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3-04-20 03:16张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亳州民俗文化民俗

■张珺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行程中,逐渐形成的习俗、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约定俗成的稳定的民间文化模式[1]。民俗文化涵盖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地方戏曲、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神话传说等内容,其范围大体上包括了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等各种社会风俗习惯。

一、亳州民俗文化主要内容

亳州地处皖北,历史上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包括饮食风俗、节日礼仪,婚丧嫁娶等中原特色民俗文化仪式,也包括华佗编制的五禽戏、民间体育晰扬掌等运动项目,二夹弦、剪纸等民间技艺,棒鼓舞、马氏社火、扁担戏等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及老子传说、华佗传说等民间故事,诞生于此的老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起,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商贸生产等物质生活民俗。亳州位于中原地区,日常饮食上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差异不大,主食以面食为主。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面食往往带着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锅盔曾是曹操的军用食品,后来成为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的礼品。“送大馍”是春节时的已婚女儿或晚辈送给老人的新年礼物,该馍是普通馍的三倍以上,寄托着晚辈对长辈的良好祝福。与此相对,新年过后的外孙子要到外婆家“搬枣山”,枣山送给孩子,寓意着孩子身强力壮、步步登高。可见,在亳州,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更是一种人生寄托,体现出人们淳朴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孝老重亲的价值观念。

亳州一些特色地方名吃,与生于或居于此地的名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老子在太清宫无忧园里种植涡阳苔干,张良隐居高公镇期间亲自研制“高公糖醋蒜”,曹操为“一闻香糕点”和牛肉馍命名。其他如亳州嘛糊、展沟烧饼、撒汤、锅盔等,也往往伴随着传奇的故事。如撒汤本来并无名字,乾隆皇帝微服游访江南路过蒙城,偶尝此汤,大加赞赏,根据月下久等撒汤的情境,便临时造出“sa 汤”(左边是“月”;右边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中间是“非”,下面是“一”)一词,从此撒汤声名远播。

(二)社会民俗

指社会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包括人际交往、人生仪式、岁时节日民俗等。亳州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重要的节日事象与中华民俗传统文化基本一致。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些民俗内容还是稍有差异,如端午节的“莲花会”,以及期间食用炸糖糕、炸油盒馍的习俗,就体现出了地方性特征。亳州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鬼会”活动,鬼会又称“拉秦桧”“大班会”,是亳州特色民俗项目,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元宵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大班会”演员便会身着戏服,扮演成牛头、马面、判官、黑白无常等角色,对奸臣秦桧进行审判。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户户要早起围仓,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撒成圆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以此祈求丰收。这些民俗通过某种严肃庄严的仪式,显示着民众的敬畏与信仰,寄予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

在人生仪礼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婚嫁和丧葬习俗。婚姻被视为人生要事,其中迎亲仪式最为隆重。从新娘“上头”“上轿”“撒轿”“撒床”“颂房”到“点灯”,繁琐的仪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婚礼中处处可见的生育符号“喜果”,到《点灯歌》《撒床歌》的歌唱内容,始终围绕着“祈子纳祥”,希望婚后能够人丁兴旺、家业繁旺。丧葬礼仪方面,基本由送终、抱讣、守灵、入殓、出殡(泼汤)组成。三年守孝期间新年门前对联须是绿色,这和儒家“守孝三年”的主张相一致。孔子的学生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亳州地区以耕读为本,受儒家思想影响,孝道文化氛围浓厚,丧葬之礼中传统的风俗和碎屑的仪式既是对逝者的追念,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三)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体现在精神观念上的民俗,涉及民间信仰、道德礼仪等相关内容,同时,民间艺术也是精神民俗的重要载体,亳州地区民间艺术不少已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五禽戏、二夹弦。亳州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产生了许多适合社会市井生活的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被称为“民间三乐”。一些民间习俗如闹社火、扭秧歌等,反映了亳州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娱乐精神。

《唐志》云:仁厚之俗,勤农事,恶衣服,人皆忠义,本于张巡、许远之表率[3]。亳州人民崇奉人伦义理,待人忠厚宽容,同时又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大班会”审判秦刽,反映了人们对“假恶丑”的鞭笞。“大班会”演出前,全体演员须先到城隍庙参拜城隍。民俗学家高丙中考证认为“城隍神”原为自然神,即水墉,后来附会为由人鬼担任,职能也从城池保护神发展为冥神[4]作为人鬼共舞的一种艺术活动,“大班会”表达了人们对鬼神尤其是对“城隍神”的敬重。

亳州被誉为中华药都,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当地人视华佗为庇护之神。自唐朝建华祖庵以来,每年9 月9日华佗诞辰日,都要到华祖庵拜祭华佗。这一祭拜仪式延至今天,寓意着华佗精神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作为华夏酒城,亳州视曹操为酒神,每年9 月9日,举行公祭酒神仪式,表达对传统酒文化的敬畏。

(四)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民俗内容。这些语言民俗,与精神民俗相互映照,成为亳州民俗文化的见证。例如,婚礼中的绞面歌、梳头歌、哭嫁歌、入房(洞房)歌、撒床歌、点灯歌等婚恋歌谣,均反映了民间的婚姻仪式。一些语言民俗,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体现民间生活的疾苦。例如,童谣:“菠菜叶,溜地黄,三生两岁没有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晚娘。娶了晚娘三年整,生了弟弟叫二郎。二郎穿新我穿破,二郎吃肉我喝汤……”童谣背后,有一个神异传说,菠菜根因为沾染了受继母虐待的小妮子的血,就变红变甜了。恶毒的继母和受残害的继女,以及带有玄幻色彩的结尾,体现人们惩恶扬善的道德取向。

还有一些语言民俗,反映的是民间禁忌,如“立春不鞭牛”,因“俗传城形若卧牛,鞭之则人灾”[5]。口彩禁忌方面,出门做生意,早晨不准“放快”,即不说不吉利的话。练木不做床,因与“入殓”谐音,忌说“出西门”,因为西门外曾经是刑场。这些语言民俗,可以看出亳州独特的风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质以及亳州人质朴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亳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挖掘与整理传统民俗文化,创新举办民事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心,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亳州很多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如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价值通过人们的不断挖掘,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和二夹弦、九酝春酒法一起,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乃至传统文化财富的重要体现。

民俗文化在长期的传承中,其精华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挥着提升道德修养审美效能。比如,重阳节拜神祭祖、登高赏秋等习俗,传承发展到今天被赋予了感恩敬老等内涵。在毫州,重阳节祭酒神曹操和药神华佗等两大仪式活动,更是赋予重阳节感恩主题更多的意义。

(二)有助于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根基

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6]。梆剧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剧种,花鼓戏、亳州二夹弦等也是民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这些都曾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若能合理融入百姓生活,能将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有利于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更丰厚的滋养和更持久的动力。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7]。优秀民俗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部分村落中乡约制度中教训子孙、和顺乡里、亲邻互助的内容,也是乡风文明振兴的一个重要元素。发挥优秀民俗文化在教化、规范、乃至乡村治理方面的作用,将能更好地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与支持。

(三)有助于丰富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8]。民俗文化旅游较好地满足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开发。亳州民俗文化生长在中原大地上,其民间风俗习惯、农耕民间信仰、匠人技艺工艺、族规家训村规民约等传统文化精神,深受以儒家、道家为主的文化的浸润,以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为基础,将朴素自然的皖北民俗文化注入乡村旅游,既能改善村容村貌,又能增强当地百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使乡村民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三、亳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亳州民俗文化特色项目开发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滞后,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存在短板,活态、互动体验项目少,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需求。宣传及传承平台匮乏、民俗文化氛围淡薄,民俗文化传承人才支撑不够,尤其是乡村民俗文化面临代际传承断裂、难以为继的困境。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要加强活态传承、教育传承、市场传承、载体创新等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渠道相结合、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突破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构建协同发展的民俗文化传播体系。

(一)深入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一是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加强田野调查,对乡村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考察,对珍贵史料、相关文献进行挖掘,做好民俗文化档案记录,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一些将出现传承断代的民俗文化进行抢救,如对丝弦、莲花落等曲艺以及大班会(鬼会)、二夹弦、亳州梆剧、清音等戏剧。对未得到充分开发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制定针对性的民俗文化发展规划,以期做到精准开发。

二是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提炼亳州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如亳州很多民俗文化都与当地名人故事、药酒文化等关系密切,可以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故事内涵等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现代创意,巧妙渗透到影视、动画等作品中,从而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除了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文化村落、民俗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静态展现载体之外,还可以通过“节事”和“品牌化”等活动加强民俗文化活态化传承。如通过做大做强“华佗五禽戏健身节”“芍花民俗文化节”“汉风贡酒民俗会”“桃花民俗文化节”等新兴民俗节日,复兴龙抬头节、重阳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等,精心策划展演、互动环节,不断创新既有的民俗文化体系。

(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民俗+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地域特色,以药都、酒城等为基点,针对性地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在确保民俗文化内涵健康真实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将民俗旅游与乡村建设、酒镇开发等相结合,借助原生态乡村风貌、汉风古建筑向人们展现皖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生产生活方式,利用民间传说、曲艺活动、节日庆典开发沉浸式民俗体验游项目,因地制宜策划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活动,不断提升民俗文化观光体验价值。在文创产品中植入优秀的民俗文化元素,提取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传统曲艺、传统建筑、民俗节庆、历史故事、传统医药及传统体育等元素,研发出特色文创民俗旅游产品。

(三)推动民俗文化传播手段创新

当前,新媒体的信息媒介层出不穷,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软件,小红书和B 站等传播媒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其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受众,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地方政府、有关民间文化机构、文化市场要积极参与此类宣传平台,积极打造优质微信公众号、制作精良的民俗文化短视频宣传片、相关微电影、以及趣味性的短视频等,吸引网友点击观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民俗文化展示载体,优化民俗文化“用户体验”。如信息化设置民俗文化的导视系统,利用触摸屏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像动画,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虚拟民俗活动的体验效果,打造体验与互动的科技创新空间。

(四)创设浓厚民俗文化氛围

一是做好空间布局,营造文化氛围。空间载体是承载民俗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9],除了加强专业性的保护场所建设,更要加大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投入,多角度呈现展示民俗文化。如在乡村自然景观开发中适时植入体现农耕文化的景观元素,将农具、石磨等传统的农作物收获器具进行景观化加工,酒镇街巷空间摆放酿酒工具、酒缸、酒旗等酒文化要素。开辟民俗文化发生场地,营造步移景逸的街巷空间活动场所,增强文化体验。对现有建筑形制、工艺、材料进行有机更新,古镇街区设计体现皖北朴实厚重风格,公共空间设置牌匾、碑刻、雕塑、绘画等,增强景观叙事性。

二是做好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保护意识。民俗文化兼具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稳定是指其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变异性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都在变化,想要长期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外界变化而重构[10]。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工作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亳州民俗文化应上升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正确对待原生态民俗、伪民俗、仿民俗和新民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好调整、改变、转型和创新工作,将环境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呼应,民俗文化与生产生活深度嫁接,从而构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亳州民俗文化。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培育民俗传统技艺人才。建立完整的乡村传承人保障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传承人物质保障工作。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的宣传,吸引文化工作者、志愿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运用市场手段整合艺术资源,鼓励各种民间文化团体加入民俗文化传承行列,通过组建多元化民俗文化传播队伍,让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留住“根”、守住“魂”。

二是加强综合研究型人才培养。鼓励地方高校将亳州民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民俗文化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校内社团组织、节日主题活动、课外兴趣活动,邀请当地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专家深入学校开展五禽戏、地方曲艺、剪纸工艺与技术等教育教学活动等,强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兴趣,提高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是建立亳州民俗文化研究智库。加强与高校、文创机构、演艺团队、营销机构、知名文旅企业等合作,充分借助多方力量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具有创新意识与前瞻性的人才的作用,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文旅项目和传承方案。

四、结语

发展民俗文化,要坚持内容的吐故纳新,形式的创新多样,价值的时尚引领,既要坚持弘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又要融入新时代元素,拓展宣传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新阵地。作为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地方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优化民俗文化发展环境,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亳州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亳州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居· 文化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