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恒的朝圣之路上

2024-01-03 03:16周芳凝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冈仁波齐藏民

周芳凝,独立心理咨询师。  

心灵的旅程有时跟身体不同步,习惯了指使身体在现实的枪林弹雨中所向披靡。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多心灵的居所,燃起温暖的火光,看到美好会在前方出现。

《冈仁波齐》讲述的是一位藏民从自己的村子,以磕长头的形式徒步跋涉2000多里到他们的藏传佛教信仰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特别的是,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都是在他们生活里本色出演的真实人物。没错,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用他的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他们的这段路途的话,那么他们虔诚磕长头的土地和每一次跪拜时仰望的天空也会记录下来他们这令人震撼的朝圣之路。朝拜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心灵上一种深深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强大到他们可以在往神山朝圣的路上感到生命的意义,可以在日复一日通往更圆满的修行中安放自己心灵的归属感。这些心灵的稳定感、意义感、归属感又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哪个心灵不在苦苦追寻的呢?

传承的力量——去冈仁波齐朝圣的缘起是一个叫尼玛扎堆的中年男子,他的父亲走得早,生前没有来得及完成去神山朝圣的愿望,于是他决定带着已经年过花甲的叔叔杨培一起在马年去朝圣本命年也是马年的冈仁波齐山。尼玛扎堆说,自己的妈妈走得早,杨培叔叔一生未婚,照顾养育他们长大。带叔叔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愿望,似乎是这一家三代人的愿望,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还在上小学的小女孩也一起加入了朝圣的队伍。尼玛扎堆一家要去冈仁波齐朝圣的事情在全村传播开来,大家纷纷响应。有怀着即将在马年出生的宝宝的孕妇,有从小手臂残疾的青年人,有家里盖了房子牵扯了人命的家庭。去竭尽全力朝圣的愿望,似乎是一个可以一下子燃起这一群人共鸣的一种可以传承的力量。这种力量背后是一种共同去实践奔赴人生最重要意义的默契。

在新生和逝去中生生不息——在他们朝圣的路上,最触动人心的两件大事应当就是孕妇腹中新生儿的出生,和杨培爷爷在快到冈仁波齐山时的“离开”。新生与死亡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世俗意义上是两个不同情感维度上非常盛大的事情,前者是可以近乎狂欢般的喜悦,后者是深深的哀痛……但在他们的旅途中,这两件人生大事都显得那么平静——孕妇在朝圣路上某天的夜里肚子疼,在就近的医院生下来了男婴,接下来男婴就被放在了拖车上一路带着喂养,产妇也没有经历坐月子的过程就继续和大家一起朝拜;杨培爷爷在前些天可能是感染了些风寒,有些咳嗽,这天半夜他依旧间歇地在咳嗽,直到声音渐渐消失。大家一早起來发现时,在没有震惊和悲伤,甚至在沉默中蕴含了一种对于一个生命到终点的敬重、对其接下来可能开启的生命旅途的期许。在大家平和地对待生命的到来与离开的过程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生生不息有一种把每个生命的个体放在生命的洪流中的壮阔与延续感,让我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有限性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有了更大的涵容,也对于个体生命里的每一次喜怒哀乐有了更深沉细腻的感知。

在停电的幽暗中从容地和信仰在一起——纪录片的开端,是尼玛扎堆家围坐在桌旁开始商量去朝圣的事宜。突然间房间停电了,大家似乎对此一点也不慌张,只是缓缓起身拿蜡烛,然后在黑暗中继续慢慢商量。大家没有非常急于寻找突然断电的原因或者想很快解决它,也没有在黑暗中感到慌张。似乎那个时候大家对于突然停电的从容,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诠释了什么是“随遇而安”。而恰逢在停电的间隙中大家对去朝圣的事情达成了小小的一致的时候,突然来电了。不由得让人感到在那个时候,心灵与现实的柳暗花明达到了共鸣。如果这不是一个纪实的拍摄,不由得会让人觉得这个同频是一个导演富有心思的艺术设计。事实上似乎这种艺术般的心灵与现实间的和谐公平,似乎就是这样自然地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只是有时候没有被我们察觉。

一个小女孩从容地共情与慰藉——朝圣的路上,小女孩对同伴的鼓励与支持的一幕也体现出了一种平和又深刻的共情与支持。队伍里有一个同伴由于身体不适在叩拜中停了下来。从后面走过来的小女孩看到这一幕,没有特别慌张地去一探究竟,她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叩拜,只是在路过同伴的时候给他加油,然后继续叩拜下去。小女孩的行为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稳定的共情。情感联结和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灵得以生存的土壤,而纪录片里小女孩式的共情和支持,就像是这块心灵土壤里的水源和肥料。我们的心灵需要很多来自不同时刻不同人的支持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小女孩让我们看到,那种让人感到温暖可靠的共情和支持,可能是基于两个独立而互相联系的人格的,也并不一定是要轰轰烈烈才更浓烈的,平和中也可以蕴含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情谊。

在中医的话语体系下,有一个种描绘心理问题的标签叫“失心疯”。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诊断描绘,一个人的心灵为什么会走向癫狂,也许正是因为他感受到在失去自己的心灵,而也许只有让自己突破那个“正常”的围栏去寻觅,才有可能找回来迷失的心灵,而突破人们视野下正常的社会行为规范关系状态的围栏,往往就是一种被视为癫狂异常的状态。相较之下,这群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藏民们似乎在某个维度上不那么容易“失心疯”,因为他们心灵中蕴含的信念和任务简单纯粹到几乎是唯一的,他们只好做好不断实践信仰这件事,就是在牢牢地守护自己的心灵,在确认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归属感了。那么我们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欲望迷宫里守护我们的心灵的呢?

相较于那些去冈仁波齐朝圣的藏民,我们的心灵似乎有更多的华服包裹着——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有精密的知识体系,还有着关于名誉、物质、人生发展的需求与规划。这些东西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里似乎如同一种先验的真理般的存在:我们不会轻易怀疑科学的正确性,虽然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知道科学是一种建立在实证主义方法论下的学科,它一定程度上只能是一种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视角,虽然这个视角现在在全世界都比较主流。几乎没人会质疑我们为什么要不断“上进”,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找到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甚至每天打开手机的各种视频,购物app都像是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我们的欲望……这一层层心灵的华服似乎一面可以让我们更风光地呈现与世,一瞬间也可以变成心灵的茧,让人窒息到想挣脱,于是便有了各种“失心疯”的心灵救赎的形式出现了。

无论是像藏民们一样,心怀信仰到冈仁波齐,还是像我们世俗中人一样,在现实的生活目标中,在具体的很多个领域中去实践心中的欲望与意义,我们的生命之旅如同一场大型的朝圣之旅,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那条路,在那条路上一点点“磕长头”前进。无论是哪一种信仰,哪一条道路,愿我们都可以像冈仁波齐里面的十几个藏民的朝圣之路一样,坚定,纯粹,生生不息,无怨无悔。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
冈仁波齐藏民
冈仁波齐
古道散茶香
贺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
冈仁波齐的祈祷
肖波齐教授
马河●绘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