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歌曲《绒花》创作风格与演唱特点

2022-11-21 22:24赵若普李春鹏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绒花咬字乐句

赵若普 / 李春鹏

《绒花》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虽然这首歌曲在音乐结构上面比较简单,音域跨度小,但是要想演唱好这首歌曲,还需要深入的分析其情感表达,创作风格以及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对整首歌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演绎。

一、作曲家及创背景概述

(一)作曲家介绍

歌曲《绒花》是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王酩于1934年出生于上海,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从小便会唱一些京剧的唱段,之后在青年文工团所开办的文艺学习班中学习乐理、作曲、指挥等[1],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在知识储备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他逐渐开始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1950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南下参军歌》,这首歌曲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走艺术道路的信念。后来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丁善德学习,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受到了丁善德的影响,喜爱民间音乐,在音乐作品中融入许多民间音乐元素,他还大量观摩昆剧、豫剧等各种形式的音乐,巧妙地将戏曲等元素运用到音乐创作中。王酩还擅长借鉴西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进行创新创作。

(二)歌曲《绒花》的创作背景

歌曲《绒花》是为电影《小花》创作的音乐配乐,为了能创作出贴合电影主题的音乐,作曲家王酩跟随摄制组一同体验生活,最终创作出了《绒花》这首歌曲。电影《小花》讲述了三兄妹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歌颂了勇于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作为电影的插曲,《绒花》以优美的旋律、饱含情感地歌颂了主人公坚强勇敢的精神[2]。

二、歌曲绒花的创作风格

(一)歌词特点分析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歌词的特点,一是在歌词的创作中使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托物言志,所托之物便是绒花树。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电影《小花》故事原型《桐柏英雄》的故事发生地,绒花树是当地常见的树种,树形优美,粉红色的花丝聚成球状,与电影中出现鲜血的场景相称,加之绒花是一种耐寒、耐干旱的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长,与电影中革命战士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精神相呼应。另一方面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美好的青春比喻成美丽的花朵,“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绒花树比喻为主人公何翠姑。多种创作手法的使用树立了更加鲜明的音乐形象,使得歌词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细腻,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人在生动的意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二是歌词的情感表达,通过塑造绒花这一文学意象,歌颂了主人公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后使用了一长段的“啊”诠释情感,给听众留有想象的空间。歌曲在歌词的使用上也十分的巧妙,比如“芳华”一词,其又可以理解为“芳花”,美丽的花朵,美好的青春都在这个词中体现,歌颂了将青春献给革命的先辈,与何翠姑跪地为队友抬担架的情景相呼应。“一路芬芳满山崖”花朵漫山遍野,花香扑鼻,表现了革命战士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曲式结构分析

从主题和副歌两部分分析歌曲《绒花》的曲式结构。一是主题部分,主题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大乐句,分别是第一大乐句(第10-18小节)和第二大乐句(第19-28小节),在第一大乐句中使用了级进的旋律,在起音和尾部都使用了G宫音,第二个大乐句中19-23小节重复了第一部分的10-15小节,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大乐句中第15和23小节的尾音,第15小节的尾音落在宫音,第23小节的尾音落在商音[3]。总体来说,主题部分较为平缓,上下句的节奏相对统一,适时的使用切分音又在舒缓的旋律中增添了律动感,呈现出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西洋大调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巧妙结合,使得歌曲展现了民族特点。二是副歌部分,副歌部分的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使用了包含16个小节的非方整的对比复乐段,也分为第一大乐句(第28-36小节)和第二大乐句(第37-46小节),第一大乐句共8小节,比较特别的是第28小节,由于第27小节的尾音使得第28小节是一个弱起节奏,第二大乐句中,第37-40小节为29-32小节的重复,这两部分都没有歌词,是指在用“啊”烘托氛围,抒发情感。在副歌部分多处使用三连音,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歌曲的曲式结构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相呼应,更加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使得在听歌时也更有电影的画面感。

(三)旋律特点分析

总的来说,歌曲《绒花》的旋律特点非常有叙述性,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觉,讲述了一个故事,并且极具民族特点,巧妙地结合了戏曲的元素。在旋律的创作上,作曲者王酩注重“点”和“线”的结合[4],“点”指的是紧凑密集的节奏,“线”指的是旋律的流畅感、延展感。在流畅的旋律中加入了具有节奏性的切分音,增强了整首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具体来说,歌曲《绒花》调式的使用,采用了民族的七声音乐调式,旋律上运用了四种方式,分别是级进式、跳进式、模进式和环绕式,这几种方式根据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灵活的出现,使得歌曲更加悦耳。就曲式结构来说,第10-27小节这部分的旋律较为平缓,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在第27-36小节,这部分律动性较强,三连音的使用使得音乐不断起伏,36小节之后重复了27-36小节的旋律,进一步的推进了情感,使得情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三、歌曲《绒花》的演唱特点分析

(一)在演唱中对于气息的把握

声乐作品就和我们欣赏的一幅画作一样,作品体现在画作中就是各种图形或者形状,演绎人员的处理就是作画者手中的各调色板一样,只有将颜色进行组合搭配才能创作出让人满意的作品。而在声乐演唱中,气息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也是能够体现演唱者演唱功底的存在。良好的气息运用至关重要,是决定演绎作品质量的关键与基石。从前面对《绒花》的旋律分析可以知道,这首作品的旋律是舒缓的、是具备较强的流畅感、流动性的。整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与其他歌曲相比都是比较长的,作者在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较大的拉伸度的旋律线条以及错综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让整个作品具有更强的观赏性,这对演唱者的气息运用也提出了较大的要求。

演唱者在演唱准备的时候可以采用胸腔与腹腔进行联合和呼吸的方式进行,在进行呼气的时候应当让自己的横膈膜处于扩张的状态,尽量将其打开;用近似闻花香的状态去演绎歌曲,当准备完进行演唱的时候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特别的注意,收尾音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得既干净又利索,将尾音的干脆感表现出来,在唱到作品的长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长音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让自己的气息足以支持对长音的演唱,让演唱可以持续进行下去,不能让自己的气息一次性用完[5]。特别是在演唱跳音的时候,演唱者需要借助自己对气息的控制实现高音的演绎,让身体本身对自己的气息强弱、长短进行控制,避免声带上产生声音的落点与支撑点。一旦声音的支撑点是在声带上出现的,就会产生声带的拥挤与卡顿,让声音听起来缺乏舒缓感与从容感。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应当让共鸣保持在头腔部位,让共鸣的流畅转化和气息的变化实现情绪的表达。

演唱者还应当注意到歌曲本身是很抒情的、婉转优美的,因此在演唱时应当将歌曲的稳定性、连贯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用艺术歌曲的演唱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在进行呼气与换气的时候应当是自然进行的,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换气动作,让歌曲的已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听众沉浸其中尽情地感受与体会,跟着演唱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二)在演唱中对咬字的处理

《绒花》的歌词承载着艺术美的特征,作词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学美感与特点。在演唱这一类优秀文化作品的时候,演唱者对行腔与咬字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演唱技巧之一,只有让自己在演唱时的吐字保持清晰才可以将作者的感情完整地演绎出来,才可以将作品的意境美如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观众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与目的,进而通过自己的共情能力感受身受、引起共鸣。与国外的咬字不同,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咬字行腔经验与方法。

演唱者在演唱《绒花》这一作品有时是使用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由于长时间使用美声唱法进行歌曲的演绎,往往会将声母的腔调不自觉地忽略掉,让自己的声音在喉咙稍微靠后的位置上进行共鸣。如果使用这种演唱方法演唱《绒花》,会导致演唱者在演唱时的发音与吐字出现模糊的现象,甚至出现有声无字的情况。如果是使用民族唱法进行演唱,则会因为对于咬字的过分重视而出现归韵的失衡。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演唱者必须对咬字有明确清晰的把握,让自己清晰的咬字与对气息的运用可以对归韵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保持归韵的平衡感与节奏感符合演唱的要求。这样才可以让听众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一句歌词、歌词的每一个字,才能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美感与情感,还可以帮助演唱者保持良好的声音演唱状态,以便自己可以更自如地对声音的强弱进行处理。

在演唱的时候需要将歌词的字头部分清晰地进行咬字,要做到咬字的干脆、清晰又不失准确性,同时保持咬字的有力感,还应当注意咬字的着力点的变化,并根据声母的不同进行着力点的调整;对于歌词的韵母部分的发音也是同样的道理,演唱者需要具备根据韵母变化及时调节自己口腔形状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让自己的发音可以对喉咙位置产生的共鸣与气息的强弱进行强有力的支撑[6]。比如《绒花》歌词中的会出现声母“sh”,韵母为“eng”,在演唱的时候需要让自己的口腔开度较小,在口腔的前面进行用力,让自己的气息从缝隙中自然地挤出,然后稍微打开口腔,让清晰的咬字与优美的发声顺畅地演绎出来。

(三)对作曲家的创作进行充分挖掘

作曲家在对某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创作时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曲谱上面,演唱者在演唱时根据这一规律进行演创作与演绎,这样可以确保将作者想过表达的情绪更好地展现出来。《绒花》的曲作者虽然没有在曲谱上进行过多符号的使用与标记,但作者在节奏上运用、旋律走向上的规律、对于曲式的排面布局以及写作手法上都可以给演唱者一定的启发与提示。在演唱乐曲的B乐段的时候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一乐段的每一个乐句的开端都进行了弱起小节的设计,在唱到整个歌曲的最高音的时候,演唱者往往会因为过多强调这一部分在高音上的变化而将开端弱起小节的连音唱出的声音特别强,或者是在唱到此曲最高潮的时候,由于过于重视对于情绪的把握而将本来该使用重音的地方唱得更加弱,无法给观众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感情的起伏变化。在演唱时需要根据每个乐句开端弱起小节的变化规律进行把握,在唱到节奏上的重音的时候将自己的声音强有力地表现出来,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音色的表现方面,这首极具柔美的歌曲一方面表达了人物顶天立地、不屈不挠、铮铮铁骨,又表现了人物的无限的柔情与优美。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将音色的虚与实的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来,将歌曲的柔美与明亮干净的特质展示出来,即使使用一种音色演唱整首歌曲,但也要有动态的变动调整。

结 语

距离《绒花》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已经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但今天依然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传唱度非常广的歌曲之一,是经典歌曲的优秀代表。整首歌曲既具备了丰富的艺术性特征,又具备完整的文学特点,是艺术感与时代感完美结合的典范。《绒花》的曲调简单却不失柔美性,优美动听,简单的曲谱上蕴藏着曲作者的创作巧思在里面,作曲者还投入了大量的感情。演唱者通过对歌曲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吐字的特点以及曲作者在曲谱上面加入的情感与希冀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创作一定能够将歌曲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让大家大饱耳福。■

猜你喜欢
绒花咬字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绒花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扬州绒花”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歌唱的咬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