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与西安鼓乐的特色对比

2022-11-21 22:24张豪栋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鼓乐锣鼓乐器

张豪栋

引 言

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在上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作用于祭祀活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有了鼓的节奏配合,能增强音乐的律动感和动作的准确性,更好地表现人物情绪,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民间鼓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和律动性。

一、历史沿革及乐种简介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民间的锣鼓。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最北端,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之处,据当地县志记载长久以来,在政治及军事和文化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史籍记载绛州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公元619年冬,唐王李世民屯兵柏壁村秦王堡,备战讨伐刘武周。现如今当地还遗存着唐王李世民当年屯兵柏壁村时的擂鼓台遗址。据说当时创作了一首气势恢宏的《秦王破阵乐》为歌颂李世民部队战功显赫、功勋卓著。秦王李世民也由于军歌从而去说明他的战功,而创作了这首气势恢宏的乐曲,感到了自豪,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就把这个作品直接归入到了宫中曲库,一旦遇到大型宴会、庆典等活动,必然会表演这首燕乐作品,用来颂扬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赫赫战功。自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会记录有关于新绛民间流行锣鼓的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时期,绛州鼓乐都是民间社火表演之中的压轴表演曲目,也是一些祭祀或者庙会活动之中的头筹角色。绛州鼓乐吸收、融合了该地区三个地方不同的特色主要有:汾北片穿箱锣鼓、汾南片车鼓、河槽片花敲鼓,并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一种演奏技巧——花敲干打。充分利用鼓槌、鼓皮、鼓腔、鼓环以及鼓架等各个部位的最佳音色进行演奏,既能表现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粗犷豪迈而有力度的激烈场景,也能描绘出活泼灵动、俏皮可爱等惟妙惟肖的画面是这种演奏技巧独特的风格。绛州鼓乐在2006年的时候,经过国务院审批,开始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它收集整理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老虎磕牙》等300余首民间曲牌。

西安古乐又被人们叫做长安古乐,是现阶段我国所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并且最为大型的民族古典乐种之一,是千百年来在西安及周边地区流传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该民间乐种初始于唐朝,后来进入了宫廷音乐之中,在唐朝末年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宫廷乐师逃亡,从而开始在民间流传,历经上千年的实践演出与传承发展,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的近几百年受到各个地方戏曲曲种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的大型民族古典乐种。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配合演奏,乐队编制庞大、曲目数量众多、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音乐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的古典音乐以及世界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之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瑰宝。在经过大批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艺术特色之对比

(一)乐谱

由于绛州鼓乐为民间艺人所演奏的鼓乐,大多曲谱都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广大从艺者的理论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所以出现文字记谱的方式。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继承和发扬工作的高度重视,逐步出现了简谱和五线谱。

现如今西安鼓乐的各个演出社团仍然还保存着各种为古代半字谱使用的都是手抄本,现阶段我国还是有明代的手抄本,而手抄本之中的诸多内容和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唐朝乐谱较为相似。明清以后逐渐失传了许多俗字乐谱,现仅存的清朝乾隆时期,西安鼓手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以及宋朝时期的17首自部曲,使用的谱字是保持相似的,这也可以说明这一个珍藏文字谱对探索西安鼓乐的历史、文化和音乐研究价值的重要性。

(二)曲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主要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老虎磕牙》《唐王出城》《花敲鼓》《叽呱啦》等300余首传统曲牌。此外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北路有《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南路有《汾南车鼓》《扎咚呱》等,中路有《麻雀踩蛋》《钉缸》等。

自唐、宋以来,中国音乐中音律、曲调、唱词、曲谱、结构、旋法等许多音乐元素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痕迹,因此西安鼓乐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称号。各个流派演出团体保留下来的曲目和曲牌一共有上千首,是一个十分珍贵并且也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有《服子》《别子》《打扎子》等大型套曲的体裁类别共计约四百余套。有《玉包头》《赶东山》《游声》等小型乐曲的体裁类别约五百余首。可以独立演奏的鼓谱有《大赐福》《干鼓》《帽子头》等曲目有近百余首。

(三)表演特点

绛州鼓乐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征,其演奏时应用的鼓也是多样化,其中绛州鼓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演奏方式——花敲干打,运用的乐器是多面尺寸以及形状都具有差异的牛皮鼓,通过发掘与认知之后共同发现了十几个演奏技巧,分别是敲鼓心和击鼓梆以及抽鼓皮,单锤滚奏等等,而这些独特的演奏技巧共同形成了绛州鼓乐独有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音乐特色和其自身的艺术风格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绛州鼓乐也是体现新绛县三大自然区分别以穿箱锣鼓、花敲鼓、车鼓著称。在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节目中《古韵龙腾》就是花敲鼓的典型代表作品,将对祖国以及对人民的新年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的艺术特色以及具备的文化价值,该作品就是由多首传统精彩的曲目组合在一起拼制的完整曲目,通过该节目可以将绛州鼓乐在演奏技艺方面自己的特色显示出来,还能将地区性的节奏模式凸显出来。

西安鼓乐主要以吹管乐声部和打击乐声部组成,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管乐有竹笛、笙、管子等,打击乐主要由多种鼓类和铜器类乐器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云锣使得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将表演形式分成两种,其一是高把子,其二是乱八仙,先描述高把子(也被称为高把鼓)这是通过击奏把鼓而得名,该演奏形式基本上都是僧、道两派乐社应用。其演奏乐器有高把鼓、铰子、小吊锣、笙等,其演奏的乐曲基本上都是较短的散曲,同时节奏相对平稳徐缓。节奏乐器在演奏的时候经常都有固定的节奏型,在民间被称为是三铰子一贡锣的演奏方式,就是四四的节拍,连续三小节在第一拍上击奏铰子,然后在第四小节第一拍上击奏贡锣,有规律地反复循环。另外在民间各乐社较多应用的则是乱八仙,规定应用八件乐器得名,演奏的乐器有:方匣子、海口子、铰子、笛子、笙、单面鼓、手梆子、管,其演奏出的乐曲旋律优美且短小,节奏活泼新颖。

(四)风格特点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美誉。大致可以分为鼓吹锣鼓和赛社锣鼓两类形式。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形式,其社会功能主要用于迎神赛社和传统节日期间的社火表演活动,还可细分为清锣鼓和舞蹈锣鼓两个种类。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两种形式著称,花千骨使用的乐器一般只有鼓和拍板两个,并不会使用其他的铜质乐器,所以也被叫做干鼓,这个形式的乐器运用也只有绛州鼓乐。花敲鼓有24面扁鼓代表着24节气,两副拍板和两副梆子分别象征中国古代四种上古神兽,意为祈求万事如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共计28件乐器。现在只有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这一乐器,其他种类锣鼓一般都是锣或者小镲打节拍。持拍板者随鼓声律动踏拍起舞,极具欣赏价值。花敲鼓起初流行于新绛县汾河上游的三泉村一带,如今已形成了三个流派: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穿箱锣鼓因表演者身着戏曲服饰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汾北片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三泉村。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要表演形式,一般以段落较长的大型乐曲为主,行进中表演较为简单,演奏时大鼓与大钹为一个声部,扁鼓与唐锣为一个声部,以锣为节拍。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跑锣”,以此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是极需功夫的特技动作。

西安鼓乐主要有:僧、道、俗三个流派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僧派的整体曲调较为悠扬,而道派的则较为平静,俗派的通常比较热烈,有传说,道派是城隍庙的道士,所创作的和僧派相同演奏的一般都是普通人,还有一些僧人和道士,由于僧、道两派从事商业经营的人数量较多,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商店打烊以后演奏者共同聚集在院子里,然后自主排练,本鼓乐社庙会时期,很多演奏者都会全部出动,不分昼夜地进行演奏,并且也不会收取任何的报酬,一旦遇到其他鼓乐社庙会,各个社团的人们都会前来共同玩耍,在观众面前去表现其自身的记忆,从而希望能够使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农历六月初一钟南山南五台古会以及6月中旬的城内西五台古会当数每年最热闹的时候和表演最频繁的时候。在此庙会的时候,不同的鼓乐社都会来到这里进行表演,所以现场十分的热闹,观众数量也众多,每年的这个阶段都是不同的鼓乐社汇演和切磋技艺的时候。时常出现“同坛”,两支鼓乐社相互比赛,看那个队伍演奏的曲目数量多、内容精彩。俗派是由僧派分离出来的一个分支,由于长久以来都是被农民群体所表演的,因此也在不断融合不同的民间音乐,逐步地与僧派具有了差异,形成了俗派,通常情况下在农闲时才会参加民俗活动,例如:迎神赛社、朝山进香、庆贺丰收等活动。

三、传承与创新

绛州鼓乐在民间的流传时间较长,在明清两朝的时候,古越发展进入了巅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家政策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力扶持,使得绛州鼓乐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秦王破阵乐》以及各种民间曲牌的基础之上,绛州鼓乐团也形成了《秦王点兵》以及《滚核桃》等各种精彩的曲目,也参与了山西省太原市所举办的艺术节。1988年的时候,北京举办了全国龙年音乐周新绛县的农民鼓乐团也来到了北京进行演出,首次将这一民间艺术带入了高雅的音乐殿堂和全国人民的视野中。九十年代初香港录音大师在绛州龙兴塔下为绛州大鼓录制第一张CD唱片,1995年应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丹麦奥尔呼斯艺术节,1997年赴邀参加马来西亚演出逐步进入国际舞台,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秦王点兵》、《牛斗虎》等经典曲目由于其气势磅礴的状态以及能够给人带来兴奋的旋律和曲调,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现今绛州鼓乐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专业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的必修曲目,也成为国内各大音乐院团的必演曲目。绛州鼓乐从农村走出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三大鼓乐艺术之一。当下对山西鼓乐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将是各个专业艺术院校以及高校和音乐爱好者都需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属于绛州鼓乐艺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在四创新与发展的根本。

现如今西安只有很少的几个民间鼓乐社,因此对于这一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较为迫切演奏的乐手一共只有200多个,对于西安鼓乐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没有超过10个,非遗传承人也仅仅6个人。更为关键的就是当前流传下来的古乐曲一共有1000多首,然而已经有200多首被译成了现代的曲谱,但是并没有哪一个鼓乐社能够演奏超过15首的曲目,因此这个问题的存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努力。

结 语

对鼓乐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受益匪浅,对鼓乐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态中的国之瑰宝,是华夏儿女一代代人智慧的结晶。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民族复兴新征程,我们只有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到今后的学习与演奏中,肩负起民间鼓乐传承、创新、发展与壮大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鼓乐锣鼓乐器
学乐器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乐器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