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任务的情境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4-02 21:55姚明站杨砚宁张先根徐雯
化学教与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核心素养

姚明站 杨砚宁 张先根 徐雯

摘要:发展性任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依托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梯度合理、结构鲜明、富有启发性和生成导向的若干个学习任务或活动场域。文章以“烟气中SO2的吸收”复习为具体案例,建构了解决归因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设计了12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构成发展性任务,进行了情境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提炼了归因类问题的解答步骤,提高了学生解决归因类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关键词:发展性任务;情境化教学;思维模型;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4-0042-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4.009

一、基于发展性任务的情境化教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了“一核四层四翼”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整体框架,明确规定高考的考查载体是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要注意设计真实情境下不同复杂和陌生程度的问题解决活动,促进学生从学科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2]。可见,情境化教学成为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新高考的应然追求。

发展性任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依托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梯度合理、结构鲜明、富有启发性和生成导向的若干个学习任务或活动场域[3]。对教学而言,教师可依据2017版课标要求,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和提煉化学学科知识及学科观念,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从知识、思维和方法等视角,科学合理地设计具有能够激发思辨、引发探究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而言,学生能够借助教师创设的发展性任务,从化学视角去认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或社会议题,基于知识关联、认识思路和核心观念对化学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认知,运用不同的方法表征化学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同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认知和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思维[4]。

二、基于发展性任务的情境化教学案例

1.教学设计模型

以“烟气中SO2的吸收”复习为具体案例,构建发展性任务与思维进阶的教学设计模型(见图1),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期增强学生证据推理意识,提高学生归因类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和认知模型化。

2.教学具体环节

环节一:聚焦任务目标

+

[任务1]预测往FeCl3溶液中通入SO2的实验现象,并说明判断依据。

[学生]可发生反应2Fe+SO2+2H2O=2Fe+SO

3+2+2-4H+,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

[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5mL1mol·L-1FeCl3溶液,通SO2气体至饱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溶液迅速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

设计意图:学生由熟悉的反应预测现象出发,通过实验的“异常现象”,创设“有问题”的化学课堂,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维的热情,聚焦任务目标,体现了发展性任务矛盾性的特征。

环节二:寻找关键因素

[任务2]往5mL1mol·L-1FeCl3溶液中通入SO2,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并不是预测的实验现象,请结合已有知识猜测、解释出现红棕色的可能原因?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推理?

[学生]首先,溶液没有变成预计的浅绿色,说明可能并非发生预想的氧化还原反应;

可能原因1: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考虑,Fe3+易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胶体;

可能原因2:从物质结构的角度考虑,Fe3+有空轨道,能与某些粒子如SCN-配位形成红色的配合物,所以这里也可能与SO2等配位络合成新物质;

......

实验验证方法:丁达尔效应检验是否形成Fe(OH)3胶体,并与Fe(OH)3胶体作对比。

[任务3]Fe3+能与SCN-配位形成红色的配合物,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Fe3+能不能与SO2形成配合物?Fe3+能否与SO2--[5-8]、HSO

[学生]Fe3+有空轨道,SO2中心原子以sp2杂化,配形成配合物呢?位原子为2个氧原子,硫原子剩有一对孤电子对,分子结构为V形,所以两者有可能形成配合物(图2)。

[教师]资料显示,Fe3+与SO2可以配位络合:Fe3++

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不同机理,其反应物和产物都一样,只是中间体一配合物的形式不一样。

[任务4]随时间推移,溶液由红棕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浅绿色[如图3所示,未通SO2和通SO(2用煤油液封)的FeCl3溶液颜色变化对比],其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生]发生了2Fe3++SO2+2H2O=2Fe2++SO2-+4H+4的反应。

[任务5]往5mL1mol·L-1FeCl3溶液中通入SO2至饱和,溶液迅速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后经较长时间最终变为浅绿色。请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角度解释该现象变化的原因?

(2)从现象变化的先后快慢来说,反应I速率较快,反应II速率较慢。反应II进行时,溶液中c(Fe3+)和c(SO2)减小,导致反应I平衡逆向移动,且反应II几乎完全进行,导致反应I几乎完全逆向移动,[Fe(SO2)6]3+分解完全,最终溶液慢慢变成浅绿色。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挖掘出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进行解释。让学生置身于自由、科学、民主的“学习场”中,通过师生、生生平等交流和倾听,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大胆的假设、有证据的猜想),充分体现了发展性任务思辨性的特征。

环节三:建立要素关系

[任务6]某同学认为反应II是一个不可逆反应,请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1)向5mL1mol·L-1FeCl3溶液中通入SO2至饱和,加入煤油液封,放置一天;

(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任务7]如何加快反应II的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压强、适当升温、使用催化剂和增大接触面积(如将导管出气口换成多孔球泡)等。

[实验2]研究温度和溶液酸性对反应II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表1。

[学生]实验1中微热溶液时,溶液颜色明显比未加热的溶液浅,说明加热可以加快反应II的速率;滴加浓盐酸,通入SO2至饱和,溶液没有变成红棕色。

[任务8]FeCl3溶液吸收SO2时,增强溶液的酸性没有出现“异常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溶液酸性增强,SO2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Fe(SO2)6]3+的生成。

[教师]信息提示,不同pH的溶液中SO2的溶解度,如表2所示。

追问:滴加浓盐酸,避免了“异常现象”的发生,对反应II的速率有何影响?

[学生]酸性增强,SO2的溶解度减小,导致反应II的速率减小;酸性增强,抑制Fe3+水解,使c(Fe3+)增大,导致反应II的速率增大。因此,取决于两者对速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深度挖掘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进一步探讨该反应,体现发展性任务探究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结构化认知(见图8),进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理解。

环节四:优化模型结构

[任务9]不同温度下,将pH=2、0.05mol·L-1FeCl3溶液和含SO2的烟气按不同的液气比通过填料塔,随温度升高SO2的去除率变化如图4所示[9]。SO2的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可能原因是什么?(该题还可以如何设问?)

[学生]在低于40°C时,随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导致SO2的去除率升高;当温度大于40°C时,随温度升高SO2的溶解度减小、铁离子水解程度增大,导致SO2的去除率降低。

[任务10]在相同温度下,将pH=2、0.05mol·L-1FeCl3溶液和含SO2的烟气按不同的液气比通过填料塔,测定不同液气比时SO2去除率变化如图5所示,该项目选择10L/m3的液气比[9],解释其原因。

[学生]在10L/m3的液气比时,SO2的去除率已达80%左右,增大液气比SO2的去除率提高不大,造成吸收成本的增加。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知、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型(见图8),感受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环节五:应用思维模型

[任务11]Fe(III)/铸铁屑填充湿法吸收烟气中SO2,铁屑腐蚀过程和铁离子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SO2的吸收。该法吸收烟气中SO2转化途径示意图如图6所示[9],用必要的化学用语和文字来描述此过程。

[学生]SO2被溶液吸收形成电解质溶液,铁屑中铁与碳构成原电池,铁失电子被氧化:Fe-2e-=Fe2+,O2在碳电极得电子被还原:O2+4e-+2H2O=4OH-,Fe2++2OH-=Fe(OH)2,Fe(OH)2被O2氧化成FeOOH;部分FeOOH与H+转化为Fe3+,进入溶液的Fe3+与SO2-发生反应:2Fe3++SO2-2+2-+

分FeOOH转化为含SO2-3和SO

[任务12]Fe(III)/铸铁屑填充湿法吸收烟气中SO2,铁屑腐蚀过程和铁离子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SO2的吸收。在40°C、以相同的液气比通过铁屑填充的填料塔,在不同pH溶液条件下,对SO2的去除率的影响如图7所示[9]。在低pH和高pH下,SO2的去除率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生]与高pH相比,在低pH值的条件下,阶段ISO2去除率上升快,阶段II下降也快。与高pH相比,在低pH值条件下,阶段I时,随SO2吸收进入溶液,铁的腐蚀速率被不断增加的H+加快,产生更多的铁离子,从而加快SO2的吸收速率,导致SO2的去除率上升得快;阶段II时,低pH下因腐蚀产生更多铁锈的阻碍作用,造成腐蚀速率下降,减弱SO2的吸收,导致SO2的去除率降低得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反应机理的认知,进一步深化理解模型及其本质,从而达到能够应用思维模型分析复杂体系能力(见图8)。在复杂问题分析中,可以探查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迁移应用、沟通与合作和交流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意识。

三、基于发展性任务的情境化教学思考

1.设计优质高效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情境要来自生产生活的实际,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教学的需要。本节课紧扣烟气中SO2的吸收这个真实情景,实验设计科学新颖,富有启发性和生成导向。问题情景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加以取舍。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开展推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本节课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了整個教学过程(见图1)。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业水平的提升。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和现有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学习任务的个数和具体梯度、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基础较好,学习任务设计梯度合适,虽然多达12个,但也能完成教学任务。

2.提炼同类问题的解答步骤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引导学生逐步提炼出归因类问题的4个解答步骤(见图8),建构解决归因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4.

[3]朱志平.范导式教学: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9(4):77-80.

[4]胡先锦.为理解而教:课堂的应然追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化学课堂[J].化学教学,2020(4):33-37.

[5]钟国华.基于三元整合策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三专题复习研究[J].化学教学,2021(2):33-37.

[6]姚小红等.酸性条件下Fe3+氧化SO2的脱硫反应机理[J].环境科学,1998(5):16-17.

[7]盛锡铭.SO2与FeCl3反应异常实验现象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71-72.

[8] 施亚钧等.含铁离子催化剂的稀硫酸液吸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硫的吸收模型和氧化模型的探讨[J].华东化工学院学报,1980(2):11-19.

[9]江举辉.Fe(III)/铸铁屑吸收SO2新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24-58.

猜你喜欢
情境化教学核心素养
刍议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的识字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十分钟“演播厅”在中职文秘情境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