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2022-11-21 22:24陈历山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青玉案咬字艺术歌曲

陈历山

一、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概述

(一)《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该词为宋代词人辛弃疾于南宋都城临安所作,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及满腔热血却无路请缨的无奈之情。全词主要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花灯盛况,下阙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孤高女子,同时也反衬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全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令人回味无穷矣。

该词后由当代作曲家敖昌群谱曲完成艺术歌曲,其精湛的作曲技法赋予了该作品新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创作特征

歌曲《青玉案·元夕》具有独特的语境美、意境美,其歌词简练而不失文雅、生动却不浮躁,予人清澈、玲珑之感,灵动、深远之美。

辛弃疾作为宋代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青玉案·元夕》在流传过程中,就该作品风格为豪放派,或婉约派也曾饱受争议。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部分学者认为辛弃疾作为宋代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不论从创作手法上,还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场景描绘上都难以避免用词豪迈,因而无法彰显出婉约派的柔美之境。

2、部分学者认为辛弃疾虽作为宋代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就该作品而言,则是典型的婉约派风格,如从作品中的“娥儿雪柳”“笑语盈盈”“暗香”“众里寻他千百度”等字眼中不难看出其含蓄、婉转的特点。

综上所述,以上两个观点并无对错之分,就笔者拙见,若试将其合二为一看待,或许将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含义。详析如下:

辛弃疾虽为宋代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并非意味豪放派词人不婉转、不细腻。从作品《青玉案·元夕》观之,正因其一贯豪放的写作手法,反而给该作品带来了强烈的反差艺术效果。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全词婉转、含蓄、精致的风格下,作者于此处却运用了“千”和“星”这般豪迈的字眼,予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及开阔的语境感受,瞬间将饱满、充盈的联觉感受带给了阅读者,在意境的传达上顿时明朗起来,给整个句子带来了强大的张力。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手法,也使作品的色彩更加饱满。

除以上豪迈的用词外,作者也不乏含蓄、细腻的写作手法。如词中的“蛾儿”“雪柳”“黄金缕”,原指的是古代女子所佩戴的首饰,此处则指元宵节身着华服的女子;“笑语盈盈”“暗香”,简单两个词语,更将古代女子的一颦一笑描绘得活灵活现,予人以阅书如画般的直观、美的感受。此外,该词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作者对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的愤慨与世人不知亡国恨的无奈之情。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句表面含义意指“我”在人群中寻找那个“他”,猛地回头,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站在灯光零散处。

但若更为细致对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作者在此处写作的别具匠心及更深层次的含义。详析如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逐一分析,“众里”代表着“多”的意思;“寻他”,应为隐喻手法;“千百度”中的“千百”为虚数,不确指,但足以体现“多”的含义;“度”是量词,“回”、“次”的意思。结合作者当时身处的局面综合分析,此处意指应并非寻找一位女子这般简单。笔者认为,更深层面,更为合理的解释应为:在面对国家破碎、世人混沌度日的局面下,作者很渴望在万千世人中寻到一位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的清醒能人之士。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在此对其最恰当的理解应为“回头观望”之意。而结合作者当时所处之境,笔者认为,此处的“蓦然回首”更应理解为对自身的一种审视,意为:原来“我”在万千人群中苦苦寻觅的那个人,竟是“我”自己,亦只有“我”自己。

(二)旋律的创作特征

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旋律含蓄内敛、婉转动听,舒缓平和的同时又不乏张力。笔者将从该曲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调式调性、节奏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如图所示,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二段曲式,整体篇幅较为短小,调式调性为a自然小调,无转调。

歌曲的旋律走向整体为音级式与音阶式两大类型。A段主要以音级式写作手法为主,旋律平和舒缓,语气温和,予人亲近之感;B段主要以音阶式写作手法及五度、六度上行跳进音程为主,缓中有驰,颇具古典风格。值得说明的是,歌曲A部分的12-15节,虽偶尔呈现出跳进的写作手法,但更多运用了级进的创作手法,且该处主要运用了分解和弦钢琴伴奏织体,为音乐增添了更多地流动性。

直至歌曲B部分,作者在创作技法上由A部分的级进、跳进,进而转为以音阶式为主的创作手法,使旋律的走向更为流畅、明朗。

整首歌曲运用了西洋大小调式的创作技法,经分析,歌曲调式调性为a自然小调。

曲作者于歌曲《青玉案·元夕》中大量运用了“二八”、“附点”、“四分音符”等节奏型,饱满了旋律的艺术色彩。

如“二八”节奏型的应用,既促进了音乐的流动性,同时增强了音乐的平稳性;“附点”节奏型的应用则给该作品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如“东风”的“风”字声调为阴平,“夜放”的“放”字声调为去声,曲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两个连续的“后附点”,因而,在演唱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强化吐字的语气,听觉上也更为饱满。

三、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分析

(一)古典风格作品行腔的韵味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金铁霖教授曾说过:“作品决定唱法”,同理,笔者认为“作品也决定歌唱风格”。故而,演唱诸如此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需注意、区分同其他类型歌曲咬字行腔上存在的差别。

笔者经实践得出,古诗词歌曲在咬字上除了需清晰外,对咬字的力度、宽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以作品《青玉案·元夕》为例。

如“东风”与“夜放”在声调上,前者是阴平声调,而后者则是去声声调,若此处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力度过大,导致字形、旋律衔接的不和谐,那势必破坏歌曲的意境美;若咬字的宽度过大,则一定程度上将破坏作品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在演唱该作品时需尤为注意咬字的力度、宽度。

就笔者拙见,在演唱此句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声调的特点,不要过分追求大音量、厚共鸣,而更应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衔接,音与音之间的转换。

例,“东风”二字,因其声调为阴平,又处于中音区,故在演唱此处时,口腔便不宜开的过大,需最大化发挥“舌”“齿”“唇”的相互协调作用;如“东”字的字头为浊辅音,在保持口腔打开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舌尖的作用,将字头送出去,字腹字尾积极跟着字头的方向走;“风”字的字头为清辅音,在演唱的过程中则只需口腔微张,运用唇齿的合开轻轻将字送出即可,避免刻意追求立体的声音状态而撑大口腔。

或例,“夜”字的元音为“e”母音,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则需将咬字的感觉偏向“i”母音逐渐过渡,并将上下齿打开,上唇积极抬起,同时也需注意口腔不宜过大,避免声音因为咬字不当而出现“闷”“倒”“窝”“白”的现象。

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行腔,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戏曲的行腔特点。以京剧中的颤音为例。在京剧中,我们时常能听到一种上下波动频率小且频率慢的颤音,如京剧“梨花颂”“海岛冰轮初转腾”等经典曲目,在演唱时都运用了此类颤音,该颤音的运用不仅使音色更为饱满,在听觉上也更加圆润、悠远。

经过笔者多次反复练习、实践,笔者认为,在歌曲的长时值处,或歌曲结尾处,借鉴此类“颤音”演唱技法,于增强音乐表现力、音乐感染力,强化音乐风格处理,皆大有裨益。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准确角色定位,成功塑造歌曲人物形象的前提是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创作意图。作品《青玉案·元夕》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破碎的哀伤,对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的愤慨及怀才不遇的无奈;刻画了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人物形象。其含义深刻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此般深层的分析作品内涵,了解创作背景,才有可能塑造出与作品相贴切的人物形象,更为准确的传达作品内在含义。

四、歌曲的实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歌曲《青玉案·元夕》作为众多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笔者认为,其具有极强的艺术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声乐学习者带来了新的学习材料,同时拓宽了声乐学习者的艺术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声乐学习者建立健全的人格、启发学习思维;有利于声乐学习者综合、全面发展。

第二,将古诗词谱写成曲,通过音乐的方式进行传播,更能使人乐于接受,也更方便世人理解、背诵。

第三,通过古典雅致的曲调风格,进而提高国民音乐审美的鉴赏能力及音乐素质水平。

第四,舒缓优美的旋律,能给人带来祥和、平静的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第五,该作品的问世,为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结 语

艺术歌曲的兴起,代表着我国人民文化自信、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的普遍提高,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标志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以更自信,更广范围的新姿态重回更多大众视野当中。歌曲《青玉案·元夕》作为当代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具有极强的歌唱性,还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声乐学习者,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内在涵养,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面,努力做到多学科的交叉、交融,为艺术歌曲的演唱注入更多的新能量。■

猜你喜欢
青玉案咬字艺术歌曲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青玉案·元夕》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青玉案·冬至寄远
微评
锦诗:青玉案·元夕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歌唱的咬字艺术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