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探赜

2023-04-18 20:14叶红霞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叶红霞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政办公室,广东 茂名 525000)

一、理论逻辑:《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著作中都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理,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转折点,其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之一。

(一)立论基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判,其立足点要回归到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他们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历史的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世界历史运动的现实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利润的驱动促使资产阶级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剩余价值,推动生产资料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开始打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世界变成了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2]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自然共同体,建立了一个以利益、利润、剩余价值为纽带的“虚假共同体”,为了利益和利润,他们暂时跟其他国家和民族结盟,也血腥地将一些国家和民族沦为自己的殖民地。因此,资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的开拓者,但随着共产主义的崛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显现,资产阶级也终将成为自身历史的终结者。《共产党宣言》发表170 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依然共存,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世界市场已派生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确立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观,以发展的眼光指出了世界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历史的表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全球化已经不符合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历史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历史自觉,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国家之间相对封闭、相互孤立的自然共同体原生状态,叩开了真正共同体之门,有力地印证了《共产党宣言》赋予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向,见证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是世界生产和普遍交往逻辑的必然。

(二)发展手段:自由人联合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在过去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的发展阶段,而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未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多次批判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他们认为“虚假的共同体”是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代表的是少部分资产阶级的意志而不是全体成员的意志,被统治者只是短暂地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这种“虚假的共同体”,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他们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主体,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是自由的主体,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就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形成一个联合体”,使每个人自由发展。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寻求共同解放的事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才能各尽所能,各得所需,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终结了自然共同体,批判了虚假共同体,确立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发展路径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在现代社会,根据《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资产阶级仍然存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没消失,人类社会不可能自觉进入真正的共同体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纪念会议中说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5]。由此可见,习近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世界历史观契合,都是为了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建美好世界的愿望,两者具有深刻的理论同源性和目标一致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但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轴线来看,受世界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抽象的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渡阶段和必经阶段,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创新拓展。

(三)价值归旨:两者都是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构成的是一个以资本主义为轴心的虚假的资本主义世界共同体,在这一虚假的共同体中,生产资料都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除了出卖劳动力一无所有,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在《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观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由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转变,价值落脚点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而真正的共同体是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6]、“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观思想同根,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使命,价值归旨也是“胸怀祖国,兼济天下”[8]“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9],是《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和具体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无产阶级的先锋本质,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都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的政党,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习近平认为秉持人类共同体理念,就要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不搞歧视性、排他性标准,这是与《共产党宣言》倡导的实现人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马克思共同体发展的产物。

二、现实逻辑:《共产党宣言》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现实支点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然要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中,孤立、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共产党宣言》揭示出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现实基础。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经济基础

《共产党宣言》指出,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决定了构建“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中涉及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不惜铤而走险,把资本和脚步延伸到世界市场中,“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0]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国家与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经济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从20 世纪50、60 年代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共同农业政策、关税同盟生效,到20 世纪70、80 年代的英国、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20 世纪90 年代的经济货币联盟实施,欧共体实现单一大市场、欧元诞生,再到后来的欧盟东扩,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发展,吸引众多中、东欧转型国家参与,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另外,在北美地区也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亚太地区也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使其成为成员庞杂、复合型结构特征的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面对区域一体化浪潮,东亚各国也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些不同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相互交流和合作,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捆绑、命运攸关的命运共同体。此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会呈现出地理空间上的不稳定性,如果一国经济波动,世界上其他国家再也不能独善其身,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也会造成贫国越贫、富国越富的“马太效应”,这就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构建全球经济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和责任。

(二)科技的进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桥梁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11]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来,资本以其强大的内驱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世界近代史上五次重大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蒸汽时代,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历史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启了人类电气化时代,为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场涉及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深刻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式的变革,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深,也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抗衡的力量。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生物技术为重点,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在这一技术革命中,点亮了“中国智造”,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五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纳米科学的运用,推动了人类整体认识能力的飞跃,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但是也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生命伦理、核扩散等严峻挑战。第六次科技革命则与人类文明形态息息相关,近几十年来,新兴技术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的对比,推动国际关系深度调整,将可能加剧东升西降,使人类获得新的生存方式,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促进国家与国家合作和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解决人类难题都需要各国以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破技术难题,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三)民族的独立解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政治保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则是对“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继承,是它在现阶段中国的一种实践探索。在虚假的共同体中,资产阶级推动形成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12]说明了如果没有民族独立和统一,各个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实行平等的交流和合作,“自由人联合体”就没有办法实现。在当代,虽然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世界市场上也越发有生机和活力,但是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政治觉醒,东升西降、“去西方化”“去美国化”趋势明显,非西方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崛起之势发展,东盟国家通过区域团结不断强化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亚国家不断推进中亚国家区域一体化合作,阿拉伯世界22 个国家在经历了美式反恐战争和“阿拉伯之春”磨难后,开始战略转型,拉升世界格局走势,非洲大陆自贸区进程进一步提速,乌俄冲突进入了拉锯状态,百年变局持续演进,大国之间的博弈、拉锯战不断深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些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地区和国家无视他国主权,仍然还在侵略和扩张,将一些国家或民族变成自身利益的“附属品”,造成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不公正、不平等局面。世界各国只有在各个民族保持独立、平等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可能。

三、实践逻辑:《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世界历史观内在地蕴涵着历史规律、现实批判和未来指向,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继续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视角出发探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和方法,重塑人类文明新范式。

(一)构建利益共同体: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共融共生

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推动力,经济的集中会使原本独立的国家或者民族由于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形成初步的联合。当前,百年变局持续演进,尽管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和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逆全球化”的潮流开始席卷全球,如英国脱欧、美国退出TPP 等,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仍然是未来一种必然势态,它既符合发展规律,也符合全球各国的利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更应该树立全球视野,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互惠互利,共融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合力克服挑战,加强协调和合作。2016 年和2018年,习近平分别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提出了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构想,为做好全球经济共生共荣提供了一些遵循。要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中国应聚焦恢复经济重心,顺应历史大势,抓住历史契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面向国内,中国要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推动力量,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模式,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向国际,继续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交流,着力凝聚谋发展、促合作最大公约数,在经济交往中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和资金互助,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二)构建价值共同体:以共同价值的凝练为精神纽带,维护公正的共同体环境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观的价值归旨,这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价值指引。构建价值共同体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自身利益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而是全人类共识的“共同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人类不管处在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突破权力政治的瓶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和强化共同的价值共识,增进彼此战略信任。首先,既要承认人类价值的多样性,又要继续推动“共同价值”的凝练和提取,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明确世界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凝练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找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语言,形成兼收并蓄、包容共处、和而不同的格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确定价值基础。如世界各国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政治发展、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是相同的。其次,中华文化包含着一系列对人类社会、世界历史的终极关怀,如构建和谐世界、“一带一路”等思想都带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要着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多重途径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人文交流的国际亲和力和感染力,促进“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消除世界各族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可能存在的价值偏见,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价值观的信任和支持。再次,着力推动全球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不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石,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全球发展格局。文化并无高低之分、优劣之别。中国要立足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使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价值共识。

(三)构建责任共同体:共建公道正义的安全格局,推进全球空间治理转型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3]维护安全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担风险、共担责任的共同体,构建责任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事实证明,世界性的问题是具有复杂性和联动性的,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共同体”是追逐剩余价值的虚幻共同体,资产阶级在遭遇危机时,往往将自身危机通过世界市场、政治渗透、殖民化等途径的方式化解危机,最终自身也难逃其难。随着中华民族逐渐走近世界民族的舞台中央,中国要在其中驾驭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除了要实现自身角色转换和发展的同时,还要力所能及地承担国际责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做世界和平稳定的维护者。一是系统、准确地把握百年变局的变数、特征、挑战和机遇。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不同领域的风险矛盾,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参与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于危机中育新机。二是在国际社会中彰显中国担当,积极推动国家之间互敬互助,落实援助承诺,提升受援国技术能力、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国敢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三是增强智库对话,搭建国际权威专家互动桥梁,深化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从安全格局、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对话协商、共商共建、合作共赢,以责任共同体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四、结语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必然,是兼济天下的中国担当。《共产党宣言》虽然发表于19 世纪中期,但该著作中揭示的世界历史理论依然不过时,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正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中,《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作为立己达人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应继续书写世界历史进程“后半篇”奋进之笔,用中国格局、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促进世界历史通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变,推动世界历史向着光明的前途迈进。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TA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