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音乐描写审美探讨

2022-11-21 22:24吕英华耿婕妤
黄河之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红楼梦音乐

吕英华 / 耿婕妤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可见《红楼梦》是一部即合理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部皇皇巨著,无论是其中的诗词歌赋,绘画音乐、曲艺戏剧还是园林建筑,灯谜酒令,抑或是阶级分化儿女情长都精妙纷呈,其中蕴含的美学文化和审美思想至今都让人意犹未尽。若细读《红楼梦》就能感受到贯穿其中的丝丝缕缕的生命之音,隐隐为其增添恢宏的气势,粗略估计,其中涉及十三处的音乐描写,音乐的描写构成了独特的情景停留在读者的心间,它们既是构成红楼梦这本巨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借此传达情感波动,侧面的引出主人公的人格、心境等,是我们解读此书的重要承载体。

一、《红楼梦》的美学思想

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文化,例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文化作品集合了时代特点和美学思想,用文字留下时代印记,给后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产物。明清小说以《红楼梦》最具代表性,《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金玉缘》,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全文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故事背景,以贾府公子贾宝玉为主要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恨纠葛为主线,塑造了十二位各具风情特色的女性形象,描绘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并且揭露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制度后期的黑暗和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在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其跌宕的故事情节,令人感叹唏嘘的人物命运,阶层之间的矛盾冲击,穿插其中的诗词歌赋,设计了丰富巧妙的音乐文化(戏曲、吹、笛子、弹琴等)和悲剧式美学,丰满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人物修养、生活情趣,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的人文风貌。小说借太虚幻境与现实杂糅,层层递进,以人物的形象与命运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挣扎沉浮、“离经叛道”,刻画了一个有意境的中国古典艺术美学。

二、《红楼梦》的音乐描写审美

明清时期,大量戏曲理论论著的出现,更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时期内,不但出现了昆剧、京剧等全国性的大剧种,而且涌现出几百个地方剧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红楼梦》依托戏曲,映射出了音乐美学(行酒令、演戏、猜谜语等),提及了昆曲、杂剧、弋阳腔等传统戏曲。在书中,无论是传唱小曲还是自度曲都不是潦草地一笔带过,而是都有其效用,有的是凸显人物性格,暗喻人物命运、有的则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判词歌曲,含蓄地交代了其中人物的发展和结局,这也是《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开头就利用歌曲暗喻了众人的发展,不细细品味,是不能窥其风貌。抑或是在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贾府众人在席间吃酒嬉闹,“藕香榭”的姑娘则在中间演奏,其中对于演奏之声的描写云:“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迸发。正值清风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此处对于音乐的描写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仿佛在眼前展开了画卷,笼罩一层清风流水,耳边丝竹声袅袅,使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音乐烘托了此处的环境,文字变得柔和,仿佛我们就是其中的看客,也侧面烘托了“贾府”的恢宏和奢靡。

在第八十七回中,宝玉和妙玉一起听黛玉抚琴,妙玉边听边解,对其描写为: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里面又吟到;“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这段对琴音的描写,一方面写明了黛玉抚琴的技艺之妙,妙玉深谙清音之道,另一方面也烘托出妙玉之于黛玉,像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红楼梦》依托音乐美学,体现了古代传统的审美观

我国古代传统音乐观认为音乐演奏与欣赏,要完美做到“人”、“乐”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音乐要与自然与人,水乳交融,物我两忘,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高度集中,音乐融入景物,才能达到真正的想要传递的效果,这种作用在《红楼梦》中被利用的十分得当。在小说描写里,悠扬呜咽的笛声传来时,作者便对周边景物、自然环境一再加以描写,突出明月清风、天空地净、夜静月明。以达到用音乐烘托周围景物气氛。

在音乐的世界里,通过眼、耳、鼻、舌、身、手等人与天地相融相契、浑然物我,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自由。当人通过艺术审美融入自然时,在人化的自然世界里,每个人,都遇到了最初最真实的自己。在红楼梦的故事描写里,在音乐的世界里,在人化的自然环境中,大观园这一群人,不再是主子仆人,不再是媳妇婆婆,不再是祖母孙女,她们是一个个真实独立存在的“本我”,所以她们“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在音乐的世界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她们都完成了人性真实情感,一次最真切的流露和释放。除了天人合一的音乐欣赏之境,小说里描写的贾母欣赏音乐的癖好,还鲜明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对“清微淡远”艺术境界的自觉追求。

书中贾母对谱笛者第一场演奏的评价是“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地吹来越好”,然后又命人送了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和热酒给了谱笛曲之人,让他“慢慢地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很显然,贾母的这一番点评,就是从音乐欣赏者角度,就音乐表现中“微”这一艺术特点,对演奏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然后我们来看“淡”,它是指音乐表演,要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度,要学会适当控制,而不是漫无节制地宣泄。宋代周敦颐说:“乐声淡,则听心平”,“淡”给音乐演奏带来含蓄之美,也给听者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这一“淡”字,更像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手法。书中描写的贾母要求借着水音听箫管悠扬,是淡;隔着桂花树来听笛,是淡;笛音袅袅悠悠呜呜咽咽,是淡。在轻拢慢捻处,在短暂停歇时,在起承转合点,在那一起一落、时疾时缓、明暗错落交替的音乐时空里,每个人内心深处那黯然柔弱隐秘的角落,都得到了最熨帖的抚慰。最后来看“远”,它指的是音乐演奏,不论是快是慢,都要给听者以艺术的启迪和丰富的联想,让听者产生奇妙的神思,回味无穷。

书中描写的笛声,有没有让贾母等人产生奇妙神思,我们不得而知,倒是勾起了她们每个人的伤心事,所以贾母落泪,众人伤感,简直如《二泉映月》一般。

不过在凹晶馆,同样听闻笛声的黛玉湘云,倒借着这笛声,诗兴大发、佳句迭出、神飞天外。《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生活在清朝中期,其对音乐的欣赏之道深受当时虞山琴派的影响,虞山琴派主张琴曲风格“微淡远,博大和平”,虞山琴派更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而在书中,作者借贾母对音乐的欣赏之道,传递着自己的音乐欣赏之道,书中贾母与古琴虽无涉,但却处处与虞山琴派暗暗契合。天人合一之境,这清微淡远之韵,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审美观的直接体现。

(二)《红楼梦》依托音乐形式,体现礼乐文化

式音乐是在各种各样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这种音乐类型存在的时间十分古老。在《红楼梦》中,贾府隔三差五总是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规模宏大的则是一举行,便是好几天,其中便少不了仪式音乐的存在;在传统节日庆典,日常吃席中都会出现仪式音乐的身影。书中数次出现的抚琴,打十番,笛箫齐奏等,更有是不是请来的曲艺表演(说书的“两个门下两个常走的女先生儿”,坐打莲花落,贺寿词)等,仪式音乐侧面烘托了气氛,展现出在不同的场合仪式音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仪式音乐对于黛玉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也是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更为黛玉增添了一丝凄凉之美。《红楼梦》中,仪式音乐类型众多,例如:祭祖仪式音乐,庆典音乐、祝寿道贺音乐、驱邪仪式音乐、婚丧嫁娶音乐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礼乐文化的体现。

(三)《红楼梦》依托音乐之美,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呈现出时而散乱时而集中,时而直接时而含蓄,时而俏皮时而悲凉,有着读书与红楼文学的独特之美。音乐的描写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刻画是十分重要的,借助音乐的辅助,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区分,饱满了人物性格,赋予人物以血肉,音乐的描写为书中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例如:黛玉善乐器,借琴音而诉心声,展现出这个人物怯懦、伤春悲秋的特点,以音律传情,更添忧郁气息,黛玉对音乐的理解,侧面道出其落魄贵族小姐的身份,完善人物特征。

(四)《红楼梦》依托音乐,描绘宏大气场

单靠华丽的辞藻是难以描述场面的宏大的,借助音乐描写来衬托宏大场面。例如:书中第五回里对音乐的两处描写,第一处是音乐的序曲“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月流水,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道出了生命始于“情”也将绝于“情”,隐隐提示着读者,要在生命的荒唐里保持清醒,构建出一个独属于红楼一梦的专属空间,音乐在此刻构建了《红楼梦》的宏大气场和生命美学,音乐在此亦是“梦”的体现,红楼十二曲,动人心弦。这十二支曲子一直贯穿于故事始终,仿佛一直在我们耳畔回响,不仅仅是对“十二钗”生命的叹息,更是写尽生命的姿态和离合悲欢。序曲的音乐开篇便为我们构建出一个红楼一梦的小世界,看着里面的人物演绎离合悲欢,上演着“命”与“运”的纠缠,音乐如同一片迷雾,将我们引入其中,窥探时却迷了双眼。音乐对整本书宏大气势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引子”,是字里行间对于生命的“吟唱。”

(五)《红楼梦》依托音乐,突显出市井音乐通俗之美

在《红楼梦》一书中,关于人物对于音乐的选择也是极为巧妙值得一提的。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音乐人也是不同的(职业的、半职业的、活跃在市井中的、达官显贵的家乐、伎乐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在《红楼梦》一书中均有提及。例如:贾母对薛姨太说道:“你瞧瞧,这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又指着湘云说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又如:“那琪官是忠顺王爷驾前侍奉的人。”这些描写,无不彰显着贾府在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只有权贵人家才会豢养家乐,在宴请宾客期间,音乐助兴也是彰显主人家地位和财富的表现。书中对于音乐的描绘更是增加了贾府的富贵荣华,更为了后面衰败形成鲜明对比。

结 语

《红楼梦》是一本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的缩影,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表现了在当时封建社会下作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它的美是朦胧的,是欲说还休,带着对无可奈何的叹息的,人物与词曲相结合,以音乐窥其貌,以音乐丰满人物血肉,无论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得高雅仙乐,还是在市井、酒肆听得红牙小曲儿,都表现出这个人物独特的性格,也侧面写出“雅俗共赏”。

简而言之,《红楼梦》中,音乐元素丝缕缠绵,穿插在字里行间,刻画人物的形象,饱满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递进,奠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情基调。音乐的描绘与红楼故事是不可或缺的,是具有悲剧美的。一部《红楼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的描写,更多的是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

猜你喜欢
红楼梦音乐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奇妙的“自然音乐”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续红楼梦
音乐从哪里来?
别样解读《红楼梦》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