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印象主义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

2022-11-21 22:24巩晓彤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音程

巩晓彤

引 言

这首《月光》纯粹地描写了美丽的月光对人心灵的触动,注重对自然景物和诗歌的描绘,琴声入耳所到之处都弥漫着空灵与美好的意境。乐曲以轻柔舒缓的音调为主基调,将诗歌一般的旋律作为音乐语汇。听完这曲《月光》我为之感动的是因为它带给我的不简简单单是“音”而是它特有的“音”与“画”的交融,让我体会到“语言之不能之处,正是音乐的开始”,仿佛置身于湖边夜色的美景,充满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德彪西可以打破传统,走在时代的前沿,勇于创新才有了《月光》这首为西方音乐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

一、德彪西艺术生涯

(一)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

德彪西是法国作曲家、革新家,他出生在巴黎的圣日耳曼昂莱这个艺术家云集的圣地。对音乐极具天赋的他在常常游走在艺术界的姑姑的带领下,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陶冶,并开始学习钢琴,对高雅艺术的领悟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后来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印象派的社会背景下,德彪西的运用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就像许多印象派的画家一样,喜欢抓住自己瞬间产生的灵感。通过调性的转换,节奏的变化,音乐的张力,旋律的起伏等等这些,来带给你综合感受。德彪西实现了印象主义与钢琴艺术的结合,印象主义以神秘朦胧的风格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中。这种具备质感的音乐风格与19世纪的印象派画风十分接近,所以后人也把德彪西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二)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除了钢琴曲《月光》以外,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在《月光》这支曲子里,德彪西运用简单朴实的曲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幽寂、神秘且深不可测的月色,充满了画意诗情。

在19世纪末,法国的绘画界开创了新风格,人们取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的“印象”一词来命名,自此就有了印象主义,与绘画界抽象的风格一样,印象主义音乐带给人们的也是神秘抽象的氛围。随着绘画界印象主义风格的大规模传播,在音乐领域,德彪西就开始独树一帜地运用这种印象主义风格开始了他的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将印象主义风格和钢琴艺术相互融合,开启了音乐史上的印象主义时期,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月光》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这部由四首乐曲组成的组曲写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此开创了德彪西独特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关于《月光》的灵感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德彪西在1884年公费在意大利留学,其间到了意大利北部名叫贝加摩的这个美丽的城市游玩后,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创作《贝加摩组曲》且受到象征派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后所创作。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月光》。不论是吉罗还是魏尔伦,他们都与德彪西有相似之处,就是对传统诗歌进行革新,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之一。

二、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特征

(一)朦胧飘逸的意境

《月光》为单三部曲式加尾声,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乐曲从降D大调开始,富有表现力的行板,极弱的力度,悠扬的旋律,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朦胧的月光还在远方,慢慢飘来的感觉,速度平缓,在人们的脑海里描绘出月光的幽静景色,仿佛一触键,就能看到远远的湖泊中倒映着银色幽静的月光。这样朦胧缥缈的意境就极易引发观众的想象,没有了束缚更加凸显钢琴音乐艺术的魅力。

中段从第37小节转到了E大调上,后又在第43小节回到降D大调上,运用了中古调式。整个第二乐段右手为主旋律,乐句都较为短小,不再是浪漫主义时期冗长的旋律,左手为流畅轻快的分解和弦,与第一段和第三段宁静的气氛不同,第二段给人以动态的感觉,比较活泼,也是情绪最为激动的一段,与一、三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似一阵阵风吹过月亮旁的云和湖中月的倒影开始泛起波澜。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是音型上有所变化,例如左手由三度音程变为上行的琶音,力度也回到最轻的状态,让我们体会到好像月光经过一阵风后吹走了云彩变得更加柔和了。乐曲的最后是一段尾声,结尾渐慢渐弱的处理,幽静的曲调和流畅的上行分解和弦,与主题呼应,将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加地富于诗意。最后一个音落在主音上,充满终止感,预示这有美好月色的夜晚即将结束,月亮慢慢飘走的意境。

首先,作品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右手来演奏,多运用紧凑的三度音程下行旋律进行,从而呈现出流畅柔和而又稳定的音乐旋律,营造了一种宁静自然的音乐氛围。其次《月光》运用了级进下行旋律进行的手法,例如第15小节,采用了和弦级进下行旋律,并且重复音加强情绪表达,提升了音乐的动态感觉,使原本还宁静的音乐气氛慢慢涌动活泼起来。最后,作品还采用了多声部旋律进行的方式,例如27小节,由三个声部组成的旋律,上方清晰的主旋律与下方琶音的衬托,使人感到幽静又不失活泼的意境,更加吸引听众,表达动静结合的状态,但又若即若离,丰富了层次感,使人感觉更加神秘,让人心之向往。

(二)变化多样的节奏

本曲为9/8拍,采用了复拍子,复拍子的运用可以表达忧郁,幽静的情绪。本该是的规律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乐曲中却运用了大量的连音符:二连音,三连音和六连音这种不规则的音乐节奏型,使乐曲丰富多样且变化莫测的音乐情感与形象。虽然是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但心中要有九拍子,不能过度随意。乐曲第一排的空拍不只是代表力度的弱起,更能代表在演奏时的谨慎,和月光的缥缈朦胧。第一段有大量二连音的运用,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不一样的美感。15小节开始,节奏标记为rubato,意为自由节奏或弹性节奏,这是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常见的处理方式,八分音符变得密集并且伴随二连音和六连音来调配速度,有喘息的时间,而且在重复和弦来表示强调旋律。在25-26小节的琶音,要注意容易弹错节拍,六拍与三拍的结合,最好心中数拍,以免弹得过长。

作品在速度上的处理也与整首作品的情感,内容,思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例如在第一段主题部分,使用了慢板,印象主义的弹性节奏使演奏者可以自由发挥情感,从而描绘出演奏者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月光朦胧的画卷,而第二段的节奏更加的活跃,给人以动感。最后,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再现,回归了主体部分的速度。而尾声速度趋于缓慢,使演奏者与听众继续享受乐曲带来的月光宁静的美好,渐渐平静下来以此结束。这样的处理方法更好地使听众与演奏者一起感受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幅不同的月光的画卷。

(三)细腻的和声色彩

第一段为降D大调(1-26),但在第一个乐句(1-8)中出现了大量的离调和弦和变和弦,从而呈现神秘的感觉。主题中大量运用传统功能小三度音程,通过小三的下行旋律,将月光的温柔,平静和朦胧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其创新性的使和声精致地呈现出浪漫细腻的色彩来展现月光的朦胧。而在第二段(27-50),从37小节开始,降D大调转入E大调,43小节又回到降D大调结尾第二乐段,大小调与中古调式的混合运用,使这一段变得非常不稳定,使乐曲充满了发展的动力和神秘的色彩。

三、德彪西《月光》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情绪处理

在乐曲的开头,用极弱的力度,三度音程下行进行就让听众仿佛来到朦胧的月光的照射下,湖中映射着月光,云层迎着月色,忽明忽暗的感觉好似有些忧伤,温柔地在听众脑海里缓缓展开这朦胧的画卷。而后的第二乐句是前一乐句延续,相同的节奏与旋律,但加入了八度,音响更加有层次,仿佛从屋里慢慢走到窗外,月光更加明亮,心情更加清朗的氛围。

15-24小节,这一段的和弦重复,力度不能一致,需要有些起伏,稍渐强表示活跃,就像湖面上映出的月色,波光粼粼开始荡漾起来。在情绪慢慢高涨时,25和26小节的四组琶音,忽然弱下来,重归宁静,琶音要像湖面的月光荡起波浪一样,明亮且轻柔的弹奏。第二段开始分为三个声部,音响层次丰富,右手主旋律,左手为上行琶音,仿佛微风拂过,云层吹散,月光更加明亮,情绪也更愉悦,增加了一丝梦幻色彩。27小节开始,情绪变得活泼起来,但弹奏时不宜太硬,要继续保持柔美的音色。从37小节开始,突出高音声部,持续升高的音高表示开始渐强,仿佛风越来越大,演奏者的情绪也开始激动,后41-42小节下行的三度音程开始渐弱,收回情绪。43小节开始左手的伴奏从琶音转换达成分解和弦,右手仍然为两个声部对话的感觉。

51小节开始主题再现,但左手的三度音程变成了琶音,就像湖面上的风都停下了,一起看着这湖里映出的月亮自然柔和地闪烁着月光。最后的尾声,速度逐渐趋于缓慢,但旋律仍在重复,给人一种余音绕梁,夜晚回响的感觉。最后在主和弦上结束,代表美好的夜色即将结束,和弦琶音像水中波浪,表达意犹未尽,余音缭绕的情感。

(二)触键方法

作品的第一乐段,弱拍起,声音柔和平缓,连续的三度音程和较多保持音都要做到连贯,且双音整齐下键,掌关节和指关节要保持支撑力度,不能因为乐曲力度弱而关节软,突出高音来凸显层次,在弹奏时需抬指慢触键,手腕放平,用指腹较多触键,营造月亮遥不可及的画面,控制手指力度,做到柔而不散,琴键到底但下键速度不能太快,将力量集中在指尖做到声音轻柔,像是摸着琴键走。第二乐句旋律大致同第一乐句,但织体发生变化,三度变八度后力度稍加强,继续突出上方声部旋律。作品第一部分的第二乐段,大量的和弦且有连音线,需连贯不能断开,在弹奏时要注意上方音5指地站立,使旋律更清晰,整个手掌往前推着弹奏,声音依旧是轻柔的慢触键。

第二乐段开始,由和弦组成的旋律开始活泼起来,和弦重复且有连音线和保持符号的存在,要弹满时值保持连贯,手腕放松地进行转换和弦,手掌向前推,不能僵硬“砸琴”。接下来作品的第二部分的第二乐句从27小节开始,伴奏织体发生变化,左手为上行流畅的琶音,给人以动态的美,要注意根音的旋律走向,力度要轻且速度要快,轻巧而不拖沓,既不能因清晰的音色掩盖右手旋律,又不能因快速跑动而牺牲声音得清晰,呈现出音乐的流动性,需要手指极强的控制,可慢练解决。右手多为两个声部组成的音程,注意主旋律要清晰明亮。

37-42小节,转到了E大调上,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左手依旧为琶音,注意根音保持,右手为两个声部,每个声部要清晰,像两个人的对话。在这里出现了乐曲最强的力度,指尖垂直触键,跨度大的地方需要手臂的灵活。从43小节开始,又回到了平缓柔和的音色,继续控制指尖力度,突出上声部的旋律线。

最后,尾声是以渐慢收尾,力度也要随之渐弱,以给予结束感,从指尖回到指腹,摸着琴键的触键方法。尤其注意手指,手臂乃至全身都要放松,才能让手指灵活起来,不僵硬。

结 语

《月光》作为德彪西早期标题音乐作品,也是《贝加摩组曲》中最具影响的一首,也是情绪最难处理的一首。它逐渐显示出的印象主义风格也使其成为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没有华丽的旋律,复杂的装饰音,只有朴实的旋律、细致的和声和,神秘朦胧的意境。德彪西和他的《月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首流芳传世的佳品,更是一种派别的诞生,仿佛重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他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创新,让我们知道音乐作品也可以带来像绘画一样的画面感,听着他的音乐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因此还有人称德彪西为“钢琴画家”。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加深对这首作品的认识,进而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把握正确的演奏风格。并且对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有了大致的了解,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印象主义时期的作品风格。■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音程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