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加工技术,年加工1.7万t,推广农作物秸秆、蔗梢储备利用技术,年利用量10万t。

3.实用养殖技术。落实国家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和推广“补饲”“舍饲”和“肉牛短期育肥”3项实用养殖技术。

二、产业标准化低,影响肉牛养殖的长足发展

(一)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阶段问题突出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生产方式总体落后。景东县肉牛产业发展刚进入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薄弱,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体系不完善,养殖过程中的品种结构、草料生产加工使用、养殖管理水平、疫病防控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

1.牛舍建设未达标准化。目前多数养牛户还用老式牛圈(地楼式)或简易牛舍进行养殖,圈舍内基本无养殖设施设备,生产操作不便。少数规模养殖户新建或改、扩建棚式牛舍,配有给料给水设施设备,但多数养殖户没有建运动场、疫病防控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达不到标准化养殖场的要求。

2.草料收储、运输困难。景东县交通不便,如何把草料地的饲草料便捷化收集运输(收储)给养殖场和散养户,供给牛群食用,是肉牛养殖能否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增加收入的关键。目前,全县养殖场和散养户饲草料收储设施不足,饲草料地没有建设生产道路,饲草料运输的过程,需投入大量的成本,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3.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国家当前的发展要求与政策,更是养殖场延伸产业链、增加养殖产业末端附加值的途径。景东县肉牛养殖场基本没有配置规范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

4.良种能繁母牛比例低。景东县优良肉牛西门塔尔、短角及其杂交后代牛养殖存栏量占比不到总量的30%。能繁母牛占全县养殖总量的40%,与正常的60%相比严重不足。而能繁母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全县年生产犊牛约2.8万头,产犊率60%,导致肉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5.饲草料种植结构不合理。饲草料资源是决定肉牛产业发展体量和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景东县饲草种植结构为“有禾无豆”,近年推广种植皇竹草、臂形草、东非狼尾草、狗尾草、巨菌草和黑麦草等多种禾本科牧草,年产鲜草约40万t,但未推广紫花苜蓿、红白三叶等豆科牧草的种植,饲草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利用率不到5%,未经加工利用率不到50%。

(二)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布局及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

1.服务体系不健全。景东县肉牛产业发展未建立领导机构,没有形成稳定的、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全县肉牛产业由县农业农村局主管,下设县畜牧工作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有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13个,专业技术人员87人,但年龄偏大,呈老化趋势,不能满足肉牛产业发展服务需要。

2.产业布局不合理,科技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引导和指导不足,景东县肉牛产业发展多由养殖场和养殖户自行规划发展,出现了有牛的地方无草、有草的地方无牛的“草牛错位”现象。同时,景东县只有肉牛冻精改良、短期育肥和舍饲几项简单的养殖技术推广。虽然每年进行畜牧法律法规、综合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培训,但未组织过肉牛产业发展的专项培训,且无推广培训经费。

3.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一是在动物疫病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需要建立更加标准和规范的市场、物流体系,景东县的流通机制建设尚属空白;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牛肉制品得不到深加工,以活牛外销为主,肉牛产业得不到提升,难以适应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改良养殖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牛舍建设,配置给水、供料、饲草料收贮、防疫、粪污处理等标准化设施;配置饲草料收集、运输、加工、调制等设备;完善主要饲草料基地运输道路建设、部分草料地水利设施建设。

(二)合理布局促进养殖

坚持“以草定畜”的发展理念,以支持饲草料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为发展基础,构建“一个引导、二个重点、三个发展”的肉牛产业养殖布局。一是引导全县小散户养殖能繁殖母牛5头以上,繁育犊牛出售;二是在饲草料地集中的村子和村小组,推进建设肉牛养殖重点村和重点组,把肉牛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三是在条件符合的前提下,以肉牛育肥为主,发展建设100~299头、300~499头和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三)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养殖体系建设

1.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引进知识化、年轻化畜牧科技人才,加强县、乡级畜牧科技队伍建设;二是充实村级防疫人员,提高待遇和加强畜牧科技培训;三是引导发展个体服务机构(如肉牛冻精改良站点)自主建设、自主经营,指导和管理兽药、饲料服务机构规范标准和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养殖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力度进行肉牛冻精改良、牧草种植、舍饲和肉牛短期育肥等技术推广和应用;二是加快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秸秆青贮氨化、粪污资源化利用、疫病防治等肉牛饲养管理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和应用;三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利用电视、微信等媒介加强肉牛饲养管理综合配套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四)规范肉牛市场

一是打造集养殖、加工、包装、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建设肉牛加工基地;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与销售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景东县肉牛养殖的规模和水平;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肉牛交易市场,力促景东县肉牛养殖形成产业化。

猜你喜欢
饲草料存栏粪污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新乐市召开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调度会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饲草料资源的利用途径
《饲草料收贮与加工》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饲草料加工调制方法及今后发展建议
山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今年要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