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体教融合的构想与实践
——以邯郸学院为例

2023-01-05 23:39赵新生卢建辉张延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赵新生,卢建辉,张延军

(邯郸学院 a.太极文化学院;b.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05)

前 言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20 年8 月31 日,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 号)(以下简称“《意见》”),并于2020 年9 月21 日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指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深入开展体教融合的总目标。

体教融合是实现2035 年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体教融合即是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及全面发展,同时又将学校教育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土壤,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全面发展。体教融合的实质就是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2]

体教融合有三个分目标,一是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二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带动作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协同育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体教融合的最高级阶段和末端环节,对《意见》目标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势必在《意见》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邯郸学院基于独特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先行先试,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从《意见》看高校在体教融合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高校在体教融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意见》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条是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提高学生运动员学业水平和推进国家队、省队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改革提出了意见。

王登峰说:“首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做法会从足球向篮球、网球等项目延伸,从而实现因材施练。其次,各个项目的传统特色校会建立起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通道,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和升学保障政策会逐步完善。第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成为各体育项目优秀人才在校园体系内的最高集结地,再与职业队、国家队和省市专业队打通。”[3]

要推动形成学校、传统特色校、体校、高校运动队相互衔接、双向融通的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机制,共同组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发展的顺畅通道。体教融合大学阶段将成为各个运动项目优秀人才的集散地,让更多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有机会进入大学,让大学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实现有机衔接。[4]高校是体教融合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通道的高阶阶段和末端环节,在未来国家竞技体育体系中起到向省专业队、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的作用,以及高水平运动员退役的职业分流作用。

如果说各中小学校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地位。那么高校体教融合则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是竞技体育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关键地位。

(二)高校在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应当是不间断的促进人的体质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最关键环节,高校正处于学校体育与学校后体育的衔接阶段,体教融合将深刻的影响终身体育的这个最关键环节,将为人的终身体育形成技能、习惯和意识做好最后的准备。

(三)高校在体教融合协同育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2017 年6 月14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时指出:“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即提高国民素质,振奋和强化民族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5]高校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养成阶段。

二、从《意见》看体教融合对高校的要求

(一)上好体育课,做好高校学校体育工作

《意见》第一条主要是关于体育教学的问题,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足开齐体育课”,这既是对中小学体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要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做好高校学校内外的运动竞赛工作

《意见》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提出,“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在广泛开展竞赛的基础上成立学校运动代表队,通过建立运动代表队,扩大学校层面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口数量。[6]

高校具有较好的开展校内外运动竞赛的条件和基础,可以构建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双循环”的良性竞赛体系。组织开展校内赛事,可以激发、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积极性;可以挖掘、发现优秀的竞技体育苗子。积极参与教育或体育部门及社会组织举办的区域性体育赛事,可以不断提高打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可以让有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在更高的平台表现自己。[7]

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双循环”的良性竞赛体系,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组织、俱乐部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经常性深度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体质、体育意识、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等奠定基础,推动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做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工作

《意见》第十八、十九和二十条,建设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优质竞技体育人才。处理好与基础教育学校和高水平专业队、职业队的衔接。妥善处理学训矛盾,提高学生运动员学业水平,处理好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就业的关系,解决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高淘汰率背后的就业难问题。

(四)做好体教融合的教练员队伍培养工作

《意见》第七条提出,“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体育高等院校、有体育单独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大培养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力度。建设体育职业学院,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中小学校青训教练员。”

体教融合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各级各类学校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的严重不足,除了退役运动员走进学校担任教练员之外,培养更多的教练员是高校体育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体教融合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缺少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组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专家评估委员会,经过严格技术评估,评出280 余所高校,几乎全部为省属骨干大学及以上大学,没有地方本科院校,河北省只有6 所高校分别在7 个运动项目中组队并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地方本科院校受政策制约很难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运动队。

(二)缺少高水平运动员

现阶段,各地方本科院校组建的学校竞技体育代表队都是课余运动训练,缺少高水平运动员,呈现为培养对象的业余性特征。运动员的组成一是普通本科生,二是普通体育专业的学生,三是体育单招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一级运动员及以下水平,如果按照体教融合的要求,为专业队、职业队和国家都输送人才,这都算不上高水平。

(三)缺少高水平的系列赛事

地方本科院校所能参加的最高水平赛事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省级综合大学生运动会,以及个别国家级大学生的单项赛事,很少能够参加教育部门之外的更高级别的赛事,如全国锦标赛、职业联赛等。所能参加的赛事特点是范围小、数量少、周期短、水平低、影响力不大。

(四)缺少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缺少具有竞技体育经历和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教练员队伍。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师大多数熟悉专业和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少部分有指导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比赛经历经验,极少参与过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执教活动,缺乏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

四、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体教融合的构想

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根据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要求,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展带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深入开展,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的体教融合育人体系。

(一)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运动队

在成立满足参加同级比赛的多个运动队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和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建设有自我特色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形成传统、形成特色。既能参加高水平竞赛为学校争得荣誉,还可以向更高级运动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二)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的体教融合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带动作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的体教融合育人体系,做到“学会、勤练、常赛”。一是上好大学体育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构建课余竞赛体系,广泛开展课余运动竞赛,提高竞赛水平,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四是全面开展课余运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五、邯郸学院实施体教融合的实践

邯郸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太极拳圣地、成语典故之都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邯郸,服务社会,承文育师,融导产业”的服务面向定位,全面实施“创和谐环境,抓内涵建设,重协同创新,走特色之路”的基本战略,推进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邯郸学院全面落实习近平“四位一体”的体育观,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强健体魄、协同育人的理念,以体育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落实体教融合为抓手,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以太极拳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体教融合综合育人体育教育体系。

(一)坚持“健实体魄、协同育人”理念扎实做好学校公共体育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足开齐体育课

(1)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大学体育为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本科生开设共计4 个学分144 学时。其他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40 人。课程设置和类型有本校特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2014 年以来共计开设了18 个运动项目。

(2)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强健体魄、协同育人”的理念,紧紧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中心任务,满足部分运动能力高、运动兴趣高同学自主学习和练习的需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管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项教学、运动队训练、课外锻炼、课外竞赛、体质健康达标五位一体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体系。充分满足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充分利用体育手段,协同育人,全面锻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缓解学校大学体育教师不足的困境。

(3)运用手机APP,开展了阳光健康长跑活动。

为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规定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借助“运动世界校园APP”跑步管理平台,开展“阳光健康跑步”活动。

学生按照系统给出的校园内随机线路进行跑步。一年级,每周不少于5 次,每学期总跑次数不少于75 次。女生每次跑步距离不少于1.2km,男生每次跑步距离不少于1.6km。二年级,每周不少于4 次,每学期总跑次数不少于60 次。女生每次不少于1.6km,男生每次不少于2km。

2.构建“内外双融合双循环”的课外训练竞赛体系

构建“内外双融合双循环”的课外体育竞赛体系,即以校园体育工作为主的内部融合内循环,与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组织对接的外部融合外循环。[8]

(1)实施了“爱运动”大学生系列竞赛活动,做好以校园体育工作为主的“内部融合内循环”。竞赛是体育发展的杠杆,赛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改革学校课余运动竞赛体系,丰富校内竞赛的内容,以竞赛带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构建学校课余运动竞赛体系,帮助学生在参与竞赛中超越自己,并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年举办11 场全校性单项赛事、一场全校性综合的体育运动大会和若干场小型特色赛事,每年参加参与竞赛的学生达20000 余人次,每届体育运动大会参加参与的师生达到6000 余人。系列赛设立团体总冠军、总亚军和总季军,分别颁发年度系列奖杯和年度体育活动基金。2018 年,该活动获得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优秀改革成果”奖。

(2)全面开展课余运动训练活动,做好参加校外竞赛的“外部融合外循环”。学校注重竞技体育的开展,出台相关文件建立机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组建9 支运动队,开展常态化的课余体育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近年来,获得大学生体育舞蹈全国冠军2 项,女篮河北省冠军1 次,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和足球联赛成绩优异。

(二)加强体育专业建设,培养体教融合所需教师教练员队伍

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专业,是河北省体育专业最多的院校之一。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实用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综合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家体育基础教育和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体育人才。

根据体教融合对专业体育院系的要求,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后备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开设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适应青少年运动训练的专业教练员队伍。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育人体系,增加运动训练类课程的设置,推进运动训练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学校青少年运动训练的骨干体育教师。

(三)打造太极拳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

1.成立全国首家太极文化学院科学化传承太极文化

《意见》第八条是关于在高校设立独立的运动学院,与其精神一致,邯郸学院于2010 年就成立了独立的太极文化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太极拳方向的本科生。

邯郸是太极拳圣地,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了吴、孙两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命名之地,是太极拳发祥兴起之地。我校对太极文化的研究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将太极文化作为特色来打造,太极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太极文化建设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事业,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汇集全校优势资源、汇聚校外多方力量,致力于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文化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国际交流基地。科学化传承,开展太极文化的科学研究,开设特色太极拳专业课程,培养太极拳(武术)的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和教练员后备人才;通过“六进”工程,社会化推广普及太极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联办海外太极学院。

目前,邯郸学院是国家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太极),是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太极拳推手研究试点单位,是国家武术段位制培训考评点单位,现有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1 个,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

2.打造太极拳特色的高水平运动训练队伍

组建了传统太极拳竞技队、武术套路竞技队和竞技推手队,实施常态化的运动训练,参加各类大学生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太极拳比赛。近年来,获得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获得冠军22 项,获得各类国际太极拳大会比赛奖牌100 余枚,在全国大学生各类推手比赛中独占鳌头。

3.联合建设高水运动队

根据《意见》第十八、十九、二十条的精神,学校计划主动与体育部门“融合”,条件成熟后,可与河北省中国式摔跤队、邯郸市武术队联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通过实施弹性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为良好就业奠定基础。力争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满足高水平运动员分流和退役就业的需要。

结束语

体教融合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教育、体育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作用和困境,根据《意见》的理念,细化具体实施方面的相关政策,激励和扶持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体教融合,充分挖掘巨大潜力,使之成为体教融合的重要“阵地”。

邯郸学院也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观,不断推进各体育专业改革,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