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模拟情境 促知识迁移
——以“游标卡尺”教学为例

2022-07-04 12:18梅尹
物理通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游标卡尺读数方块

梅尹

(北仑中学 浙江 宁波 315800)

1 教学分析

“游标卡尺”是人教版物理必修3第十一章第3节“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必需的测量工具,同时也是高中实验操作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之一.其结构复杂,原理理解难度较大,读数方法较为复杂,因此常出现学生机械记忆读数方法的情况,学生往往学得稀里糊涂,印象不深.但是,在深挖原理之后,笔者认为“游标卡尺”的学习将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机会.

高一学生已有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知识技能,对于“精度”“估读”等概念并不陌生,同时他们已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在方法应用上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科学探究为方法,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复习刻度尺的工作原理,认识其测量的局限;

(2)知道游标卡尺的构造、用途及用法;

(3)能够正确读取游标卡尺示数.

物理思维:

(1)能对设计问题做尝试解答,归纳提取“补偿法”的思想;

(2)能使用“补偿法”,并验证评估其正确性,依据方法构建“组合尺”模型;

(3)依据“组合尺”模型,快速掌握游标卡尺中“主尺和游标尺”的功能,会区分不同分度尺之间的差异,并快速上手使用.

科学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简化问题尝试解答,观察现象,逻辑归纳,实践检验,提取方法,形成理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认识到理解仪器设计原理的重要意义,感受知识迁移的过程,激发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热情,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 教学活动

3.1 任务1:测量困境——发现尺子的测量局限

问题情境1:刻度尺的使用情境如图1所示,问题如表1所示.

图1 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表1 用刻度尺测量橡皮情境的问题设置

教学建议:问题从“尺子的使用”“尺子的精度”到“该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层层递进.对问题(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学生会自然想到,可将原有1 mm的最小格继续细分至0.1 mm.但从实际可行性方面又会带来困难:0.1 mm的小格用肉眼实在很难分辨,或者直接尝试在1 mm格子中画10等分线,直观感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本堂课主题“该如何解决已有测量工具精度不够”的内容.

设计意图:在回顾尺子的操作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长度测量”的概念.通过刻度尺的使用和精度问题的讨论,理解物理现象与其本质的联系.通过分析、探索、质疑等探究过程,初步尝试提高测量精度,感受科技进步的不易,感受“更精确”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体会科学家们对于测量精度的更高追求.

3.2 任务2:尝试突破——通过简化问题尝试获得思路突破

问题情境2:提供2种边长不同的塑料方块,如图2所示,问题如表2所示.

图2 边长分别为3 cm和2.5 cm的塑料方块

表2 针对提供的2种塑料方块设置问题

教学建议:对于一个较难的问题,“直接给答案”将导致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的理解.教师可适当将“提高精度”这一大而抽象的问题情境化,向学生提供容易上手的积木,“搭”出问题场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精度不够”的关键问题,如图3所示.对问题(3),学生也能够更快地摆出如图4所示的3个3 cm的方块和未知木块加2个2.5 cm的方块一样高的结果,引出“两个精度不够的单位长度同时参与测量可以提高精度”的问题关键,从而引出“补偿法”的思想.

图3 使用一种单位长度方块的测量

图4 使用两种单位长度方块的测量

设计意图:将“如何提高精度”这样的大问题具体成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在面对抽象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尝试将问题情景化、具体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利用小方块介入重要的探究过程,能使教学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建构”,努力将物理学现象、原理和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3 任务3: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并发现实际用途

问题情境3:根据刚才的解法,提供示意图如图5所示,问题如表3所示.

图5 “组合测量”思路复盘

表3 针对“组合测量”思路复盘设置问题

教学建议:本环节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在上个任务中,有不少学生可能只是碰巧猜到了答案,对他们来说“复盘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对问题(1),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层层剖析,如有必要可对每一块方块做摆放原因的分析,最后让学生做整体过程叙述.首先在待测木块边放3 cm的方块,发现无法与未知木块平齐,且无论是再摆放3 cm还是2.5 cm都超过待测边长.针对目前待测木块超出3 cm部分无法测量的问题,采取“补偿法”,每次在两边各放上一个3 cm和2.5 cm的方块,试图用两方块差距“0.5 cm”补偿超出部分.在“补偿”两次之后,发现两边高度正好平齐,表明“待测木块边长=3 cm+2×0.5 cm=4 cm”.

对问题(2),由以上复盘,不难得到读数应为

读数=精确值(3 cm)+补偿值(2×0.5 cm)

其中

补偿值=补偿组数(2)×单位补偿长度×

(0.5 cm=3 cm-2.5 cm)

对问题(3),在学生使用归纳方法按如图6所示成功测得3.5 cm的木块之后,通过让学生再次复盘测量过程,加深对这种“组合测量”的读数方法的理解,也能够很快构建模型,将一个个实物方块简化成单位长度分别是3 cm和2.5 cm的组合刻度尺模型.

图6 “补偿法”应用

对问题(4),任务最后,我们可以直接去掉原有标准方块,改用两把不同刻度尺的组合,由此测量精度从原本的“3 cm”和“2.5 cm”缩小到了此时的“0.5 cm”,达到了本堂课的重要目标,让学生感受过程思考的价值和问题解决的欣喜.图7可以向学生展示使用“组合尺”测量待测物体.

图7 组合尺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启发等形式“复盘”解题的全过程,将看似简单的答案,变成能够被推广使用的读数步骤,最终获得一个固定的读数规则,实现精确度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注重解释思考过程,提炼思想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推理和总结、猜想与验证渗透到整个探究过程中,最终能够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构建的模型.这个过程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对于思维过程的梳理和总结,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当看到组合尺实际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探究的问题具有极大的价值,激发其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感.

3.4 任务4:知识迁移——认识游标卡尺并理解其构造

问题情境4:游标卡尺实物图,如图8所示,问题如表4所示.

图8 游标卡尺

表4 关于游标卡尺的问题设置

教学建议:将游标卡尺发到学生手中,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并提出问题(1),结合探究活动和上手体验,学生可很快将已有“补偿法”思想迁移到游标卡尺上,帮助他们理解游标卡尺基本结构和设计思路.对问题(2),在学生上手体验的过程中,对几个测量爪部分产生的疑问,教师可根据实际直观感受和体验讲解游标卡尺实际的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之前“组合尺”模型的重要应用,是游标卡尺结构的初步介绍.在之前的环节铺垫下,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探究获得的测量方法被应用到了科技发展中,加深对游标卡尺结构构造的理解,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成就感,让他们在探究、体验、感受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态度与责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和核心价值观.

3.5 任务5:初步应用——使用游标卡尺并能正确读数

问题情境5: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物体,如图9所示,问题如表5所示.

图9 游标卡尺的读数

表5 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问题设置

教学建议:在理解之前“组合尺提高测量精度”的问题后,学生已有了理论基础,完全有能力通过知识迁移完成对游标卡尺精度和读数的分析.

对问题(1)、(2),学生容易得到结果

精度=主尺最小格长度-游标尺最小格长度

但是,此时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对比不同分度的游标卡尺,让学生能够分辨并正确计算各型号的精度.对问题(3),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应与刚才“组合尺”的读数方法相同

读数=精确值(主尺可精确读取部分读数)+补偿值

其中

补偿值=补偿组数(游标尺与主尺对齐刻线的数值)×精度

对问题(4)、(5),教师可以适当再拿出模拟的组合尺,联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主尺”和“游标尺”刻线对齐的理解,启发学生意识到“对齐”也是相对的,故游标卡尺的读数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估读的结果,更加深入地了解游标卡尺的原理.

设计意图:运用“补偿法”进行读数,能够完全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通过“对齐”概念的学习,树立“绝对的精确”不存在的科学观念,理解科学家对于“精度”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探索自然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游标卡尺读数方块
有多少个方块
“0”的读法和要领
谜题方块
关于游标卡尺读数问题易错点的剖析
浅析游标卡尺的读数策略
有序数方块
仪器工作原理决定了仪器的读数规则
对一道“游标卡尺”测试题的思考
游标卡尺读数四步骤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