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安徽风水塔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研究

2023-03-04 02:39牛婷婷万智康
关键词:风水安徽

牛婷婷,万智康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

塔(Pagoda)最早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常见形式。塔在中国境内的兴建与发展与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而安徽则长期处于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核心区域[1]。相传,最早的安徽古塔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吴地(今属宣城市)的龙溪塔[2],而后历朝历代均有佛塔营建。在先后经历了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变之后,北方主要世家和大量文人墨客相继南迁,塔逐渐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开始形成“风水塔”这一建筑类型。明清时期,风水塔已取代佛塔,成为这一时期塔的主要类型。

广义来说,与堪舆学说相关联的塔,便可称之为风水塔。明清时期的安徽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作为中国南北方文化的过渡区,安徽境内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多元文化同样影响了风水塔在安徽境内的营建。这些风水塔多与城镇、村落或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不仅兼具游览、文化价值,也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精神地标。

当前学界对于风水塔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建筑历史与地域文化层面,探讨其建筑与环境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3-4];二是通过史料分析或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及计算,探究古塔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5-7]。笔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建立风水塔地理空间数据库,同时结合建筑学、历史地理学研究风水塔时空分布与选址布局特点,以期更全面地解读明清安徽风水塔的营建差异。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内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风水塔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第1~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各批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各地市区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甄别整理了保存至今的安徽古塔及遗址共计95处。基于营造缘由和建筑形制,最终确定了41座风水塔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现存明清安徽风水塔信息列表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环境为ArcGIS 10.6平台。研究所使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统一采用WGS1984大地坐标系对数据进行处理。安徽省的GDEMV3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获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地表覆盖数据取自自然资源部2020版30 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行政边界依据安徽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皖S(2019)13号的标准地图绘制。语言区范围和人口数据引自《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各风水塔的位置信息通过高德地图API坐标拾取器和Google Earth获取。所构建的安徽风水塔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其数据包括风水塔塔址及周边的高程、水系、坡向、道路以及人造地表覆盖情况等信息。

二、明清安徽风水塔的时间分布

1.分布特征

安徽地区现存建造最早的风水塔为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永丰青山塔,建造最晚的一座为巢湖岸边六家畈振湖塔,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两塔营建时间跨度超过400年。根据时间信息可分析41座风水塔建设随不同年代变化的规律(见图1),其中有2座具体建造年代尚不可考,故图1中建于明清两朝的风水塔分别为25座和16座,在明代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0年)出现了第一个营建高峰,在清代中期(乾隆至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年)出现了第二个营建高峰。

图1 明清安徽风水塔的建造年代分布

2.影响因素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战乱后,明初社会面貌百废待兴。宣德至万历初(1426—1573年),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等地)逐渐发展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产区,人口也较明初翻了近一番。徽州地区的商业逐渐兴起,徽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辉煌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超过半数的风水塔,特别是徽州风水塔都建于这一阶段。而同一时期的皖北,由于频繁受“黄河夺淮”等自然灾害影响,经济遭受了极大破坏,这一时期的皖北地区无风水塔营建。进入明代后期之后,吏治腐败,灾害频发,安徽经济逐步走向下坡,风水塔营建也渐入停滞。

清康熙六年(1667年),苏皖分治,安徽建省。安徽逐渐摆脱了明末清初的动荡局势,民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至清代中叶,经历康雍乾时期近百年的发展,社会与工商业发展再次达到高峰,清代风水塔主要兴建于这一阶段。清末财政负担加重,徽商衰落,淮军兴起,安徽省的经济重心逐渐由皖南转向皖中,风水塔的建造重心也逐渐北移。

三、明清安徽风水塔的空间分布

1.分布特征

风水塔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空间分布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往往和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相关,同时还与古代的山水观念密不可分。根据地理信息数据,绘制出明清安徽风水塔的分布组图(见图2),并对风水塔在安徽各地级市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整理(见表2、图3),由此出发,分析明清安徽风水塔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图2 明清安徽风水塔的空间分布

图3 安徽风水塔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表2 风水塔在安徽各地级市的分布统计

由图2、表2可见,风水塔在安徽的分布并不均衡。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核密度分析,由低至高将分布密度划分为6个层级,第1~2级为低密度分布区,3~4级为中密度分布区,5~6级为高密度分布区(见图2(b))。可见风水塔分布呈现典型的单核心布局。高密度分布区大致包括黄山市及宣城市的泾县、旌德县,其中又以徽州盆地及周边最为密集,中密度分布区大致包括巢湖流域和长江沿线地区,其余为低密度分布区。

2.影响因素

(1)地形单元

安徽省主要地形单元包括皖北平原、江淮分水岭、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区等。平原是省内地形单元的主体,由DEM数据计算出海拔100 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占省域面积的74.41%,但风水塔之于安徽自然地貌并非均匀分布,仅有2座风水塔位于皖北平原地区,1座位于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分布有14座风水塔,且几乎全部分布在巢湖与长江岸边,其余24座风水塔分布在皖南山区(见图2(c))。

(2)山地分布

根据风水塔位置信息和DEM数据,获取安徽风水塔塔址的高程分布情况(见图4)。安徽风水塔高程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个海拔分布区间:其一为海拔0~50 m范围内,共有14座风水塔塔址海拔高度在此区间,其地貌以平原为主;其二为海拔150~300 m范围内,共有22座风水塔分布在此区间,其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此外,海拔最高的风水塔为泾县查济村外的青山塔,塔址海拔高度达到了486 m。

图4 安徽风水塔的高程分布

(3)流域水系分布

根据流域划分情况,安徽可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流域3个部分。各流域的风水塔分布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淮河流域共留存有风水塔3座,长江流域有27座,新安江流域有11座。淮河流域的3座塔分别位于不同的支流流域(涡河、沙颍河、淠河)。长江流域的风水塔中,有9座坐落在长江干流沿线,另有4座位于巢湖-裕溪河流域,12座位于青弋江流域,2座位于水阳江流域,1座位于鄱阳湖流域。新安江流域的风水塔则主要分布在徽州盆地及周围较为低缓的山谷地区。

(4)文化区分布

风水塔的营建与地域文化相关。关于安徽的地域文化分区,惯例是依照淮河、长江为界,将安徽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3个文化区,通常认为皖北地区民风多彪悍豪爽,皖南地区信仰程朱理学,宗法伦理思想盛行,崇文重教,皖中地区则兼具淮北之刚、江南之柔,形成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学术文化。研究参考语言区边界,根据语言区的分布划分安徽省的各个文化区,将全省分为官话区、徽语区、赣语区和吴语区4个部分,其中,官话区又包括中原官话地区、江淮官话地区和西南官话地区[8]。各语言区的风水塔分布情况如图5和表3所示。

图5 安徽风水塔在不同语言区的分布

表3 各语言区的风水塔分布统计

风水塔在各语言区分布不均衡,其中人口占比不足3.5%的徽语区汇聚了近半数的风水塔,分布密度远超其他地区。北部的中原官话区风水塔分布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西南官话区由于人口占比较小,区域边界也较为模糊,无风水塔分布。

四、明清安徽风水塔的选址特征

在GDEMV3 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的基础上,叠加人造地表、道路和水域的地表覆盖数据图层,绘制简要的地理环境地图。经过比较,选取风水塔周边半径2 km的数据,绘制4 km×4 km的矩形,较为适合分析风水塔的周边环境特征(见图6),并可对其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分类,以此为基础分析风水塔的选址特征。

1.影响选址的关键因素

(1)聚落关系

按规模大小,可将风水塔所邻近的聚落分为城镇型、乡镇型和村落型。聚落类型影响了周边区域内的人造地表占比(见图7),通过分析,皖南山区的村落型风水塔占比明显较高,平原地区则以城镇型风水塔为主导(见表4)。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级别在历史上发生过更迭:板子矶塔所在的繁昌县荻港镇在汉代曾是丹阳郡春谷县县治所;秀峰塔、天然塔所在的东至县东流镇曾作为东流县县城,1959年东流县与至德县合并后该县撤销;而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区政府驻地的岩寺镇和甘棠镇,直到20世纪末才成为县级驻地。

图7 安徽风水塔周边4 km×4 km范围内人造地表占比

表4 不同聚落类型风水塔在平原和山区的数量统计

将风水塔与其邻近的聚落中心点相连接,绘制风水塔与邻近聚落相对方位关系密度图(见图8),有16座风水塔分布在聚落的东南方向上,占比达到了39.0%,风水塔在这一方位呈现显著的聚集性。

图8 风水塔与聚落中心相对位置关系密度分析

(2)山地关系

根据周围地貌特征的不同,可将风水塔分为以下5个类型:

其一为平地建塔。包括振湖塔、中江塔、金柱塔、和县文昌塔、岩寺塔、潜口巽峰塔、云门塔、阜阳文峰塔、龙头塔、薛阁塔、清溪塔、天然塔、龙首塔、独山砖塔、旌德文昌塔、表灵塔、江村文峰塔等。

其二为坡地建塔。包括板子矶塔、甘棠巽峰塔、富琅塔、霍山文峰塔、百牙山塔、秀峰塔、凌云塔等。

其三为山脊建塔。包括永丰青山塔、万峰塔、旋溪塔、祁门文峰塔、查济青山塔等。

其四为山顶建塔。包括峔山塔、龟山塔、丁峰塔、休宁巽峰塔、辛峰塔、万寿塔、飞雄塔等。

其五为山间谷地建塔。包括小溪塔、东皋塔、文笔塔、洪源塔等。

(3)水系关系

水系同样是选址的重要因素。整理得出风水塔距水系的最近距离(见图9),并结合调研进行分析,仅甘棠巽峰塔、查济青山塔和如松塔的选址未与水系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其余风水塔均为临水布局,其中,金柱塔、洪源塔、中江塔、振湖塔、秀峰塔、清溪塔处于河流(河湖)交汇位置,姥山塔、板子矶塔位于岛上。

图9 风水塔与邻近水系的直线距离

2.风水塔典型选址特征的归类

在“藏风得水”基本格局的基础上[9],可将聚落、山地和水系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更为深入地探讨风水塔选址布局的有关影响因素,并对安徽风水塔的选址类型进行归类(见图10)。

图10 风水塔典型选址特征示意图

第一类风水塔坐落在府、州治所或县城一隅,其选址的首要因素是与城镇的相对位置关系,其营建原因包括“祈求文运”“镇煞压邪”等,东南则是重要的选址方位。典型案例包括和县文昌塔、潜口巽峰塔、甘棠巽峰塔、阜阳文峰塔、龙头塔、霍山文峰塔、薛阁塔、龙首塔、旌德文昌塔等。

第二类风水塔坐落在长江、巢湖等重要江湖沿线,以“关锁水口”“祈求财运”等为营造目的,其较多坐落在两河交汇处或临水高地位置,相对于河湖的关系是其最重要的选址因素。典型案例包括振湖塔、峔山塔、中江塔、金柱塔、清溪塔、天然塔等。

第三类风水塔主要分布在徽州及周边地区的聚落边缘,沿水系下游一侧的“水口”位置,其营造目的多为“改善景观”“祈求平安”等,同时也是“天人合一”这种自然观的直接体现[10]。典型案例包括岩寺塔、永丰青山塔、小溪塔、辛峰塔、万峰塔、云门塔、旋溪塔、东皋塔、凌云塔、文笔塔、洪源塔、江村文峰塔等。安徽历史上丰富的文书资料也以舆图的形式记录下许多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水塔[11]。

此外,部分风水塔的选址因素更加复合或多元,如休宁县“海阳三塔”丁峰塔、富琅塔、巽峰塔,三塔选址和布局对彼此相对位置关系、相对于城镇的关系和山脉河流走向等均做出均衡考虑。位于泾县查济村的青山塔、如松塔难以按照上述分类方式明确其分类,连同已倒塌的巴山塔,三塔对查济古村落形成了合抱之势。对查济三塔的选址特征研究,应当说已超越了单体建筑研究范畴,而要将整个村落连同周边的山川环境作为整体来考虑,3座风水塔对村落整体人居环境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结 论

通过分析安徽风水塔的地理空间信息,对明清安徽风水塔的时空分布和选址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风水塔营建时间主要集中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和清代乾隆这两个时期,其中以明万历年间建塔最多。自明代至清代,风水塔建造的重点区域由南向北迁移。

(2)风水塔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可分为高、中、低3个密度区。高密度区主要在皖南山区的黄山市、宣城市境内,并多建于山间盆地或低矮丘陵区域,其与徽州文化区的范围高度重合;中密度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余地区为低密度区,仅有零星分布。

(3)针对聚落关系、山地关系和水系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整体角度出发,将风水塔选址特征分为3种不同类别。不同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各个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最终影响了风水塔的选址特征乃至于空间分布特征。

猜你喜欢
风水安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