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课程线下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2023-12-07 08:25伦小文张聪璐侯晓虹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环境法法学环境

王 婷,伦小文,张聪璐,胡 奇,梁 宁,侯晓虹

(沈阳药科大学 制药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是全国医药类高等学校中首个建设的具有药学特色的环保工程类本科专业。该专业定位制药行业环保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和工程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自主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制药、化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污染治理、分析监测的高级专门人才。

环境法是研究保护和改善资源与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规范的一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前沿课程,更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课程[1],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的产生、发展、体系、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环境标准、法律责任、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国际环境法等。环境法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律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环境法律知识解决环境法案件与纠纷的能力。

1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环境法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唯一的一门法学类课程,在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环节,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质量认证、环境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对学生今后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

在全国药学类专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中,沈阳药科大学的环境法课程是首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2006年开始第一轮授课,教材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瑞林主编的《环境法学》。2017年开始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学瀛主编的《环境法学》作为教材,后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劲主编的《环境法学》作为教材。2020年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学资源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同年,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线上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批沈阳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线考试改革专项立项。

2 环境法学课程现状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作性[3-4]。比如:目前,环境法教材中关于相关法律内容的介绍是以相关环境法律条例为主,内容枯燥乏味,仅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法的基本知识,而无法学以致用。

目前我校环境法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为32学时,授课对象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二学生,2022年度被评为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环境法学作为环境科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要求教师分别掌握环境和法学方面的知识。而课程团队教师大都具有环境科学和药学的专业背景,深感法学知识的薄弱。所以在课程改革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与时俱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3]。

3 探究性课程团队建设

环境法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学督导、环境科学专业和法学授课教师及本科生组成了新型跨学科教学探究性课程团队。该课程由环境科学教研室两位教师担任主讲,课程团队教学目标清晰,旨在帮助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法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核心制度内容,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愿望,把自己的亲身生活与高深的法学理论相对接,换个角度看世界,调整思维想问题。

基于此,课程团队围绕课程再设计和教学问题展开可持续性的教学探索。体验学生学习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进行了一系列面对面、交互式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使授课教师融入并从学生角度感受真实的学习环境。在对课程的反思与评价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研讨会、教师发展项目等。

环境法学作为环境科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环境和法学综合知识和能力,而目前承担该门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环境科学或药学专业。为此课程团队中,两名主讲教师曾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修环境法课程一学期,并和南开大学和本校法学专业教师多次进行课程研讨,以弥补法学知识的薄弱。多年来,课程团队将环境科学、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先进理论与环境法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符合沈阳药科大学特色的环境法课程。

4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4.1 全面思政育人,培养新时代环保人才

课程内容建设着眼于体现环境法的课程特色,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育人,培养具有环境法律知识的制药环保人才。本课程讲授的内容,紧扣时代需求,突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着眼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立足现行法律规定与制度规范,阐释和回应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实践,为学习、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参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各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讨论,提供了理性对话的平台。如:在讲授环境法目的、任务知识点的过程中,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政元素。

Table 1 The Summa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Law表1 环境法课程思政结合点及内容提要

4.2 带药味的教学内容建设

将环境法在制药工业排污单位的具体实践应用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包括:制药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制药工业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防治技术政策等。以符合新时代制药环保人才的需求,推进新颖、先进、适用的教学内容建设。

4.3 课程资源建设及新型教学辅助平台的搭建

环境法的课程目标为获得环境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及掌握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规范,以及各类规范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环境法律的规定分析解决环境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环境行政、民事及刑事责任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环境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课程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建立了规范的教学资源,包括选用教材、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标准、章节测验和期末试题等。选用国内外最新案例视频、文献、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资料作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并通过QQ交流群教学辅助平台及时发布,用于学生阅读学习;此外,建立超星线上讨论辅助课堂等,延伸和深化课程学习效果。

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介绍、多媒体课件、章节测验题库、期末考试题库和课程资料素材库;并配备课后辅导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

5 多途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5.1 案例教学

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引入基于案例的学习方法,充分、恰当的引进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引进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解释,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理论联系实践,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有机结合的方式,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使学生在环境法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具体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并提出解决方法。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5.2 翻转课堂

结合课程重点、难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并通过翻转课堂汇报最新典型案例、热点环境法律问题学习成果,开展课堂交流讨论。实施“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计划”,推动课堂、文献和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具体实施是组织学习小组自选课题,如环境法的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保护税法、环境司法专门化、环境公益诉讼、大气十条、水十条、河长制、垃圾分类、限塑令、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前沿、热点问题。查阅文献、搜集素材、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且鼓励学生针对环境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锻炼学生文献查阅、综述写作、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了解环境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5.3 模拟法庭

设立环境法模拟法庭,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法案件的分析与讨论。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的环境政策和法律资料,并组成法庭工作人员,包括审判长、陪审团和法警等。在课堂上展现激烈的环境法纠纷案的审判现场。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维权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庭审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环境法现状,并提出当前立法的不完善之处和改善的途径。

5.4 环境法讲座

针对教材落后于立法的现象,邀请学生参加线上重要的环境法律法规讲解、前沿讲座和专题论坛,由主讲教师获取最新发布的环境类课程论坛资讯并筛选出适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素材,如:复旦环境前沿讲堂,在QQ群中发布线上会议链接,组织学生观看。至少每月发布一次,使环境法的教学实现真正的与时俱进,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不断补充环境法知识。

6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改革及反思评价

建立学习评价档案,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健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全过程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保证一流课程的质量和延续性。实施多元化、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60%)和过程性评价(40%)。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习题与思考题(10%)、课程作业(10%)、翻转课堂(10%)、环境法模拟法庭(10%)四个部分。翻转课堂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自由选题,题目开放,体现学生的创新思想。学生结合PPT和小视频讲解环境法相关热点时事问题;开设环境法模拟法庭,由学生准备法律资料为相关方进行法律申辩等形式开展。并将其过程评价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期末考试试题中,实施开放性“非标准答案”的课程考试改革,以案例分析、热点时政为导向,提高学生运用环境法知识分析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结束后,通过课程反思评价,完善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反思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期末学生成绩、课堂观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综合分析校内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多源评价结论,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呈现高质量的学业表现。学生通过环境法课程教学任务点和作业等环节对课程内容的预习和复习,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和环境法模拟法庭,对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法律责任部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通过线下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7 结语

环境法涵摄范围广、知识体系庞杂、实践样态丰富。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较为系统地展示课程的核心知识结构,并使讲授的内容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课程选择以讲经典故事、评典型案例、议生活行为的方式切入环境法原理,有趣又有料,力求寓教于乐、学与思相统一。同时,把国际前沿、环境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相辅相成,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思路。

综上所述,环境法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环境法知识分析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环保职业素养,增强升学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环境法法学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法伦理基础的审视与抉择
环境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