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生产“三要素”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2022-08-26 08:56田徐芳桑子阳王志鸣刘义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倍子三要素适生区

田徐芳,胡 娟,桑子阳,王志鸣,刘义飞**

(1.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武汉 430065;2.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五峰 443400)

五倍子Galla Chinensis,别名百虫仓、木附子,为五倍子蚜寄生于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Mill、青麸杨R. potaniniiMaxim 或红麸杨R.punjabensisvar.sinica(Diels)Rehd. et Wils 叶上形成的虫瘿。其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具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收湿敛疮,敛汗止血之效,为我国传统中药材[1]。除作药用外,其主要成分五倍子单宁在石油、冶金、化工等行业中都具有广泛的用途[2-3]。商品五倍子据外形不同,可分为角倍、肚倍、倍花三类,其主要成分含量也有差异,角倍、肚倍单宁含量均在60%-75%之间,倍花仅含35%左右的单宁[4-5]。《中国药典》规定正品五倍子单宁含量不得低于50%,仅收载角倍、肚倍两类作为中药材五倍子[6]。角倍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等地,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75%;肚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20%;倍花分布零散,约占总产量的5%[7-10]。

因五倍子众多的药用和工业价值,长期以来野生五倍子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人工五倍子生产正方兴未艾。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便开始了五倍子人工繁育研究,唐觉提出五倍子生产“三要素”,即五倍子蚜-冬寄主-夏寄主[11]。五倍子蚜春季羽化迁飞至部分盐肤木属植物上,吸食汁液,刺激植物产生增生组织包裹蚜虫而形成雏瘿,由春至秋,蚜虫于瘿内历三代孤雌繁殖,虫口数不断增长,虫瘿也随之增大,随后自然开裂,瘿内蚜虫羽化为秋迁蚜迁飞至其冬寄主苔藓上过冬,次年春季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12]。五倍子蚜对于寄主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如形成角倍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其夏寄主主要为盐肤木R.chinensis,冬寄主主要为侧枝匍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 T.Kop.;形成肚倍的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Takagi 及其各个亚种的夏寄主主要为红麸杨R.punjabensis、青麸杨R.potaninii,冬寄主主要为密叶尖喙藓Oxyrrhynchium savatieri、美灰藓Hypnum leptothallum(Müll.Hal.)等[13]。

GMPGIS 系统是全球首个研究药用植物产地适宜性的系统[14]。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通过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global Climate Data)、全球生物气候学建模数据库(CliMond-global Climatologies for Bioclimatic Modelling)、全 球 土 壤 数 据 库(HWSD-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等获取相关数据信息[15-16],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引入中药材的量化分析中,能科学、快速地获取与中药材生境生态环境最为相似的区域。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人参[17]、北细辛[18]、檀香[19]、地乌[20]、肉豆蔻[21]等中药材利用该系统完成了生产区划,促进了药材科学的栽培种植区域选择。

本文基于GMPGIS 系统分别对角倍、肚倍形成的“三要素”,即五倍子蚜、冬寄主苔藓、夏寄主盐肤木属植物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生态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角倍和肚倍的适生区域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和重叠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历代本草中对五倍子道地产区的记述及前人对各产地五倍子的质量研究,提出了角倍、肚倍发展的核心产区与潜在产区,为两种五倍子的科学引种栽培、合理生产区划提供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信息

通过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www.cvh.org.cn/)、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http://www.gbif.org/)以及查阅文献和野外自采等,共收集角倍相关样点信息241个,其中角倍蚜27个样点[22-27],侧枝匍灯藓90个样点[28-32],盐肤木124 个样点[33];肚倍相关样点信息 328个,包括肚倍蚜及其各个亚种共计52个样点[34-37],密叶尖喙藓、美灰藓共计141个样点[38-42],红麸杨、青麸杨共计135个样点(表1)。

表1 选样点分布地区及数量

1.2 GMPGIS分析流程及生态因子数据来源

GMPGIS 是以 ArcGIS 10.2 为平台,插入 GMPGIS Python脚本而形成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改进的欧式距离算法,通过模拟运算对药材样点信息进行聚类分析,预测药材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主要通过数据标准化、相似性聚类分析和栅格重分类3 个步骤来完成:采用线性标准化方法对生物生境经纬度数据进行处理,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将数值标准化至0-100;以空间栅格为聚类对象,生态因子数值为聚类条件,运用改进的欧式距离算法对栅格进行空间最小距离聚类分析;根据距离计算结果对栅格进行重分类,得出相应范围内最大生态相似度的物种分布区域[20]。

本文选取的气候环境数据主要来源于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全球生物模型数据库(CliMond)、全球土壤数据库(HWSD),以及GMPGIS 自带的数据库。从中选择影响五倍子生长特性的21 种生态因子及一个土壤类型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角倍“三要素”生态适宜性分析

2.1.1 角倍蚜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角倍蚜属半翅目瘿棉蚜科倍蚜族,为异寄主全周期型昆虫,一年内需在夏寄主盐肤木与冬寄主侧枝匍灯藓上转主寄生方可存活[22]。通过GMPGIS 系统对角倍蚜27 个分布点的21 个气候生态因子和一个土壤因子进行提取分析,得到相关环境生态因子范围。角倍蚜生境的年均温度为11.6-19.0℃,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18.1-27.2℃,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1.6-9.5℃,年平均降水量为909-1672 mm,年平均日照为118.1-167.1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3%-73.4%(表2)。

表2 生态因子及土壤类型

利用GMPGIS 分析27 个角倍蚜分布点的生态因子值,得出角倍蚜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计算生态适宜区域的面积。在全国范围内,角倍蚜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重庆等省,适生区面积达2.25405×105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66.9%。最适宜分布的省份是贵州,占全国总适生区的41%;其次是四川,占全国总适生区的16.3%;排名第3 为重庆,占全国总适生区的9.7%(图1A、表3)。

2.1.2 侧枝匍灯藓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侧枝匍灯藓为提灯藓科植物,喜阴冷湿润环境,多生于林下潮湿土壤,为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30]。基于侧枝匍灯藓的90 个自然分布点,利用GMPGIS 提取21 个气候生态因子和一个土壤因子。其主要生态因子范围如下:侧枝匍灯藓生境的年均温度为2.2-23.4℃,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9.4-29.5℃,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11.1-18.5℃,年平均降水量为432-4245 mm,年平均日照为121.9-164.9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1.1%-76.9%。主要土壤类型为低活性淋溶土、高活性强酸土、强淋溶土和黑钙土(表2)。

基于侧枝匍灯藓生态因子范围,得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计算适生区域面积。侧枝匍灯藓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较广,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其适宜分布的面积达到了1.571640×106km2,占全国适生区的50.6%。最适宜分布的省份是云南,占全国适宜分布总面积的13.6%;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8.5%)和四川(8.1%)(图1B、表3)。

2.1.3 盐肤木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盐肤木为漆树科盐肤木属木本植物,多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具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耐盐能力,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极强,在我国分布广泛,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等地外,其余各省几乎均有分布[33]。提取124个盐肤木分布点的21个气候生态因子和一个土壤因子,获得相关环境生态因子范围。盐肤木生境的年均温度为4.6-23.3℃,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11.6-28.7℃,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9.3-17.8℃,年平均降水量为541-2289 mm,年平均日照为122.15-155.79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4.35%-76.26%。土壤类型主要为低活性淋溶土、强淋溶土、黑钙土、红砂土等(表2)。

利用已得的124 个盐肤木分布点的生态因子值,得出盐肤木的全国最大适生区及面积。在全国范围内,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吉林外,盐肤木在各省均有其适生区域,主要适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省,适生区面积达1.479793×106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48%。最适宜分布的省份是云南(占全国总适生区的12%)、广西壮族自治区(9%)和湖北(7%)(图1C、表3)。

表3 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面积

图1 角倍三要素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面积

2.2 肚倍“三要素”生态适宜性分析

2.2.1 肚倍蚜及其亚种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形成肚倍的蚜虫主要为四种:肚倍蚜、肚倍蚜枣铁亚种、肚倍蚜蛋铁亚种、肚倍蚜蛋肚亚种,属半翅目瘿棉蚜科倍蚜族,为异寄主全周期型昆虫,统称为肚倍蚜[13]。对肚倍蚜及其亚种共52 个分布点的生态因子和土壤因子进行提取。其主要生态因子范围如下:年均温度为6.8-17.4℃,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16.4-26.7℃,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3.2-7℃,年平均降水量为520-1168 mm,年平均日照为120.3-150.2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8%-73.1%(表2)。

分析52个肚倍蚜分布点的生态因子值,得出肚倍蚜的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和生态适宜区域的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肚倍蚜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四川、湖北四省,适生区面积达205344×105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95.5%,其中陕西占49.4%,河南占24.4%,四川占11.5%,湖北占10%(图2A、表3)。

图2 肚倍三要素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面积

2.2.2 密叶尖喙藓、美灰藓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密叶尖喙藓为柳灯藓科植物,为肚倍蚜枣铁亚种、肚倍蚜蛋铁亚种、肚倍蚜蛋肚亚种的优良冬寄主;美灰藓为灰藓科植物,为肚倍蚜优良冬寄主[13]。基于GMPGIS 系统获得141 个肚倍蚜冬寄主分布点的生态因子范围。其生境的年均温度为0-23.4℃,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12.2-29.6℃,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21.4-15.6℃,年平均降水量为204-1910 mm,年平均日照为120.3-167.6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8.8%-75.4%。主要土壤类型为低活性淋溶土、高活性强酸土、红砂土和黑钙土(表2)。

GMPGIS 分析结果显示,肚倍蚜冬寄主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较广,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川、云南、陕西、湖北、湖南等省,其适宜分布的面积达到了1.559850×106km2,占全国适生区总面积的37%。最适宜分布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占全国适宜分布总面积的8.8%;其次是四川(6.5%)和云南(6.1%)(图2B、表3)。

2.2.3 红麸杨、青麸杨生态因子及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红麸杨、青麸杨为漆树科盐肤木属木本植物,多为落叶乔木或小乔木,红麸杨为肚倍蚜枣铁亚种、蛋铁亚种夏寄主,青麸杨为肚倍蚜、肚倍蚜蛋肚亚种夏寄主[13,33]。通过对135 个分布点的生态及土壤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其变化范围。肚倍蚜夏寄主生境的年均温度为2.1-22℃,最热季节平均温度为8.7-28.7℃,最冷季节平均温度为-10.3-14.1℃,年平均降水量为219-2048 mm,年平均日照为 118.9-160.3 W/M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74.5%。土壤类型主要为低活性淋溶土、黑钙土、高活性强酸土和粗骨土等(表2)。

利用GMPGIS得到其在全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布图并计算适生区面积。肚倍蚜夏寄主红麸杨、青麸杨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比较广泛,其适宜分布区域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省,适生区面积达1.295335×106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43%。最适宜分布的省份是四川,占全国总适生区的 9%;其次是云南(7.3%)和陕西(7.2%)(图2C、表3)。

2.3 五倍子生态适宜性分析

2.3.1 角倍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角倍形成的三要素为“角倍蚜-侧枝匍灯藓-盐肤木”。基于得到的角倍蚜、侧枝匍灯藓、盐肤木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取三者交集,得出角倍形成“三要素”都适宜生长的区域,即为理论上角倍的适生区域,在此基础上计算角倍适生区域的面积。在全国范围内,角倍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等省,适生区面积达2.78829×105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90.3%。最适宜分布的省份是贵州,占全国总适生区的38.5%,这与贵州省中药资源区域分布区划所得结论相似[43],五倍子可在其境内多个县市适生,本研究得出贵州省角倍适生区面积排名前三的县市分别为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其次是四川,如万源市、通江县、宣汉县等县市,均有较大的角倍适生面积,地处四川省东部,占全国总适生区的14.9%;第三是重庆,其东南部的酉阳县、彭水县以及重庆市的东大门奉节县均含角倍适生区,占全国总适生区的10.5%。除此之外,云南省东部的宣威市与富源县、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市、恩施市、咸丰县与五峰县、湖南省西北部的龙山县、桑植县与永顺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融水县与广东省北部连州市等地均含适于角倍生长的气候环境。而这些基于GMPGIS所预测的角倍适生区与当前角倍的主要产区十分吻合,据报道,目前我国生产五倍子最多的地区为贵州,其次即为湖南西部的大湘西地区[44],如永定、慈利、麻阳、沅陵等地区,与预测的湖南省西北部适生角倍的结果是一致的。(图3A、图4、表3)。

图3 五倍子全国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面积

图4 角倍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主要省市县面积

2.3.2 肚倍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分析

肚倍形成的三类要素中,涵盖了四种肚倍蚜、两种夏寄主、两种冬寄主。通过分别对肚倍的三类要素进行分析得到的生态适宜性区域,取其交集,形成理论上肚倍的生态适宜区域,在此基础上计算肚倍适生区域的面积。全国范围内,肚倍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四川、湖北等省,适生区面积达1.94585×105Km2,占全国总适生区的95.4%。最适生省份是陕西,其现有五倍子资源主要分布于旬阳、宁强、城固等县市,皆位于陕西省南部,另外据本研究预测其境内东南部的山阳县、镇安县、宁陕县与旬阳县、西南部的西乡县与洋县、关中西部的宝鸡市等地均有肚倍适生区,各地总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适生区的51.4%;其次是河南,占全国总适生区的21.6%,其境内肚倍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临近陕西省的河南西部县市,如卢氏县、南召县、灵宝市等区域;第三是四川,其境内肚倍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如旺苍县、通江县、南江县等,占全国总适生区的11.9%。除上述主要省份肚倍最大生态相似区外,肚倍在湖北西北部的房县、竹山县与勋西县、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两当县与灵台县、重庆东北部的巫溪县与城口县均有适生区域。(图3B、图5、表3)。

图5 肚倍最大生态相似区域主要省市县面积

2.4 五倍子历代本草考证与现代质量评价

2.4.1 五倍子本草考证

中药材五倍子最早收载于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一书中,首次提出其具有涩肠止泻之效[45]。《开宝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多本著作提出五倍子别名“文蛤”、“百虫仓”“百药煎”,并解释其含义[46-48]。宋代药物学家苏颂所著《图经本草》最早提出了五倍子道地产区“以蜀中者为胜”[49],即今四川盆地及附近地区,主要包括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分、陕西南部以及鄂西地区;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作《本经逢原》亦云:“产川蜀,如菱角者佳”[50];清嘉庆年间《本草述钩元》载:“各处有此种,以蜀产结于盐肤木上者乃良”[51];皆表明川蜀出产五倍子品质优良[52]。清光绪年间《安康乡土志》(1939 年版):“倍子产于安康北山一带”,表明位于川、陕、鄂、渝四省交界的安康盛产五倍子[53]。《中国道地药材》(1989 年)将五倍子归于贵药,记载:“现时主产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四川等地,以贵州五倍子居全国之冠”;《中华本草》记载:“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54];《道地药材图典》述:“药材产于贵州、四川、云南、陕西、广西壮族自治区,以贵州、四川产量大”[55]。综上所述,从古至今五倍子的主产区都集中于四川、贵州、陕西、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道地产区主要为四川、贵州等地[52-53]。

2.4.2 五倍子质量评价

五倍子主要成分为鞣质,即单宁酸,可水解单宁经水解后产生没食子酸[56],单宁、没食子酸的含量高低决定了中药材五倍子的品质优劣,测定单宁酸、没食子酸含量可有效评判五倍子质量。吕翔等采用皮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我国共十四个主产区的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其中单宁酸含量最高产地为重庆市酉阳县,高达68.30%,其次为四川省峨眉山、万源市、贵州省绥阳县、湖北省五峰县等地,没食子酸含量最高产地为万源,高达77.61%,其次为酉阳、峨眉、五峰、绥阳等地,可见分布于角倍核心产区四川盆地的万源、峨眉、酉阳所产倍子品质最为优良[57];夏定久等研究者测定了陕西、湖北的肚倍单宁含量均高于70%,品质上乘[58];龚力民等从多方面如水分、总灰分、没食子酸含量测定了不同产地五倍子的质量,其结果表明安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五倍子符合各项药典标准,其中湖北、陕西等省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品质最佳[59]。

2.4.3 五倍子核心产区与潜在产区

本文基于GMPGIS技术预测两类五倍子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角倍主要可生长于四川东部、湖北西南地区以及长江以南的贵州、重庆、云南、湖南等省,肚倍主要适生区则分布于长江以北的陕西、河南、湖北西北部以及四川东部邻接陕西处等地。这与古本草考证的五倍子主产区十分吻合,清及此前多部本草皆认为川蜀地区为五倍子道地产区,即今四川盆地附近地区,如四川、重庆、湖北西部,此后亦有本草认为除川蜀外,贵州也为五倍子道地产区。据现代科学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倍子各产区质量结果,角倍以四川出产为最优,另贵州北部的绥阳县、湖北西南部的五峰县所产角倍质量也十分优良;而肚倍则以陕西,湖北西北部所产者为优。综上所述,基于GMPGIS 技术预测最大适生区、本草考证道地产区、现代含量测定技术考察最佳产地三方面综合分析,应将四川、重庆、贵州、湖北西南部作为角倍核心产区大力发展,此外,湖南省西北部毗邻湖北省西南部,二者气候环境非常相似,虽湖南省五倍子质量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但湘西地区为我国角倍的第二大产区,也可将其纳入角倍的核心产区之内;而长江流域以南的其他几省如云南、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可作为角倍的潜在产区;将陕西、湖北西北部作为肚倍发展的核心产区,河南、四川、甘肃、重庆等地区则可作为肚倍发展的潜在产区。各潜在产区的气候环境经GMPGIS 预测与历代本草考证皆适于五倍子的生长,但品质稍次,有文献指出,五倍子品质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五倍子蚜品种有关,二是与五倍子生长期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57,60],因此五倍子潜在产区可引种道地产区五倍子蚜,选择温度稍低地区生产五倍子,以期达到五倍子品质的提升,进而从潜在产区向核心产区过渡。

3 讨论

五倍子为中国特有资源,我国出口的五倍子因产量高、质量优而享有“中国五倍子、东方倍子”的盛誉[8,61]。广泛的医药和工业用途以及野生资源的不稳定性、人工栽培资源的局限性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长期处于原材料供不应求的状态。突破五倍子人工生产技术瓶颈、人工引种繁育五倍子“三要素”、扩大生产种植区域和规模是解决其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我国五倍子人工生产繁育研究较早[62],相关的繁育技术也已相对成熟,但人工生产区域仍较为狭窄,全国可供生产应用的五倍子原料仍以野生五倍子为主[5]。在现有生产繁育基础上逐步完善技术、大力扩增人工生产面积是实现五倍子增产的重要举措。五倍子中以角倍、肚倍质量为优,单宁含量均达到了60%-70%,故五倍子人工生产中应以角倍、肚倍为主。

本文以角倍、肚倍的生产三要素为研究对象,基于GMPGIS系统分析其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角倍三要素同时分布的最大可能适生区主要为贵州、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六省,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肚倍三要素同时分布的最大适生区主要为陕西、河南、四川、湖北四省,大多处于长江流域以北,这与前期资源调查结果也比较吻合[7-10]。其中,四川、湖北两省可同时分布角倍、肚倍两种五倍子,其五倍子适生区域总面积分别占两省总面积的14.5%、25.3%。据张亮亮资源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五倍子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为湖北,约有3.33 万公顷,即333 km2[5],而据本研究湖北省内适生区域达4.6 万平方千米,现有野生及栽培规模远远未达到其适生面积,故可在现有野生倍林与生产基地基础上加大人工栽种力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五倍子冬夏寄主的分布都比较广泛,而五倍子蚜虫的分布范围相对狭窄,这也直接导致了五倍子的自然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可见五倍子生产三要素必须环环相扣方可形成中国这一珍贵的林特产物[11]。基于GMPGIS 分析,全国范围内五倍子适生区域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附近的几个省份,这与前人报道的五倍子在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地、贵州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云南东北部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也是符合的[2],可见五倍子的形成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63]。在五倍子资源严重匮乏的市场环境趋使下,多地都已开展了五倍子的人工繁育工作,但其适生范围相对集中且气候要求较为严苛,给异地引种栽培带来了挑战。本文综合考虑GMPGIS 所预测适生区、本草考证及各产区没食子酸含量三方面结果,提出了全国范围内五倍子生产的核心产区与潜在产区,并列举了潜在产区提升五倍子品质,从而向核心产区过渡的方法,即合理引种核心产区五倍子蚜、选择五倍子生长期4-8 月月均温较低地区进行五倍子栽种。各地应根据自身生态气候环境,因地制宜,找准本地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定位,合理规划产区与品种,结合技术理论指导,进行科学的引种栽培、人工繁育工作。

猜你喜欢
五倍子三要素适生区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保护现状及影响因素*
未来气候条件下天麻适生区预测及时空变化分析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乌檀生长适应性区划研究
腐烂茎线虫在山西省的适生区预测
“三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五倍子汤漱口止牙疼
五倍子汤漱口止牙疼
浅谈电火花加工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