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自立谈养生: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2023-06-05 09:07王煜郑访江
恋爱婚姻家庭 2023年15期
关键词:有节养神王老

◎文/王煜 郑访江

中医认为,人的寿命与后天的调养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根据养生水平的不同,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其寿命也不同。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如此细致的划分,但通过养生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却是不争的事实。

87 岁的国医大师王自立在养生保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进补”不是养生的第一要素,而应注意饮食起居规律及情志的调畅。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遵循着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具体说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依赖自然。《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供给人类营养、水分、空气、阳光等,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感应自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人体的生理变化随着自然界四季的变化而变化。

顺应自然。“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如果能够掌握自然的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就会得到天地自然的养护。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饮食起居也应该与之相应。同时,顺应自然也应顺应阴阳的变化。

生活中如何顺应季节而养生?以阳气为例,冬季天寒地冻,阳气闭藏,人应该做到以下3 点:

第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天未破晓时,寒气尚重,阳气需要闭藏;日出之后,阳气上升,才可以随之而动。第二,去寒就温。冬三月,水冰地坼,阳气闭藏,人亦远离寒冷,顾护阳气,不可饮冷少衣、深居寒室,使阳气受损,折寿而不彰。第三,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季万物蛰伏、阳气内敛,得以蓄养,如若妄动使腠理开泄,汗出过多,阳气必损。

饮食有节,调补适度

对于补品,王老的观点是尽量少服用,他认为,日常饮食是最好补品,而药物则是用来治病,再名贵的药物如果人体不需要,服之也有害无益。

对于饮食,王老的观点是不要偏废,喜欢的食品可以多食用一些,不喜欢的食品可以少食用一些,但不能不食用。在饮食调养时,一定要注意食品的搭配调节,不可偏食一类食品,否则,日久会引发疾病。对于饮食,王老还认为应当食用应季食品,春温、夏热、秋燥、冬凉,人体亦随之相应,如果长时间进食反季节食品,就如我们治疗时使用了错误的药物,使“热者热之,寒者寒之”,日久也会诱发疾病。

对于年老体弱或大病初愈,确实需要补养者,王老认为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予以适当调补,但不能过,过则为害。很多疾病是由于过度补养产生的。所以对于保健养生,他的观点是“慎补”。

王老认为,对于养生而言,与其盲目进补,不如做到食饮有节。何谓食饮有节?第一,进餐要有节制,不能饥饱无常,损伤脾胃,影响健康。若进食不足,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保障人体的能量供应而出现营养缺乏,久之可致早衰。反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第二,进餐的时间也一定要有规律,不能一日两餐、一日四餐,长久下去也会损伤脾胃,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

王老虽以温补著称,但其养生观中又提出“慎补”,因为他认为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太过与不及,均可致病,所以在治疗中始终贯穿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形与神俱,首重养神

对于养生而言,不但要养其形,更要养其神。神在中医学中有3 种意思:第一,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如“阴阳不测之谓神”;第二,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如《黄帝内经·素问》“天年篇”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第三,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这里所说的形与神俱的神,即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注重形神共养,动静结合,形动有助于心静,心静亦有益于形动,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如何养神?

第一,养神贵静。静是指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无为而不争。王老常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里需要注意他所说的“不争”,不是想争而强抑不争,而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王老在诊病时也常告诫一些肝气郁滞而易怒的患者:不要生气,让其把任何事情想通,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使病由之而生。

第二,以形养神。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所以,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体健康,气血充足,才能使神有所养,如张景岳云:“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皆人神之所赖也。故欲养神者,不可不谨养其形。”

总之,养生做到形神兼备,通过养形使气血充足,神有所养才能保证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及气血运行的正常。“形与神”两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同时也相互影响,形病可以影响到神病,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神病亦可影响到形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用则致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只有保持精神愉悦,情志调畅,使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才能做到邪不易侵。

其实,最好的养生方法并不是进食补品,而是注重平时的饮食起居及情志的调畅。王老对于接诊的每一个患者态度都很和蔼,在和弟子们平时的交流中也是如此。他经常告诫弟子们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为他人多着想。不要过分地追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知足者常乐。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并通过合理的运动调适身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享有高质量、有意义、充满活力的生命。

猜你喜欢
有节养神王老
养生的最高境界
要重视清静养神
要重视清静养神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饮食有节,远离痛风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用有理有利有节谱写一曲反抗凌辱的赞歌
有理,有节,有序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