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序列原型的分析方法

2022-11-21 22:24牛冰洋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陈述和弦倒影

牛冰洋

引 言

1923年,勋伯格确立了一种新的作曲体系和技术,即十二音体系和相应的十二音技术,用这种方法作曲,所有的十二个音都应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一个音出现之后,在其他十一个音尚未出现一遍之前,不得重复使用,以免形成调性中心,这就是十二音体系最基本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勋伯格制定出一整套材料产生与组织的方法,即十二音作曲法。①

在运用十二音作曲法进行音乐创作时,通常情况下认为:首次出现的、完整的、没有重复的十二个音为序列的“原型”(Primal,以“P”为标记)。但是,若序列中出现“音程”“和弦”或多声部织体,则无法直接判断音的先后次序,继而无法分辨出序列原型,导致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分析无法顺利进行,也会给音乐的分析带来困难,因此,对序列原型进行探求是十分必要的。

自音乐历史发展至今,根据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组合方式,音乐的织体可以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类,根据音乐陈述形式的不同,其声部的组合方式也不同。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写作的音乐作品,同样也有单声部或多声部的织体。

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以及其钢琴小品(Op.33a、Op.33b)都是使用了十二音作曲法创作的作品,根据作品中序列原型织体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横向陈述

在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写作的音乐作品中,当序列原型进行为横向陈述时,十二个音依次出现,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序列中各音的先后顺序。在此情况下,与该序列之后的十二音序相比较,探求其之间的关系,若该序列与之后的十二音序之间互为逆行关系、倒影关系或倒影逆行关系,则可以确定首次出现的十二音序列为作品的序列原型。根据序列在横向陈述时所形成的声部的不同,有以下两种进行方式。

(一)单声部横向陈述

当十二音序列为横向陈述,且在单声部中进行时,为单声部横向陈述,在此情况下可直接判断该序列为原型。例如,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的第一首《序曲》中第1-3小节的高声部以单声部横向陈述的进行方式首次呈示了完整的、没有重复的十二个音,该十二音序为作品的序列原型P4②:e,f,g,bd,bg,be,ba,d,b,c,a,bb。第1-3小节的低声部呈示的十二个音与高声部的十二音序的关系为T6③,由此可以验证该作品的序列原型为P4。

在我国作曲家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中,《诙谐》与《山歌》序列原型的进行都是单声部横向陈述。

《诙谐》的第1-4小节中,高声部以单声部横向陈述的形式依序呈示了十二个未曾重复的音,该十二音序与整部作品的序列原型P6(详见后文)为逆行(“Retrograde”,以“R”为标记)关系,因此,这首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序列为R6:d,f,be,c,bb,g,a,e,#c,b,#g,#f。

《山歌》的第1-3小节中,高声部以单声部横向陈述的形式依序完整地呈示了十二个音,该十二音序列为序列原型P6。在第2-4小节中,低声部呈示的十二个音,与高声部的十二音序呈倒影关系。由此可以验证《山歌》的序列原型为P6:#f,#g,b,#c,e,a,g,bb,c,be,f,d。该序列也是整部作品的序列原型。

(二)多声部横向陈述

当十二音序列为横向陈述,且在多声部中进行时,为多声部横向陈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多声部中的音依次进行排序,并与作品中的其他十二音序列进行比较,继而间接推算或计算出序列原型。通过与作品中其他的十二音序列相对照,可以与计算得出的序列原型加以验证。

当序列原型为多声部横向陈述时,有以下两种情况:

1、序列原型在多声部中依序交叉进行

在勋伯格的钢琴小品作品Op.33b的开始片段中,截断A(第1-3小节)完整地呈示了未曾重复的十二个音,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十二个音依序在高声部与低声部中交错出现。截断B(第3-5小节),以同样的方式在两个声部中以交叉进行,并且同样呈示了完整的、没有重复的十二个音。虽然两个截断中呈示的十二个音都以多声部的形式出现,但音与音之间都存在着先后的顺序。将高声部中的音与低声部中的音相结合,并根据两个声部中音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可以获得十二音列。通过对比与计算,可以发现截断A呈示的十二音序列与截断B呈示的十二音序列为倒影关系。因此,该作品的序列原型为P11:b,#c,f,be,a,#g,#f,bb,g,e,c,d。

我国作曲家罗忠镕的声乐作品《涉江采芙蓉》是我国首次公开发表的十二音序列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首十二音序列作品的序列原型在第1-3小节以交叉进行的形式出现在多声部中,与勋伯格的钢琴小品作品Op.33b的序列原型陈述的方式相似。

在截断A(1-3小节)中,第1-7号音在多声部中以交叉进行的方式呈示,与第8-12号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未曾重复的十二个音。其中第1-7号音以交叉进行的形式依序在高声部与低声部中出现,第8-9号音与10-11号音,则分别以音程的形式出现。由于音程中的音是同时发响的,即音程中的音是无序的,因此,需要对两个音程中的音进行排序。截断B以相同的手法呈示了十二个音。通过分析,截断B中的第2-5号音与截断A中两个音程(第8-9号音与第10-11号音)的音相同,且互为逆行关系,因此,可以推算出截断A中两组音程的次序为:bb,c,be,f。将两个声部结合,并根据音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得出序列原型为P6:#f,#g,b,#c,e,a,g,bb,c,be,f,d。截断B中呈示的十二个音,与首次出现的十二音序列为逆行关系,可以验证P6为该作品的序列原型。

在作品的第6-8小节中的旋律声部中,单声部横向陈述的十二音序列作为人声的旋律声部首次出现,该序列与推算出的十二音序列P6相同,则更能加以验证,该作品的序列原型为P6。

2、序列原型以音组的形式在多声部中横向进行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中《加沃特舞曲》的第1-2小节,这两个小节完整地呈示了未曾重复的十二个音,且该十二个音以音组的形式呈示在两个声部中。在这一截断中,高声部依序出现了音组1:e,f,g,bd,bg,be,ba,d,低声部中依序出现了音组2:b,c,a,bb,a,c,b。音组1中的音序与该部作品中第一首《序曲》的序列原型P4(详见前文)的第1-8号音序一致。音组2中的7个音以bb为轴音,形成对称,音序b,c,a,bb与序列原型P4中的第9-12号音序一致。将高声部中呈示的音组1与低声部呈示的音组2依序结合,形成与序列原型P4相同的十二音序列。第2-4小节以相同的手法,呈现了完整的、没有重复的十二音序列。将两组十二音列进行对照,可以发现两个音列为倒影关系。因此,《加沃特舞曲》的创作同样基于序列原型P4。

二、纵向陈述

在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写作的音乐作品中,序列原型中出现的若干个音以音组的形式同时发响的情况,称之为纵向陈述。当序列原型以纵向陈述进行呈示时,可以与作品中横向陈述的十二音序进行对照,或通过计算的方式,找出纵向陈述的序列原型与横向陈述的十二音序之间的关系,由此进行获取序列的原型。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Op.33a)的第1-2小节以和弦的形式呈现,六个和弦依序是和弦A、和弦B、和弦C、和弦D、和弦E以及和弦F。在第1小节中,三个和弦完整地呈示了没有重复的十二个音,虽然和弦中的音是无序的,但是和弦与和弦之间存在着次序,和弦依次出现的顺序为:和弦A、和弦B、和弦C。第2小节以相同的手法呈示了完整的十二个音,和弦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和弦D、和弦E、和弦F。

通过将和弦中的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第1小节中的和弦顺序与第2小节中的和弦顺序为逆行关系:和弦A对应和弦F,和弦B对应和弦E,和弦C对应和弦D。每对和弦的和弦音则分别呈倒影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1小节中的十二个音以纵向陈述的形式呈示了序列原型。在第3-5小节中,高声部首次出现了以横向陈述进行的十二音序列,通过将该音列与第2小节的和弦音进行对照,可以发现,第3-5小节中横向的三个四音组与第2小节中的三个和弦音各自一一对应,即第2小节中的三个和弦在第3-5小节中,以横向陈述的形式在高声部中进行,该音序的音依次为:a,b,f,bg,bb,c,g,e,d,#c,#g,#d。将第1小节中纵向陈述的十二个音与该十二音列进行对照并排序,可以发现两个序列为逆行倒影关系。因此,该作品的序列原型为P10:bb,f,c,b,a,#f,#c,#d,g,ba,d,e。

三、纵横结合的陈述

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法写作的音乐作品中,若序列原型的陈述方式是横向陈述与纵向陈述的结合,需要在作品中找出横向陈述的十二音序列,再与首次出现的十二音序列进行对照或通过计算,从而得出序列原型。若作品中没有出现以横线陈述进行的十二音序列,需要对作品中的序列进行分析,将序列之间局部的音序进行对照或计算,从而间接排列出十二音的顺序,最后与首次出现的十二个音进行对照或计算,得出序列原形。

在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第一首《田园》中,没有出现完整的、以横向陈述进行的十二音序列。因此,需要对作品中的序列进行分析,将序列之间局部的音序进行对照或计算。

《田园》的开始片段第1-3小节中,高声部以单一线性进行的方式作为旋律声部出现,低声部则以纵向陈述的持续音形式作为伴奏出现。将高声部中的音与低声部中的音相结合,可以通过构成完整的且未曾重复的十二音,这十二个音以纵横结合的陈述呈示了序列原型:高声部为横向陈述,低声部为纵向陈述。第3-4小节以相同的手法与织体形态完整地呈示了未曾重复的十二个音。通过分析谱例,可以发现,第1-3小节中,高声部的后5个音与第3-4小节中高声部中的后5个音为倒影关系。

将两组十二音以倒影关系进行对照,可以获得两组十二音音列,即第1-2小节中呈示的十二音与第3-4小节中呈示的十二音为倒影关系。因此,第1-3小节中呈示的十二音为序列原型P6:#f,#g,b,#c,e,a,g,bb,c,be,f,d。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第5-6小节呈示的十二个音是序列P6的逆行倒影,由此验证出P6为该作品的序列原型,同时也是整部作品的序列原型。

结 语

十二音序列作曲法作为一种理性的作曲技术,可以使音乐的音高材料更加凝练,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将一个序列进行不同情绪的处理与表达,这要求作曲家在设计序列原型以及使用时要进行诸多的思考。于分析角度而言,在分析十二音序列音乐时,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序列原型,会给后续的分析带来困难,且序列原型作为重要的音高材料,在音乐的表述、结构的分析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出正确的序列原型是十分必要的。

在十二音序列音乐作品中,当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序列原型为横向陈述呈示时,可以直接判断首次出现的十二音序为序列原型,并通过作品中出现的其他十二音序与其进行对照并进行验证。当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序列原型为多声部横向陈述时,需要根据谱例分析其进行方式,如果序列以交叉的形式在多声部中进行,需要将不同声部中的音依照出现的次序进行排列;如果序列以音组的形式出现,需要分析音组的先后顺序,并将音组排序,得到序列原型。当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序列原型为纵向陈述或纵横结合的陈述时,需要验证首次出现的十二音是否具有原型的特点:首次出现的十二音与其他十二音序或十二音组是否形成逆行、倒影或逆行倒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该序列与作品中以横向陈述进行的十二音序列进行计算获得十二音的音序,即序列原形。

在分析十二音序列原型时,需要清晰地揭示出不同序列中音与音的关系,从而打开探求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大门,这更加要求我们以理性的视角来进行正确的分析。■

注释:

① 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4-15.

② P4,指序列原型,“4”指该序列中,第一个音高的数字标记。

③ T6,指序列中的十二个音都依序进行6个半音的移位。

猜你喜欢
陈述和弦倒影
张山营镇:党建赋能建起“最美冬奥小镇”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倒影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Which Is Important?
倒影之美
找倒影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