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

2023-02-24 02:47刘晨凌
关键词:生态管理教育

刘晨凌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教育生态学是20 世纪90 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生态学基本原理运用到教育领域,以此来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并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一些高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以及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1]。教育生态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整体—局部—整体”为思路,将“人”作为主体来看待,通过对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来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本文试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分析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高校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和教师往往把教育管理看作是对学生的约束,是强制性的管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学生只有按照学校意志开展学习活动和接受日常教育,才能符合学校管理要求。这种以“管”为本的工作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2]。实际上,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愿,有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但是,高校往往将教师看作是管理指令的发出者,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唯一重要主体,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执行教师指令的人。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那么这种管理是以教师为本而非以学生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和教师往往对学生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引导,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被管理者、被动学习而非自主学习的人。总的来看,高校这种以“管”为本、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有违教育生态学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3]。

(二)高校学生生态位失衡

高校学生生态位是指大学生相对于外部环境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专业学习生态位、课程学习生态位、校园文化学习生态位和社团活动学习生态位。专业学习生态位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某个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水平,主要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科兴趣和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制约[4];课程学习生态位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掌握某门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校园文化学习生态位是指学生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了解,在校园文化氛围下所获得的综合素养,主要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社团活动学习生态位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所获得的综合素养,社团类型、规模、活动形式等是其决定性因素。高校学生生态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果将专业学习比作金字塔,那么专业学习生态位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基,课程学习生态位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尖。由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的专业学习生态位也大不相同。比如,选择相对冷门、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或选择就业前景较好、就业率高的专业,可能带来专业学习生态位过窄或过宽的问题。

(三)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制定和实施的、以规范教育管理活动和师生行为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制度、组织机构制度、教学制度等。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抓手,对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5]。然而,部分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不仅导致内部管理效率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各规章制度之间缺乏协同性、互补性,未能实现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与不断变化的教育管理工作相比,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高校内部缺乏交流合作

高校内部设有诸多部门,不同部门对教育管理所持的基本教育理念往往存在差异。各部门之间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就会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机制不畅等,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图书馆与财务部门如果缺乏交流沟通,就有可能影响图书购置的资金配置,导致图书管理设备难以及时得到更新,降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高校部门之间工作交流不畅,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发展。比如,教务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如果未能充分开展协同合作,对学生常规管理或学习行为要求不一致,就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二、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成因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角度看,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高校生态环境与外部环境不匹配

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但相比之下,高校内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步伐较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6],导致高校内部生态与外部环境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比如:社会对从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但高校许多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外部环境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而高校内部考核仍以个体为单位着重考核业绩数量,影响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外部环境中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而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及时引入相关内容,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

(二)高校子系统之间协同性差

高校作为一个大生态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如教学子系统、科研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之间往往联系不够紧密,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同性不强,导致高校这个大生态系统无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此外,有些高校内部子系统之间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容易带来信息隔阂、重复建设等问题。比如:教学子系统和科研子系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缺乏沟通与协同,导致各方努力方向偏离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子系统和教学子系统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缺乏交流与合作,造成了管理方式与策略的冲突,削弱了常规管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院系之间孤立办学现象严重,导致课程重复建设或教学设备重复投入。

(三)高校内设机构之间竞争加剧

当前,受经费分配、招生计划、绩效考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部门、院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驱动现象。处于维护本体利益的考虑,高校各部门、院系之间往往竞争大于合作,导致内部竞争不断加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高校有些院系为了提升业绩、创新成果和扩大影响,彼此之间争夺招生计划、教学用房或科研项目,完全不考虑全校一盘棋,导致内部关系日趋紧张。此外,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所谓“学术派系”[7],以及绩效考核看重个体业绩忽视团队贡献,不利于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共进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内部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多样性不足

高校作为教育生态系统要想维持系统活力和良性发展态势,就要不断输入能量,保持管理机制、人才类型、学科样态和文化意蕴的多样性。然而,从宏观角度看,许多高校内部生态多样性不足,削弱了自身发展潜力和动力,导致教育管理机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比如:教学管理队伍中缺乏拥有坚实教育理论基础和宽广学科建设与发展视野的新型人才,管理人员大多满足于照章办事,革新精神和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学管理带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未能形成推动教学发展与变革的强劲驱动力;学生管理人员思维定式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性的育人策略,导致学生管理投入大而收效微;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比较单一,形式不够丰富,缺乏人文传承和自由氛围,削弱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容量超载

随着扩招速度加快,许多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给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配套建设造成了巨大压力。许多高校由于建设步伐缓慢,导致教学资源、管理资源短缺,影响了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比如:有的高校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匮乏,校园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带宽不足,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8];有的高校生师比失衡,无法按照规定要求配备辅导员,满足不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宿舍建设滞后,服务设施短缺,导致学生住宿拥挤,生活条件差,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管理难度。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困境的破解策略

高校要想优化内部教育生态,破解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必须既要适应外部环境需求寻求内涵式发展之路,又要提高校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营造合作共生的氛围,增强内部活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因此,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施教育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状态、身心特点、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高校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新模式,坚持“以服务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和开放、民主的新型校园文化氛围;要设法增强师生的自主意识和服务意识,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9];要从源头抓起,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以“质量为本”为核心内容和核心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坚持质量兴校、质量强校。

(二)完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基本制度

高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推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管理效能。一是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分工协作,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制度保障下规范教育管理工作流程;三是充分发挥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保障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力度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开展网上咨询、进行在线互动等方式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畅通师生诉求的表达渠道,完善师生诉求表达机制,切实保障师生的民主权利;可以对教育管理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评价,并采取合适方式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做到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可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分析预警机制和重大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妥善解决师生的合理诉求[10]。总之,高校要积极借鉴先进教育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教育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四)实现教育管理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内容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合作等。因此,高校要不断改善其教育生态环境,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培养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高校要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交流,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学术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治理、生态治理出谋划策。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评价,并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1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首先,高校应把落实立德树人使命作为教育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根本原则,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其次,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建立个性化评价体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最后,高校要把学生发展成效作为评价内容。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高校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生态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