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其纾解

2023-04-24 08:32祝大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内容提要]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培育时代新人意义深远。经过多年努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根本要求,在实现全面贯穿的目标上仍存在部分梗阻。深入分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困境,积极探索拓展实践路径,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协同动力、凸显教育教学各类评价激励指标体系的核心价值导向、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建立和完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注重总结典型案例和推广特色经验做法,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 祝大勇,法学博士,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项目批准号: H B 2 3MK 0 0 8)的阶段性成果。

2 0 1 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使其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2 0 2 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向全社会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2]作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系统把握,重点提出了“七个着力”战略部署,其中“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更是责无旁贷,应当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谋划破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3] 7 1的时代课题,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多维度的期望与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青年的价值取向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政策保障不断完善、教育路径方法不断创新、典型经典案例不断涌现、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显著提升等方面。其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情感与态度、意愿与行动也逐步得到提高。[ 4]但对标党中央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运行中的梗阻,值得关注。

1.短期化心態与惰性思维

第一,一劳永逸的短期化心态。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技能教育,是一种外力与内力磨合和冲击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5],而是一项持久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高校、个别部门往往存在“三分钟热情”,抓抓停停,抑或出现“一阵风”过后偃旗息鼓、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第二,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他人做法的惰性思维。清晰明确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只有根植于高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方针的“特定基因”,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概述”,才能借助师生共同认可的本校精神文化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同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工作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总结教育理念和模式时相互借鉴本无可厚非,但个别学校生搬硬套、从众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盲目跟风,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活动”“+管理”概念层出不穷,缺乏对学校间文化差异与特色的思考,只是不假思索地复制跟风,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6],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贯穿效果甚微。

2.覆盖面与针对面不足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精神成长空间覆盖上存在盲区死角。[ 7]青年时期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念趋于成型,但可塑性大。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分析鉴别能力尚不足。加之,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这既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也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在课堂之外的社团活动、日常生活中,在教师关注之外的个体实践、审美体验、精神探索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还不到位,仍存在盲区死角。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有效覆盖相对不足。网络上不加审核的自媒体消息常常携带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极易消解大学生的道德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低俗空洞的网络表达“梗”的流行也可能引发精神空虚;等等。对此,有些高校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应对网络错误思潮、谣言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亮剑不及时、问题不聚焦、回应力度不够等问题[ 8]。

第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应校外空间错误价值观“逆辐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9]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主体共振,共同构筑起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生态共同体,四者一致的价值取向对于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当在家庭、社会中出现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象时,高校应抓住时机及时在教育教学环节作出有效回应,破解处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交叉空间的学生在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上的困惑,避免校外负面现象对校园产生“逆辐射”。而现实中,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象,高校作为重要的理论研究宣传主体却处于弱势或者缺席状态,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回应,未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3.过程环节上的有效衔接不足

第一,个别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主体微系统各自为政、资源共享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较为多元,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自组成育人微系统,因此容易陷入多主体多环节协同困境。个别高校教育教学各个主体的责任边界模糊,在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各自为战,协同育人顶层设计缺位;交流平台不足,教学系统、学生工作系统话语不对接、数据不共享、案例难分享、交流互动少,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缺乏有效衔接[ 1 0];“多元立体”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个别主体缺乏思政育人素养,成为提升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效的短板。

第二,个别高校在教学、管理、服务各育人环节有效衔接不足。根据一项对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所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的调研数据,受访者认为教师能够在教学层面通过言传身教和课程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管理層面,管理人员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程度较低,如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友善[ 1 1],管理评价工作中有人情偏袒等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其中任一环节的偏差都将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课程教学成果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化。

4.施教方式的粗放化

第一,有些教育者简单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述视为政治修辞,缺乏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阐发。[ 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良传统,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但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抽象性,其丰富、复杂、深刻的意义易被宏大叙事的特征遮蔽,这也对施教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有些教育者自身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2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 3],自然就无法准确全面地阐述其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无法充分彰显其理论的魅力与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表面化。

第二,个别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价值观话语表达的叙事策略设计和情感投入不足[ 1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日常生活存在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教授价值观时,如果只是用抽象的理论一味说理,而没有具象的故事叙事,就会导致教学“冷冰冰”缺少温度;如果只是单纯地煽情叙事,而没有深刻的道理,就会导致教学“空洞洞”而没深度。要想在课堂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既不能为了搞气氛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也不能为了接地气而谄媚庸俗、一味迎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 1 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叙事策略和情感,平衡叙事和说理的投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接地气、有趣味,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

5.效果上的知行断裂

从价值观践行的目标维度来看,价值领悟力和价值判断力不等于也不能代替价值践行[ 1 6] 3 3,价值领悟、价值判断以及价值责任感最终要落实为价值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必须经由理论走向现实,从认知走向践行,实现知向行的转化、知与行的统一。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仍存在观念和行为的不同步,知而不行、知而错行、行而不知时有发生,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出现。一方面,从社会背景来看,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巨大的社会变革引发个体价值认同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和对生存状态的焦虑,这对青年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来看,传统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存在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片面注重工具理性培养的倾向,且存在把大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单一、脱离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等问题,导致价值观教育外部投入与大学生内在认同之间的反差,无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这在于其从价值层面回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牢牢守住培根铸魂的主阵地,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问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1 .有助于拓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3] 4 4,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目标方向。高校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细致分析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找准和疏通进一步提升贯穿效果的末端梗阻,充分发挥各环节各主体的育人价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克服认知盲区,协调推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消除组织壁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维协同,跨越数字鸿沟,增强信息技术手段在贯穿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铸魂育人的“大师资”,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大课程”,建设“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内容共享的“大资源”,搭建形式多种多样的“大课堂”,通过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引导的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的末端阻滞,构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高校大格局。

2 .有助于健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自觉践行,需要教育教学各环节全程贯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需要凝聚整合校园多方资源,同心合力、同向同行,聚焦人才高质量培养,打造点线面多维精准发力、全链条贯彻始终的长效机制。这就意味着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良性循环制度,并使其能够发挥预期成效,而要实现这样一种境界状态,尤其需要消除末端梗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规范、稳定运行。只有各方面各环节都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为根本指引,并作为科学研究、教学教改的激励方向、考核方向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构建责任明确、定位精准、激励明确、考评一致的运行体系,才能避免本位化、短期化行为,更好地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稳定化地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各层面各环节。

3 .有助于深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学理研究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时代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理论研究的课题指南。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着重于意义阐发和原则论述。要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认真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贯穿不彻底的真问题,才能创新研究方法,加深理论认识并且揭示其中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末端梗阻,激发学界运用新的观察技术、新的实验设计、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多种科学手段,将问题与理论研究进行有条理的匹配和逻辑推理,进而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 1 7],增加有可靠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成果。这些运用新方法新技术的实证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认知、认同与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找到盲区、发现短板、聚焦痛点,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优化路径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拓宽贯穿广度和深度,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机制体制,着力在协同贯穿主体、丰富贯穿形式、完善贯穿机制和选树贯穿典型等方面下功夫,进而提升贯穿实效。

1 .优化理念,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多环节多主体协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一项渐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战略工程,首先应从理念上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不是简单的线性信息传输活动,而是包含理论阐释、思想教育、情景创设、效果评价等多环节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潜移默化、绵绵用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价值观认知与形塑的一般规律,坚持长期性、开放性、关联性、一致性等教育原则,实现主体、管理、制度、话语、方式、环境及评价反馈的有机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多维立体育人格局。其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校园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责任,针对不同部门主体,搭建交流互通媒介平台,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实践等各环节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认识水平,建立各育人管理服务部门主体之间的交流、衔接、激励、带动机制,清除阻碍实现多环节多主体协同的制度、利益和交流堵点。再次,进一步凝聚育人价值目标共识。根据高校各单位各部门各机构不同的职能定位,在全面把握育人目标基础上,就育人工作职责实现各有侧重。例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贯穿,可以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贯通来体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贯穿,可以通过设立共产党员先锋示范岗、行业标兵等方式来进行人格化的阐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贯穿,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来体现。最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应基于自身实际进行分众化特色化的融会贯通,有意识地结合自身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文化与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运用有针对性的教育载体和活动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2 .着眼全程育人,进一步凸显教育教学各种评价激励指标体系的核心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培育和践行制度的规范化。一方面,要在制度建设中凸显价值观育人的导向评价,使之转化为具体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监督性,以制度之力破阻碍之壁。从内容上看,各项新的规章制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将其融入制度建设;从实施效果来看,各项规章制度都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服务等育人主体的综合评价制度,使其贯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各个育人环节导向一致、有效衔接、协同发力,在制度层面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激励引导。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在程序意义上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公正的价值导向。从制度制定和完善的角度上看,需要广泛征求和听取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对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制度文件出台后,应通过常态化的考核评估、督促检查、奖惩激励等方式对培育和践行工作进行日常化、科学化的监督调控和奖惩约束。考核监督常态化,有利于对培育和践行的活动方案、过程、运行状态等进行监督和及时反馈调整,可以使培育和践行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如将周期性、年度性考核评价与重大优秀事迹的及时总结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学业与价值观践行表现融入优秀校友基金奖励项目,建立价值观负面清单,在评优评奖推免保研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以发挥警示作用,督促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守住底线。

3 .推进时空覆盖,进一步创设沉浸式教育教学场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换言之,大学生有没有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效果的试金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沉浸式教学,是指综合调动多种教育素材资源,创设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的价值观践行场景,强调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与时空上的全覆盖等,是培育践行价值观的创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8]。首先要在思政课堂上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沉浸式教学,因势利导地将价值观澄清、榜样示范、价值体验、价值比较等方式自然融入思政课程,做好价值传递、价值辨识和价值引导等工作,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继而使其进一步延伸到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覆盖。

4 .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与防范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就必须构建风险管控与防范机制,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从总体国家安全的高度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坚持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影响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风险管控与防范机制,统筹研判价值观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足,预判和化解师生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如评优、评奖、入党、保研、晋职等)中存在的不公正问题等。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针对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其切身利益的成长评价体系等关键问题,要建立舆情风险管控与防范机制。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评优评奖程序结果的多槽点舆情,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第一时间掌握舆情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诉求,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迅速解决问题,缓解舆论压力,减小舆情影响。

5 .促进知行转化,进一步探索以典型榜样育人的有效经验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他们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鲜活教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善于创新,追求实效,挖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人物事迹,用学生身边的榜样事迹教育学生,激发学生身体力行的力量。近年来,吉林大学黄大年、复旦大学钟扬、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等,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首先,要运用好先进楷模的感人事迹。以“家国情怀”“服务社会”“个人修养”为主题,挖掘先进楷模身上所彰显的鲜活力量,激发青年学生向榜样学习,使其生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内驱力。其次,既要善于从全国高校中总结运用典范榜样育人的典型做法,又要结合各高校实际选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示范学院、示范班、示范党支部、先进个人等,善于运用巡回演讲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观摩示范等形式,推广先进典型的做法经验,不断提升典型选树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向往、有所行动,进而形成价值观践行的持续牵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要认真分析、全面把握并解决好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继而推动各环节各主体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大格局,让广大高校师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 2 0 1 7 - 0 2 - 2 8( 1).

[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 0 2 1 - 0 7 - 1 3( 1).

[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4] 吴潜涛,潘一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 2) : 5 - 1 7.

[ 5] 邓斌,黄金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0 2 3( 1 1) : 6 3 - 6 7.

[ 6] 阎占定,孙方正,李柯青.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0 2 3( 1) : 8 7 - 8 9, 9 3.

[ 7] 石海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意义、挑战及实践要求[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 1) : 7 4 - 8 4.

[ 8] 任佳伟,刘国权.涉“疫”网络谣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J].高校辅导员, 2 0 2 0( 5) : 4 3 - 4 6.

[ 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人民日报, 2 0 1 8 - 0 9 - 1 1( 1).

[ 1 0] 李海,杨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协同与对接机制分析[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 0 1 5( 6) : 8 0 - 8 3.

[ 1 1] 李爽,金玲玲,王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现状评价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0 1 9( 8) : 6 0 - 6 2.

[ 1 2] 彭小兰,李良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治理效能、现实挑战和机制构建[ J].思想政治课研究, 2 0 2 1( 1) : 6 9 - 7 7.

[ 1 3] 张传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准确把握的基本问题与科学路径[ J].青海社会科学, 2 0 2 1( 5) : 2 1 - 2 7, 5 4.

[ 1 4] 刘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辞传播的表征与实践[ 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2 2( 3) : 1 8 6 - 1 9 5.

[ 1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0: 2 2.

[ 1 6] 方兰欣,郑永扣.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与着力点[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2 3( 2) : 3 0 - 3 8.

[ 1 7] 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 , 2 0 1 7( 5) : 4 - 1 7.

[ 1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 2 0 1 6 - 1 2 - 0 9( 1).

(编辑:吴俊)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