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的笔写过叫卖声?

2024-01-03 03:16城南不二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侯宝林风土叫卖声

城南不二

很多文学大师都在文章里描绘过老北京的叫卖吆喝,对旧京货声报以了高度的评价。

清人蔡绳格1906年著成“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的《一岁货声》,是为研究老北京胡同里叫卖吆喝的开山之作。

三十年后,周作人在自己五十岁生日时从学生处借来《一岁货声》闲步庵抄本,曾称赞:“夜读抄《一岁货声》,深深感到北京生活的风趣。”遂亲手誊录,成为该书今日流通版本。

民俗学家齐如山,上世纪30年代成书《故都市乐图考》,内中收录四十种北京街头商贩的叫卖,储存下老北京种种风物市声。

梁实秋说:“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

萧乾说:“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邓云乡说:“昔时在北京住过的人,对于市廛的叫卖声,永远是值得怀念的。”并且在文章中还建议相声大师侯宝林,模拟当年各种市声,灌一套唱片,制一套录音带,藏之博物馆,以垂久远。

老舍的著作当中,无论是拍成电影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还是话剧《茶馆》《龙须沟》,每一部都有吆喝叫卖穿插渗透。

肖复兴也说过,“想想那时候的胡同,无论什么时候,哪怕是数九寒天,哪怕是深更半夜,也是少不了一两声吆喝声的,就像京戏里突然响起的一两声‘冷锣’,即使你住在深宅大院里,也能夠隐隐约约地传到你的耳朵里,轻轻地却也沉沉地一震在你的心里头。”

张恨水更是毫不谦虚地评价,“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时光久矣,诸多可谓洛阳纸贵的文人大家,何以如此不惜笔墨,要和老北京的吆喝声没完没了?想必还是因为那一句句带着北京风土乡音的“广告语”,过于悦耳,并且太能勾起游子的乡愁了吧。

比起张恨水说上面那番话的时候,已经晚了一个世纪。一百年后的今天,由于宣传手段的进步,由于销售环境的改良,由于网络购物的出现,店商和行商都快被淘汰出局的年月,哪里还能听得见吆喝声呢。

至于大师们提到过的“老北京叫卖”,只是小时候从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里听来那么一些片段,一套“香菜、辣青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的香椿啊,蒜儿来好韭菜”的卖菜吆喝声,悠远绵长,抑扬有致,听过了好几十年,一个字都没忘记。也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喜欢。

虽然侯大师《卖布头》《改行》等段子里涉及不少叫卖内容,但同昔日京城的琳琅货声相比,终究还是九牛一毛,让人不免心有遗憾。

但是还好,三四十年前北京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我还是听见过的,确实美妙。虽然不如书中和相声里的叫卖那般富有乐感,那般悠扬和婉转,但也足以让人久记于心不会稍忘。到如今在脑子里最清晰的,还有那么几种,每次想起来,都不免要在嘴里哼哼几句才觉着过瘾。

编辑 张子乐

猜你喜欢
侯宝林风土叫卖声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是什么在发声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风土和历史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孤 独
幽默叫卖声
侯宝林的幽默
Study on Kinetics of Iron Oxide Reduction by Hydro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