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探索

2023-02-07 14:30牟阳阳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吉林省文化遗产物质

◎牟阳阳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世代相承的存在,我国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的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1]在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能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便可以拓展非遗的传播渠道,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

二、“新媒体+”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体系

(一)新媒体助推非遗传播的技术背景

中国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变革,应用智能化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红”城市形象传播或将成为年度重点;直播电商成为电子商务新兴功能;用户下沉成为新媒体行业发展新动向;智能音频或成为新的互联网接入界面。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其中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我国域名总数为3380万个,“.CN”域名数为1786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3079块/32,较2021年12月增长0.04%。[2](见表1)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发展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能够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大量受众。新媒体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开启了社会新的领域,激发了人们内心参与社会进程的渴望,正是这种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基础数据表

(二)“新媒体+”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机遇

非遗的传播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如何在保护中传播非遗,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无疑是一项有益的探索。非遗传播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一路走来,从名词普及、表象展示、单向传播一直到如今的深度、价值、全民传播,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核心渠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古以来非遗就和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直播、B站、抖音短视频、影视剧等非遗传播形式,使得非遗以更具吸引力的姿态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将文化资源活化,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就如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打香篆、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引入的福建土楼、音乐专辑《国韵潮声》,或是抖音里的民族舞等,一经播出就收获了上万的点击量和互动评论。

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中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项目的助力下,2021年抖音非遗项目的直播场次同比增长达642%。[3]通过“非遗+音乐”“非遗+直播”等“新媒体+非遗”的新形式将非遗技艺的一个个细节全方位地展示给观众。如此一来,不仅覆盖面大,年轻人也容易接受。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以新媒体为途径,以优质的非遗文化为内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必然能使古老的非遗火出圈,形成人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局面。

三、新媒体助力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焕发新的生机

(一)吉林省蕴养着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省是铺展在我国东北的一幅人杰地灵、粉妆玉砌的画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满族、朝鲜族、锡伯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种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交融,但又保持了本身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截至2021年末,吉林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分别是延边朝鲜族农乐舞和通化长白山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省级非遗项目417项,从非遗类型的角度来看,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型。[4]此外,吉林省有坚实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基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多姿多彩的民俗方式留存下来,历史上的高句丽文化、萨满文化也留存了下来,这些充满地域色彩的文化遗存,形成吉林省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新媒体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开辟新思路

自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更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吉林省延边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延边举办,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为主题,采用线上传播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的方式,通过十余个线上平台进行直播展演吉林省优秀非遗项目,包括蒙古族马头琴、朝鲜族长鼓舞等近40个表演项目,系列活动采用游客的视角沉浸式体验线上云游非遗,参观游览吉林省各地以非遗传承基地为主的民俗园区、文物古迹等,同时推出“吉林省非遗购物节”,整合吉林省线上非遗店铺进行集中推广,并且在受众群体极大的抖音平台开展为期一周的“非遗购物专场”直播活动。此外,还打造吉林省首个非遗线上博物馆,等等。据了解,活动期间,吉林省共举办线上线下非遗宣传活动50多场,包括非遗知识讲座、非遗兴趣课堂,等等。[5]

2022年初热播剧《人世间》的拍摄地点中有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和长影旧址博物馆,这部剧播出后,许多游客争相打卡剧中的取景地。在互联网时代以“新媒体+”的方式保护和传播吉林省非遗,令许多尘封的手艺走出固有的圈层,短视频平台为吉林省非遗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非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让更多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短视频了解吉林省非遗背后的故事以及传达出的匠人精神,以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传承这些技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新媒体视角下促进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

(一)坚持非遗文化自信的传播原则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传承的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要在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自身特色,不断融合创新,挖掘非遗项目内在的文化亮点。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如以表现渔猎文化为主题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的查干湖鱼皮画,使人感知“祭湖醒网”仪式上的粗犷以及“冰湖腾鱼”的壮美,领略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所承载着的温厚内涵。吉林省著名剪纸艺术家闫雪玲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一直致力于满族剪纸的传承、研究和创作,相继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及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闫雪玲创作出来的特色剪纸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鲜活灵动的满族剪纸艺术,有效地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抚慰心灵的核心传播出去,让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打造专业团队提升非遗传播质量

提升非遗传播质量,不仅要讲好非遗故事,更要培养一批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人才。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非遗的传播与普及,都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人才供需失衡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2022年2月1日新闻直播间节目的开始,就是跟随吉林捏面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胡连财先生体验轻搓慢捻,面塑虎娃贺新年的非遗年俗。胡连财先生表示,在唐朝就开始有捏面人技艺,现在他捏的这些东西主要以吉林市的民间故事为主,主要捏朝鲜族还有满族题材面人。过去捏面人相当不容易,走街串巷,现在非遗已经走进校园了。胡连财先生在学校代课,并表示自己非常满足,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了。[6]可见,想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广阔的群体中高质量推广,就要打造一批具有传播文化素养、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传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高质量非遗文化传播人才。要广泛开展、大力推进“培养非遗传承人和守护人”活动,人人争做非遗传播人,尤其青年人要勇于接过非遗传播的接力棒,勇做非遗守护人,积极发挥独特优势,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成长为高级非遗人才,必将有利于更高质量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提升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性

在智能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重要传播载体的今天,创新数字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无疑是拓宽非遗传播渠道,提升非遗传播水平的首选。

首先,要改变用传统的方式传播非遗的陈旧理念,改进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狭窄、模式单一、主动性差等问题。要紧跟数字化技术时代的浪潮,充分运用新媒体、智能数字等手段,从平面化、零接触的视角向立体化、沉浸式转变,如探索吉林市博物馆打造的“城市记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央视纪录片《粉雪奇遇》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吉林省独有的特色非遗项目、吉林省消夏节现场的非遗展示等非遗项目的沉浸式感知传播方式,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全方位地唤醒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好印象。各种纪录片、音乐、表演等云上非遗和线下展览所获得的好评如潮,证明新媒体智能数字的应用使得非遗项目传播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阶段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短视频、网络传播、共享传播等多种形式,推动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增强非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的人从零接触到了解并最终欣赏、热爱、自觉守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活”起来。

五、结语

2022年8月1日,“中国这十年·吉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吉林这十年是文化繁荣、精品纷呈的十年,凝练地提出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标识,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品牌,成为吉林省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吉林元素闪耀赛场,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若能以中国非遗的智慧为纽带,赋予非遗身份更加宽广的内涵,用非遗讲吉林省的故事,实现共享传承与创新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对吉林省的文化和旅游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吉林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