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中的肌理运用探析

2023-03-06 03:54卢会祥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拓印肌理颜料

◎卢会祥

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髓,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国画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绘画技巧、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艺术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国画家为了迎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国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肌理在国画技法中的运用。本文对国画肌理的相关内容及其在国画技法中的运用价值进行分析,进而具体阐述国画技法中肌理运用的策略。

一、国画肌理的相关概述

(一)国画肌理的内涵

肌理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见到的大部分实物都存在其特有的肌理,简单来讲,肌理就是指某一物体表面的纹理,是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一种物体表象的特征。国画肌理与常规概念下的肌理有所不同,国画肌理的内涵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常规概念中的肌理,也被称为自然肌理,自然肌理就是客观物体表面存在的纹理,比如树叶的脉络、木桩截面上的年轮等。另一方面就是指国画的艺术肌理,艺术肌理是在自然肌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后而呈现出的新纹理,比如通过采用揉搓、喷洒以及拓印等方式进行处理后得出的新纹理被称为艺术肌理。在进行艺术肌理制作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制作艺术肌理时通常都是国画创作者直接手工制作,就比如揉搓制造法中,国画创作者采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力道对两张纸进行揉搓,往往形成的艺术肌理也会有所不同,时常会给国画创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也在这些意外中给国画创作效果增添了一份独特性与趣味性。另外,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肌理也常常会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使国画创作者能够在肌理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组织与创作,给观众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二)国画肌理的发展

国画肌理一词对人们来说比较新颖,好似刚出现的一种绘画技法的概念,但事实上,肌理在我国早期的国画发展中就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据说是由当时南唐的赵幹所创立的,因在他的《江行初雪图》这一作品中,雪花纷飞的画面就是通过喷洒白粉创作而成。除了喷洒法外,还有拓印法,这种国画肌理技法在我国唐代国画创作中就有相关记录。虽然很多种国画肌理技法在我国古代的国画创作中都出现过,但是却并没有关于国画肌理的明确概念,甚至连“肌理”一词都没有在相关的记载中出现过。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古代的国画艺术发展中,人们对国画肌理技法这种边缘技法并没有过多的研究,因为在古代国画艺术发展中国画创作者将笔墨作为国画创作的精髓,在进行国画创作中也只是针对笔墨技法进行研究与应用,使得在我国古代关于国画的笔墨技法就已经基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部分国画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国画肌理技法是一种不入流的技法,甚至将其列入旁门左道的行列,在进行国画品鉴时也只是针对其笔墨技法的运用进行点评与赏析,并不会给予国画肌理技法应用以足够的重视。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越来越多元化,现代国画创作者通过多元化的艺术研究,逐渐发现国画肌理技法的有效运用对国画创作质量的提升以及对国画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开始对这种细微的国画创作技法进行研究,并将其优势无限扩大,使国画创作在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通过肌理技法的合理运用实现多感官地呈现国画创作理念以及国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二、国画技法中肌理运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

国画创作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创作技法来提升画作的创作效果,能够从视觉上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冲击,从而有效传达国画创作的艺术效果。以往的国画创作采用的是以晕染为主要形式的创作技巧,晕染具有很强的意境表现力,国画创作者通过运用这一创作技巧将国画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提升了国画创作的艺术效果。但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以及国画作品在表达诉求上不断丰富,因此,国画创作者就要对创作技法进行创新与改进,从而使所创作的国画作品可以更丰富地进行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国画创作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尝试了转变创作观念、创新国画作品的题材样式以及优化国画创作的材料和技法等,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国画肌理技法让国画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同的肌理制作以及基于肌理技法的国画创作,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国画作品从画面上具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在不同的国画肌理技法中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能够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国画作品,带给人全新的国画观赏体验,在不断的视觉冲击下也会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

(二)有利于突出个性化色彩

新时代国画创作中要通过视觉艺术的传递以及绘画风格的创新来满足观众对国画艺术的审美需求,国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种类,有二维平面上的绘画,还有通过材料艺术创作的三维国画,无论哪种国画形式都离不开绘画材料,同样的国画材料在不同创作者的加工和创作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国画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国画肌理技法的有效运用对准确表达创作主题以及传递思想情感等有重要作用,国画肌理技法的运用具有选材的随意性特点,创作者不会受到过多的材料上的限制和束缚,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偶然性,也会创造出意外的惊喜,让国画的创作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不同国画创作者对肌理技法的运用有其各自的风格,这也使国画创作更多地体现出了创作者的个性化色彩。国画创作者通过对绘画材料进行重构组合,能够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肌理,而且能够让国画从视觉上以及触觉上带给观赏者更加新颖的体验与感受,在丰富了国画形式的同时,也有效增添了国画作品的个性化色彩。

三、国画技法中肌理的运用方法

(一)揉纸法

揉纸法是进行国画材料肌理制作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具体的方式就是将绘画使用的纸张根据国画创作的需求按照某种方式进行处理,比如可以采用折皱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揉皱的方式等,然后再将纸张铺平,铺平后的纸张与处理之前的纸张相比会明显增加了很多的纹理,国画创作者在其上进行作画,有效利用纸张上的纹理可以使国画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在纸张纹理的基础上,国画创作者通过笔墨进行适当的点缀能够将纸张上纹理的特色凸显出来,不同的纹理会带给国画创作者不同的绘画灵感。在运用揉纸法进行国画肌理的制作时,会受到材料不同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比如国画创作中比较常用的熟宣纸和麻纸在运用揉纸法处理时纹理的效果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麻纸相对硬度大一些,处理后出现的折皱纹理也会呈现更好的效果。比如,国画《来自雪山的骆驼》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运用了揉纸法对材料进行了肌理处理,最终所呈现出的画面别具一格,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二)拓印法

拓印法也是国画肌理技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其主要是指通过实物拓印的方式将实物上的纹理拓印到创作材料上。在运用拓印法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底板进行拓印,其具体的做法为在底板上均匀地涂上颜料,然后将纸张覆盖在底板上进行拓印,这样底板上的纹理就会拓印到纸张上,国画创作者再在纸张上进行创作即可,底板的材料可以根据国画创作者自身的创作需求自由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木板、布料或者石板,等等,不同材质的底板所拓印出的纹理也会有所不同。另一种是借助实物制作拓团来进行拓印,具体的做法是国画创作者根据创作需求选择不同的实物制作拓团,然后用拓团蘸取颜料拓印到绘画用的纸张上,在纸张上留下各种奇特的印记。国画创作者在这些印记的基础上,再用笔墨进行创作,完整地呈现国画作品。例如,我国著名国画家张志中的系列作品中就有效运用了拓印法进行肌理的制作,而且起到了丰富国画作品情感以及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

(三)喷洒法

喷洒法主要是通过喷洒的方式来制作肌理,营造出特殊的图形和纹理,喷洒法主要是将绘画所需要的颜料放入容器中,然后利用容器将颜料喷洒到画纸上,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颜料调和成绘画所需的浓度,或者进行不同颜料的搭配混合,确保最终呈现满意的绘画效果。喷洒法的运用能够提高国画色调的丰富性,也能够通过容器喷洒形成多样化的图形,各种不同的、随机的图形能够带给人更多的联想空间,特别是一些随机形成的独特的图案,不同的观赏者会对其有不同的解读,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内涵。喷洒法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国画肌理技法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在进行大面积的国画创作中,通常绘画者会选用喷洒法的方式快速形成国画肌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画笔或者刷子等工具蘸颜料进行创作,完善画面,使画面更具艺术表现力,更好地表达国画创作的主题以及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让绚丽的色彩以及特殊的肌理带给观赏者独特的视觉冲击。

(四)蜡画法

蜡画法是利用蜡这一材料的辅助来完成国画肌理的制作,使其呈现出特殊肌理后,再进行笔墨创作,以此实现提升国画作品的表现力。蜡画法的运用原理主要是利用油和水之间的排斥反应,蜡具有不沾水的属性,而颜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水,如果画板上沾有蜡,那么沾蜡的部分就不会再沾染上颜料。

蜡画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包括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应用固态蜡的形式进行国画肌理制作,国画创作中用固态蜡在花瓣处绘制出所需要的图案,在完成绘制后,将绘画用的颜料涂抹在画板上,这样画板中涂抹了蜡的位置就不会沾上颜料,让整幅国画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另一种是将固态的蜡加热,使其融化,国画创作者再将融化成液体的蜡滴在画板或者画布上,待滴落的蜡冷却凝固后,再将其碾碎,并用颜料进行装饰创作。蜡画法在国画创作中也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而且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

(五)吸收沉淀法

吸收沉淀法也属于国画肌理技法中的一种,运用了吸附、沉淀等物理原理制造国画肌理,通过多种材料的混合搭配,丰富国画整体创作效果。在运用吸收沉淀法时,国画创作者先将颜料用水稀释,使其达到符合国画创作的对颜料的要求标准,然后将稀释后的颜料与肥皂水以及洗涤剂等进行充分搅拌,使不同材料达到充分混合,然后根据创作的需求,将混合后的材料涂抹到画板上,形成不同的图案,最后将盐或者沙粒、水泥粉等干材料均匀地撒在涂有液体混合材料的位置上,这样干材料可以吸收混合材料中的水分,使画板表面变干,并且使干材料附着在画板上,能够使刚刚用液体混合材料所绘制的图案更好地呈现出来,除了视觉效果明显外,还具有良好的触感,用手轻轻拂过画板表面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图案的存在。从吸收沉淀法的实际运用中可以看到,其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比较多,而具体选择哪些材料进行液体混合材料的制作,以及干材料选择什么种类,国画创作者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国画创作需求选择即可。

(六)浮彩法

浮彩法也被称为织彩法,也属于国画肌理技法中的重要形式。在运用浮彩法的过程中,国画创作者要根据绘画创作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颜料兑水稀释,或者直接采用相应浓度的墨水,将其涂抹在画纸或者画布上,由于颜料和墨水中的水分较多,水分会深入画纸或者画布中,当画纸或者画布表面的水分已被吸收,但还处于湿润状态时,国画创作者可以用画笔蘸其他颜色的颜料涂抹在其上,或者蘸水滴在其上,这样就能够让不同颜色的颜料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国画的色彩更加多样化,通过一层层的渗透也能够让画面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感。通过运用浮彩法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中,会让国画呈现出相对多元化的肌理效果,形成一种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浮彩法在运用时对国画创作人员的创作技巧没有过高的要求,而且制约因素也较少,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一般的国画创作人员在运用浮彩法后也能够创作出风格独特且具有艺术美的国画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画肌理技法的运用让国画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个性表现力得到了增强,使国画创作元素得以丰富,对新时期国画的创新发展有重要价值。当前人们对国画艺术有了更多元的追求,创新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技法,可以为观赏者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国画创作者应重视对国画肌理技法运用方法的研究,从揉纸技法、拓印技法以及蜡画技法等不同方面,分析国画肌理技法的具体运用方法并不断创新,以促进国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拓印肌理颜料
植物拓印
有趣的拓印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颜料抹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