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朝贡册封关系比较研究

2023-05-09 09:54宋娜娜
理论观察 2023年12期
关键词:唐朝百济新罗

宋娜娜

摘 要:唐朝建立伊始,收复中原旧有领土,恢复天朝礼仪体系就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百济、高句丽据有中原故地,二者攻打新罗,不断扩张领土威胁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百济、高句丽、新罗三个政权皆与唐朝存有朝贡册封关系,但具体而言却有所差异,这与当时的区域形势、三国不同的内部局势及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不同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关系。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进行册封,三国的封号不同,体现了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的重视程度不同,经略策略不同。唐朝朝鲜半岛统治策略、方略,不同皇帝统治时期及不同历史时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个发展脉络,唐朝廷的内部讨论,唐朝疆域的拓展有其特色。百济、高句丽系出扶余族系,为东北地区古国古族,新罗是三韩族系,朝鲜半岛土著民族,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有其正义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唐朝;朝鲜半岛;百济;高句丽;新罗;朝贡体系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2 — 0106 — 06

唐朝疆域是中国历史疆域沿革的重要一环,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为历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其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治边思想,这些措施有助于了解唐朝时期的东北亚格局。

关于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说[1],朝鲜半岛政权说(朝鲜、韩国学界)和一史两用说[2]。学界一般认为百济与新罗为域外政权。

关于百济与唐朝的关系,刘子敏认为百济是马韩领域中土生土长的民族,不是外来户[3],金富轼《三国史记》认为百济始祖是温祚王,其父邹牟,或云朱蒙。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以第二女嫁给朱蒙,生有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即百济创立者为卒本扶余人。百济战败后,唐朝短时间内曾经派军队驻守,派员治理其疆域和人员,百济属性应为唐朝的内蕃。作为臣属的标志百济要向唐朝呈献少量的方物土产,不能不引起重视①。而且,百济曾经占有带方郡,百济的统治阶级的民族属性和高句丽近似,属于中国东北古民族。

关于新罗与唐的关系研究成果主要有,金锦子从战争期和关系缓和期两个时期论述了唐与新罗关系的演变[4],吴葆棠、文川认为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关系经过了持平到扶植新罗抑攘高丽和百济的转变[5],刘海霞将新罗对唐外交策略分为三个阶段,主张善德王和真德王时期(632—654)确立外交模型,太宗王时期(654—661)外交策略完全成熟,文武王前期(661—675)对业已形成的外交策略进行成功实践。缺点,时间节点在文武王统治前期675年,对于新罗与唐之间的朝贡册封关系研究不系统不完整[6],崔明德分析指出,契丹与唐关系反复无常,与唐战争期比较长;新罗则自始至终依靠唐朝,基本上与唐保持着友好关系。该文还对契丹、新罗与唐战争的起因,唐笼络契丹、新罗的手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契丹和新罗与唐关系相同之处,即都要纳贡、受封、助战、朝拜、宿卫,但是在不同之处中,没有指出新罗的鲜明外藩特征[7]。

关于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百济、高句丽、新罗的朝贡册封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少,只在个别

论文中有涉及却不系统,然而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政策是有不同的,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百济、高句丽、新罗三国民族属性有不同,三韩族系是朝鲜半岛土著民族,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有其内在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盛世的形成与很好地处理

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其封建化的进程,带来了繁荣的发展,东亚区域地位显著提升。百济、高句丽系出扶余族系,但是没有处理好领土问题,导致兵戎相见,具有一定实力和领土也较大的扶余古国和高句丽没有延续下来,体现了民族自强对于国家独立与发展的重要性。

一、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朝贡关系的确立及特色差别

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恢复朝贡册封关系,并形成唐朝时期的特色,与唐三代通过朝议、战争、外交的努力密不可分。体现了唐朝的大国情怀和天朝礼仪体系影响深远。

(一)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恢复朝贡册封体制的努力

唐朝统一战争完成后首要任务是恢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天朝礼仪体系,而天朝礼仪体系能够确立,与世代中原王朝苦心经营,薄来厚往,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部族的关系,带动周边国家、部族的发展,积极吸纳外族人口到华夏族群中来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唐朝对旧有的东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唐高祖初称帝,武德元年(618年)五月,突厥始毕可汗就遣使朝贡,“时中国人避乱者多入突厥,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余万。”[8]2234突厥的态度也影响着其他朝贡国。朝鲜半岛三国积极与唐朝往来,百济唐武德四年(621)初次朝唐,与唐朝建立隶属关系,至唐显庆五年(660)唐朝灭亡百济,百济与唐的隶属关系维持了40年。高句丽唐武德二年(619),遣使入唐,与唐建立隶属关系,至唐总章元年(668)唐朝灭亡高句丽,共计50年。新罗唐武德四年(621)初次朝贡唐朝,至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唐朝灭亡,287年间新罗国始终与唐朝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唐朝时期,对于东夷地区的经略经营,是唐朝战略的重点,趁中原王朝内乱,百济和高句丽占据了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旧有领土,而领土是每个国家都很重视的国家利益所在,为此,唐高祖曾经在朝堂上进行过辩论,認为名实需相符,高句丽虽臣于隋,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大臣裴矩,温彦博进谏认为,辽东本是商遗民箕子所封之地,魏晋时期,还是中原的疆域,不能放弃。但是,唐朝统一战争没有完成,来自东突厥的威胁没有解除,此时唐朝无力东顾。

唐太宗时期,上表称“天可汗”是唐朝礼仪体系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东突厥被灭,唐贞观四年(630)“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8]2339唐朝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天朝礼仪体系,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并试图在其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即国家地位。因为高句丽威胁了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唐太宗派兵征讨,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没有攻灭高句丽。唐高宗时期,才平灭百济和高句丽,重新收复了故地,在东亚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权威。百济、高句丽被灭亡后,唐朝都派遣官员对其进行了治理,百济有王文度、刘仁愿、刘仁轨等,高句丽有薛仁贵、高藏等。统治期间允许汉族士兵与当地人通婚,迁移百济、高句丽官员、百姓到中原地区居住,也推行通婚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东北地区民族的融合。威胁天朝礼仪体系的东突厥和高句丽相继被灭,唐高宗时期,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更加稳固。

(二)唐玄宗时期朝贡册封体制形成秩序

《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时四夷酋长与使臣的位次开列如下:十三年十一月壬辰,“玄宗御朝觐之帐殿……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突厥颉利发,契丹、奚等王,大食、谢 、五天十姓,昆伦、日本、新罗、靺鞨之侍子及使,内臣之番,高丽朝鲜王,百济带方王,十姓摩阿史那兴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贤王,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柯、乌浒之酋长,咸在位。”[9]900这里的靺鞨指渤海靺鞨,位在新罗之下。“咸在位”,指上述“戎狄夷蛮羌胡朝献之国”的侍子、使臣、酋长全部列席,并站立在自己的位次上,此后当以此为常例,即惯常的秩序。此处,“番”通“蕃”,《唐会要》中,中原王朝之外的民族统称为“蕃”,与“汉”相区别,例如:“新罗、百济、高丽等诸蕃酋长”[9]96,朝鲜半岛三国都称为

“蕃”。蕃有“内臣之蕃”,从字面理解为中原王朝统治之下的“蕃”,百济、高句丽被灭后属于这种“内蕃”,其民仍在本民族酋长管理之下,唐朝派驻有官员,进行协助治理,唐朝的影响较大。蕃有“外蕃”[10]1579,从字面理解关系比较疏远,不在直接统治之下。如上引文,新罗并不与百济、高句丽并列,而与日本相并列属于外蕃,可体现出这种不同。“蕃”又通

“藩”,《隋书》中采用指藩属关系,①这种关系藩属国也比较重视。作为礼制的组成部分,衣服冠冕出行都有相应的要求,不能逾制。

二、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册封的异同与封号上的差异

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都进行了册封,但封号上有差异,重视程度不同。与唐朝关系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朝贡国历来很重视。

(一)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册封的异同

唐朝在东亚地区建立的朝贡册封体制获得了成功。因为各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这些朝贡国家的朝贡情况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靺鞨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而朝鲜半岛三国百济、高句丽、新罗已经成长为国家形态。百济、高句丽、新罗与唐朝贡册封关系也存在异同点。

首先,区别在于,趁中原内乱之时百济和高句丽占有部分中原故土(百济占有带方,高句丽占有辽东部分领土),唐朝是中原王朝的盛世,当然把恢复旧有领土作为自己的国家发展目标。百济、高句丽灭亡之前,两国以新罗相似的国家形态存在,都属于唐朝的朝贡国,在隋朝时期称为藩属国。百济、高句丽二者朝贡唐朝,是为获得唐朝对其地位的认同,对于他们占有中原领土的承认,获得唐朝对其侵略新罗领土的支持,获取物资、先进文化以及先进技术等资源。百济、高句丽覆灭后的朝贡唐朝属于“内臣之番”,此时二者已经失去了对于旧有领土的统治,是旧有统治者代表表示对于中原王朝的顺服,以及唐朝反叛乱,安治理的象征。战后大量百济、高句丽的遗民迁移中原安置。對于内迁的百济和高句丽之民,唐朝采取的政策“若有征行,自备鞍马,过三十日已上者,免当年输羊。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11]77入唐遗民享受赋税徭役的优惠政策,二代之后就享受百姓的待遇了。

新罗朝贡唐朝特点为新罗属于外蕃,新罗可独立的开展对外关系,不受唐朝限制。如独立地开展与日本及渤海之间的外交往来,与渤海发生战争,都是不需要经过唐朝的批准的。唐朝也利用新罗以制衡渤海的发展。唐未再与新罗发生战争以夺回百济与高句丽的土地,也是因为渤海的兴起。新罗独立处理国内事务,唐朝干涉甚少。新罗国发生灾荒,独立的赈济,没有获得唐朝的支援,也没有申请类似的帮助。而契丹松漠都护府,李尽忠、孙万荣领导的营州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唐不赈济灾民,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对契丹存有偏见,“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怒而反。”[9]2512值得提到的是,唐朝也积极吸纳新罗移民,并通过移民加大对新罗国的影响。有新罗内外政治动荡之时被贩卖到唐朝的“新罗奴”,也有入唐学法的僧人,“新罗、日本僧入朝学问九年不还者编诸籍”[11]863,及质子、宿卫、求学人员、商人等,各行各业都有。唐朝为新罗归化者设立归义州,“归德郡总章中以新罗户置,侨治良乡之广阳城。县一:归义,后废。”[12]1126

其次,相似性在于,百济、高句丽、新罗都是体系内成员。遵守朝贡册封体系的一系列封建权利与义务。对于唐朝来说,唐朝推行以朝贡册封为主要形式的对外交流,政治目的,树立天朝礼仪体系,提高国家威望,又以强大的威望和国家实力,促进国家不断发展。经济目的,唐朝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而东夷部族游牧经济相对发达,两种经济具有互补性,唐朝也需要他们的产品。文明是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中才能获得发展,闭关自守不利于本国的发展。各地方民族把自己的土特产品,生产方式等先进文化的东西与唐朝进行交流,丰富了唐朝的农产品种类、数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例如,中原很多农作物例如麦、葡萄、番茄、高丽参等都不是原产地,而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及种类领先于东亚,产品丰富多样,就是几千年来对外经济交流的收获。文化目的,其他部族文化有先进的地方,而这些文化又丰富了唐朝的文化来源。唐朝盛行的胡旋舞蹈,来自西域,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的假发、高句丽的音乐、百济的明光铠等在唐朝都大受欢迎。朝贡册封体系的权利有派兵权,接受纳质、宿卫、推行中华文化,形成中华文化圈。其义务有提供国家保护,经济援助,调解纠纷,维护地区现状,促进朝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朝贡国来说,可以通过朝贡与最富裕的国家唐朝进行朝贡贸易,以利于本国经济发展;通过朝贡,建立与唐朝国家之间的关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并获得国际地位的认同,也存在获得承认政权的合法性的目的。天朝礼仪体系之下,与大国关系,还涉及国家的国际地位。朝鲜半岛三国对唐朝贡,不仅可以得到政治上的支持,物资上的回馈,而且,其君主会得到唐朝君主的册封,提升自己在本国的政治地位。本国领土也会受到唐朝的保护,免受侵扰。

(二)封号上的差异

唐朝对东北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通常是在朝贡使或者告哀使到来之时,派遣使节前往当地,主持封册仪式,有正式的封册策文,对双方意义重大。唐朝对于百济、高句丽、新罗官职册封上类似,级别上类同,但受亲疏情况的影响。

百济封号“柱国、带方郡王、百济王”[11]326,“光禄大夫”[10]5330。带方郡是东汉末年的辽东太守公孙康分乐浪郡所置,唐时地域为百济占领,也表明唐朝对这块土地归属权的伸张。百济王,表示对民族政权的承认。柱国、大夫都是中原王朝的官职名,唐朝柱国是勋官,从二品,光禄大夫也是从二品为文散官。表明唐朝根据百济国家大小、民族政权等实际情况考虑其官职大小,有意将其纳入本国统治之下,这从战败百济,派兵驻守、派员治理上可得到证明。

高句丽封号“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10]5321“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朝鲜王”[10]5328。郡王是爵位,从一品,“辽东郡王”表示,高句丽占有辽东土地,唐朝承认本属于中原王朝自己的土地辽东地区,被高句丽所占有的事实。高句丽国王是民族政权的称谓,朝鲜王,是对其占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承认,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旧为箕子朝鲜所有。开府,开官府,即在制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级别是同三司;三司指的是三公三师,皆正一品。

新罗王的封号“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鸡林州大都督”[10]5336,“新罗王、辅国大将军、行左豹韬尉大将军”[11]108、“宁海军使、新罗

王”[10]5338。开府仪同三司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上柱国主要是表示功勋的荣誉称号。郡王唐时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都督表示地方军事长官,具有领兵权。鸡林称号源自新罗建国初期的美丽传说,具有民族色彩。乐浪是汉四郡之一,唐时地域为新罗所占领,新罗王,表示对新罗独立为国的承认,大将军、宁海军使,类似唐朝官职的官名,是新罗隶属于唐朝朝贡册封体系的一个证明。辅国大将军为武散官,正二品。

从封号上来说,百济、高句丽、新罗最高品级都为王,正一品,体现了民族政权的实质。百济在马韩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民族成分主要是来自卒本扶余,马韩,汉族;高句丽民族成分主要是北扶余,卒本扶余,汉族;新罗民族成分主要是辰韩、弁韩、汉族;三国都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政权。百济最低品级为从二品,而且从二品的官职比较多,高句丽最低品级为从一品,新罗最低品级为正二品,因此,高句丽的品级相对较高,百济的品级相对较低,新罗封号繁多,繁琐,掌管事务相对较多,唐朝赋予的权力也较大,体现了朝鲜半岛三国的实力,和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的不同重视程度和信任程度。唐朝实际上采取和新罗结盟的措施,百济则和高句丽结盟。原因为百济与高句丽的扶余族本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因此,百济在隋与高句丽战争期,持两端的态度和向高句丽通风报信。

(三)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亲疏情况比较

新罗与唐朝关系更为密切,648年金春秋入唐朝贡,提出四点要求,请兵、请求学习唐文化、奉正朔改章服,从中华之制,留宿卫。新罗承认唐朝国际地位,朝贡唐朝制度化,成为诸多朝贡国的典范。高句丽和百济对唐持防備态度,加紧备战。高句丽与南北朝都打交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帐内发现高句丽使节,引起隋朝警觉。高句丽逐鹿中原,推行扩张主义和大陆政策,而隋唐则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从而使二者之间矛盾激化。新罗不谋求同唐国际秩序抗衡,只要求在该体系内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妨碍唐朝稳定东北亚,二者没有根本冲突。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唐朝实际上采取的是与新罗结盟的政策,而高句丽则与百济结盟。值得一提的是,丽济联盟参与者还有倭国和靺鞨。百济和倭国一直有联系,653年“秋八月,王与倭国通好。”[11]329靺鞨参与了百济和高句丽与新罗的战争,655年“王与高句丽、靺鞨攻破新罗三十余城。”[11]329丽济联盟确立后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百济在唐与高句丽战争过程中,心怀二志,站在高句丽立场上。“及太宗亲征高丽,百济怀二,乘虚袭破新罗十城。二十二年,又破其十余城。数年之中,朝贡遂绝。”[10]5330百济的这一举措,不能不引起唐朝的重视,并想办法破解之。隋因攻打高句丽而灭亡,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不胜,临死前嘱咐高宗不要再讨伐高句丽,百济错误地低估了唐朝灭亡高句丽的决心,而选择与高句丽结盟。百济的亡国是很多因素导致的,错误的外交政策,和与真实实力不符的疆域野心,是导致它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唐罗联盟的建立是唐朝和新罗互动的结果,体现在讨伐百济和高句丽的战役中,唐罗互相支援。百济与新罗是世仇,“先是百济往伐高丽,诣新罗请救,新罗发兵大破百济国,因此为怨,每相攻伐。新罗得百济王,杀之,怨由此始。”[10]5335百济阻断新罗入唐道路,侵略霸占新罗疆域。“642年,百济王义慈大举兵,攻取国西四十余城。”[11]66八月,又与高句丽谋,欲取党项城,以绝归唐之路。新罗王遣金春秋于高句丽请师,丽王谓曰,“竹岭本是我地分,汝若还竹岭西北之地,兵可出焉。”[11]67新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走向了与大国唐朝相结盟的道路。由于百济在隋朝时征讨高句丽时就持两端的态度,到了唐朝征讨高句丽时政策相同,唐朝因此制定了“欲灭高丽,故先诛百济,留兵守之,制其心腹。”[9]2442打击百济成为既定方针。唐罗联盟正式确立,因为唐朝对东北诸民族具有宗主权,可以调发各民族军队,唐罗联盟的参与者,还有契丹、奚,东突厥的降兵降将也参与了灭亡高句丽的战争。百济与新罗战争中,唐朝采取倾向新罗立场,一方面,唐与新罗属于同盟关系,帮助新罗是出师的原因;另一方面,新罗可以为唐朝提供兵力和物资的支持。

三、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朝贡册封关系的思考

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朝贡册封关系因三国实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唐朝通过外蕃、内蕃、侨居地、唐朝领土,自外而内地建立起牢固的统治政权,既对于维护自身安全有利,又对于维护国际秩序有利。能够形成这种局面值得思考。

(一)唐朝对朝贡国维护统治的封建职责

唐朝对朝鲜半岛三国进行了册封,将朝鲜半岛三国纳入中华礼仪体系中来。而唐朝纳异的民族经略,则使东北民族易于归附安定。反观盖苏文统治残暴,“残凶不道,诸大臣与建武议诛之,盖苏文觉,悉召诸部,绐云大阅兵,列馔具请大臣临视,宾至尽杀之,凡百余人。驰入宫杀建武,残其尸投诸沟。”“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行人畏窜,至投坑谷。”[12]6188高句丽统治阶级长久以来实行的是严酷的制度,主要表现在,沉重的经济盘剥,残酷的刑罚,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高句丽民众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怀有怨愤。

百济末期长年征战,统治阶级腐朽,使百姓不堪重负。义慈王与宫人淫荒耽乐,饮酒不止。大臣佐平成忠犯颜直谏,被囚,最终受死,临终上书提出了百济有可能会有兵革之事,希望早做准备,提出了沈岘和伎伐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然而百济王义慈不能够采纳。新罗方面,百济和高句丽的攻打及阻断通往唐朝的道路,正好成为名正言顺的借口,所谓师出有名。这一切,促成了唐朝以维护百济、高句丽百姓权益,维持东北封贡体系,及宗主国的封建职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二)唐朝繁荣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感召力

唐朝的繁荣对于周边部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各方部族或举族来归,如,《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武德四年,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或主动加入朝贡册封体系,如,唐朝建立不久,百济、高句丽、新罗就先后主动朝贡唐朝,与之建立联系。贞观十四年“黑水靺鞨遣使朝贡,以其地为黑水州,自后或酋长自来或遣使朝贡,每岁不绝”。[11]1723刘仁轨担任检校熊津都督管理百济遗民时期,薛仁贵担任安东都护统治高句丽遗民时期,都能够善待百姓,受到很好的评价。唐朝对百济、高句丽实行移民政策,大多数移民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唐朝以武力为手段,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依托,最终收回了唐朝主张的属于自己的领土,并对百济、高句丽原有领土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对于朝鲜半岛政策获得了胜利。唐朝对于朝鲜半岛经略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对于维护天朝礼仪体系,在东北统治的稳固,以对外战争树立国家威信,达到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对开元盛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通过战争平定了百济、高句丽,正确的外交攻势,与东北其他民族的友好关系及建立的与新罗的联盟,发挥了关键作用。唐与百济、高句丽战争结束后,唐朝在东北乃至朝鲜半岛的领土达到最大化,百济、高句丽为唐朝实际占领的领土,新罗原与唐朝结盟,新罗的领土,唐朝没有实际的占领。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等五都督府进行统治,后来合并为熊津一个都督府;在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在新罗设立鸡林州都督府进行统治,百济、高句丽曾以土贡的形式表示对唐朝的臣属。

唐朝在东夷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加强,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空前强大,从而形成了盛世局面。朝鲜半岛最大的获利者是新罗,新罗成为统一朝鲜半岛的最终赢家,从此统一成为朝鲜半岛的发展大趋势。从百济国来看,百济长期战争中的消耗,已经使其国家实力逐渐衰弱,百济在马韩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不具有正义性,在与唐的战争中,准备不充分,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忠臣良言不能够采纳,导致了百济的最终失败。从高句丽方来看,高句丽建国者朱蒙为夫余别种,也是在别国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兼并了周边部族,不断发展壮大。后期实际掌权者盖苏文统治残暴,不得人心,在与隋的战争中,隋虽然由于国内动乱而撤军,但是高句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外高句丽统治阶级内部不和,盖苏文的继承者出现了内讧,导致了高句丽的最终战败。唐朝取得了对百济、高句丽战争的最终胜利,因为唐朝很好的处理了东夷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比如靺鞨、契丹,不至于腹背受敌;唐朝初建,将帅士兵在国内战争中得到了锻炼,配合默契,关系良好,主帅的个人能力突出;唐朝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中原王朝先进文化的影响;及与周边部族长期以来友好交往的强大感召力。

总之,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的努力,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朝贡关系得以确立,唐玄宗时期朝贡册封体制形成秩序,此时百济、高句丽属于内蕃,新罗属于外蕃。百济、高句丽占有部分中原故地,唐朝沒有放弃对领土主权的伸张,实际采取的是与新罗联盟的政策。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往来,互相都有受益。唐朝对于朝鲜半岛三国的封号,体现了三国的国家实力和唐朝的重视程度。唐朝在旧有的统治传统之下,还通过通婚、册封、互市,以及设国子学等方式,从政治、文化等方面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朝贡关系体制,对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李大龙.从高句骊县到安东都护府—高句骊和历代中央王朝关系述论[J].民族研究,1998(04):74-85.

[2]姜孟山.高句丽史的归属问题[J],东疆学刊,1997(04):38.

[3]刘子敏.百济起源与夫余、高句丽无关[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21.

[4]金锦子.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36-140.

[5]吴葆棠,文川.唐与新罗关系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03):26.

[6]刘海霞.七世纪中叶新罗对唐外交策略之嬗变[J].博物馆研究,2009(04):43-48.

[7]崔明德.契丹、新罗与唐朝关系之比较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1(02):32-39.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1]张说,张九龄,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包 阔〕

猜你喜欢
唐朝百济新罗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唐朝三省制浅析
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