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藏行楷楹联洒银纸本制作工艺研究

2024-01-06 06:49常晓丽龚德才任满宽
中国造纸 2023年11期
关键词:楹联纸张染色

常晓丽 龚德才 杨 眉 任满宽

(1.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3.张掖市民乐县博物馆,甘肃张掖,734000)

楹联俗称对联,是应汉字形体规律和内在节奏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的运用范围也极为广泛[1-3]。其内容丰富广泛,以写景、叙事、咏人、训诫最多,字体涉及甲骨文、小篆、草书、楷书、行书等,载体材质以纸质居多[4-5]。楹联对研究古代书法字体、地域特色、风俗人情、历史演变、社会生产、文化交流与传承均具有重要价值[6-7]。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博物馆馆藏王寿彭行楷书楹联为洒银纸本,质地平整、表面光滑、保存完好,是研究传统加工纸制作工艺重要的实物资料。纸张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材料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成为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我国科技文明发展的见证。王寿彭行楷书楹联不仅对研究清代楹联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加工纸工艺复原研究的实物见证,以及古纸制作工艺演变研究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献记载,在唐代盛行一种名贵的加工纸,集填粉纸与加蜡纸合二为一,为洒金银纸本粉蜡笺,是古代加工纸的典型代表,主要用于昭告、圣旨的书写,明清时期较多地用于宫廷书法的创作[8-13]。传统粉蜡笺纸张集涂布、染色、施蜡、砑光、洒金银于一体,因此,纸张表面平整光滑、受墨及防水性好、强度高[14-15]。此外,染色过程中使用了黄檗、铅丹等,因而纸张防虫防蠡性能好,有着经历百年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是我国古代的高档笺纸之一[14,16]。但其制作过程复杂、用料昂贵,以致清末民初其制作工艺在民间失传,也由此反应出粉蜡笺纸极其珍贵,在民间少有流传[15,17-18],因此,对其制作工艺研究对复原古代加工纸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纸张制作原料与工艺的研究相对成熟,目前而言,以文物实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制作工艺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19-21]。本研究以王寿彭行楷书楹联纸张洒银纸本为研究对象,在遵循文物保护规则的前提下,对该件楷书楹联纸张进行了工艺及原料分析,旨在为传统纸张加工工艺的复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该件文物后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1 实 验

1.1 实验材料

纸张为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博物馆馆藏,王寿彭行书楹联纸质文物样品,文物编号K158(长度127 cm,宽度32 cm),该对联出自清代王寿彭(1874—1929 年)之手。王寿彭为光绪二十九年状元,任湖北提学使兼布政使,代理湖北巡抚[22-24]。文物实物图见图1。

图1 王寿彭行楷书楹联纸质文物实物图Fig.1 Physical drawing of Wang Shoupeng Xingkai Shu Ying Lian paper cultural relics

1.2 实验方法

1.2.1 纤维形态

取少量纸张于1.5 mL离心管中,加蒸馏水浸泡并置于ZHP-100智能恒温振荡培养箱(上海三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中振荡,至纤维分散(振荡频率120 r/min,温度20 ℃)。用镊子夹取分散后的纤维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2滴Herzberg染色剂进行染色,并使纤维在染色剂中均匀分散,盖上盖玻片,置于纤维测量仪(XWY-Ⅵ型,珠海华伦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下观察染色情况及纤维形态,以便判断其造纸原料[25-27]。

1.2.2 纸张形貌

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VHX-2000C,日本基恩士)观察纸张表面情况。

采用肖特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FESEM-EDS,Sirion 200 型,日本电子公司JEOL)观察纸张纤维间填充物的情况,并对纸张表面元素进行定点分析,进而分析纸张制作工艺。

1.2.3 红外光谱

取小块表面平整纸张使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ATR,Nicolet 8700 型,美国热电仪器公司)进行原位分析,根据官能团特征判断纸张表面组成成分。

1.2.4 疏水性

水滴在材料表面的存在形态及稳定存留时间,与材料表面性质密切相关[28-29]。本研究使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定仪(CA100C,上海盈诺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观察相同时间内水滴在纸张表面接触角(气-液界面的切线穿过液体与固-液交界线间的夹角,即θ)的变化情况(测试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为4 µL),进而分析纸张正反面疏水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纤维原料分析

纸张经Herzberg 染色剂染色后,在纤维测量仪下放大至10 倍进行观察,结果如图2 所示。从图2(左图)可见,纤维呈棕色,胞腔明显,宽度在18 µm左右,未见明显杂细胞,外壁挂透明胶衣(如图圈内所示),该特征与相关文献中皮浆的特征完全吻合[30],由此判断该纸张中含有皮浆纤维。此外,如图2(右图)所示,部分纤维细胞腔不明显,纤维宽大,宽度在32 µm左右,纤维表面有纵向条纹,末端有轻微帚化现象,与文献中麻浆的特征完全吻合[30-31]。因此,该纸张原料为皮浆和麻浆。

图2 纸张纤维形态(×10)Fig.2 Fiber morphology of paper(×10)

2.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图3 为纸张正面超景深显微镜图和FESEM 图,图4 为纸张正面元素能谱分析结果。由图3 可知,纸张表面涂布一层深色物质,表面经过染色处理,且纤维被完全覆盖,覆盖层较厚、质地厚重、表面平整、细腻,结合已有文献中关于古代涂布纸张的显微形态研究[31-32],判断该纸张正面经过涂布处理。此外,图3(a)中纸张表面涂层出现了缺失及龟裂现象,涂层下层纤维颜色较浅,可见未经过染色处理。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涂层具体成分,使用FESEM-EDS 对纸张表面的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如图4所示纸张正面涂层所含元素主要为Pb、Ag、S、Cl。

图3 纸张正面显微图和FESEM图Fig.3 Microscopic diagram and FESEM image of the front surface of paper

图4 纸张正面能谱图Fig.4 Energy spectroscopy of the front surface of paper

结合已有研究及传统手工纸制作与加工工艺[30],判断该纸张正面所含元素Pb 为铅粉(PbCO3),元素Ag 为银箔,S、Cl 可能为样品污染所致。铅粉(Pb-CO3)的主要作用为增加纸张白度、降低透光度、填充纤维孔隙及防水防潮[9]。

图5为纸张反面超景深显微镜图和FESEM图,图6 为纸张反面元素能谱分析结果。由图5 可知,纸张反面纤维未见被覆盖的现象,纤维形态清晰可见,判断反面未经过表面涂布处理。图5(b)显示,纤维之间交织不紧、层次不齐、组织疏松,判断该纸张未经过砑石砑光处理。此外,纤维之间有少量物质填充、单根纤维表面有颗粒物附着,判断纸张在制备过程中可能经过加填处理[32]。为进一步明确填料的具体成分,对其进行了FESEM-EDS 元素组成分析(见图6),如图6所示纸张反面主要元素为K、Ca、Al。

图5 纸张反面显微图和FESEM图Fig.5 Microscopic diagram and of FESEM image of the reverse side surface of paper

图6 纸张反面能谱图Fig.6 Energy spectroscopy of the reverse side surface of paper

根据相关文献及传统工艺的调研可知[30,32-33],在造纸工艺中,为改变纸张白度、平滑度、不透明度及降低造纸成本,可能加入高岭土(Al2O3·2SiO2·2H2O)等作为填料。结合以上文献判断,该纸张原料沤煮时可能加入了草木灰澄清液以及石灰,其中含有碳酸钾(K2CO3)、碳酸钙(CaCO3),抄纸过程中可能加填了高岭土(Al2O3·2SiO2·2H2O)作为填料,元素H 在能谱图中不显示,C、O 为纤维素所含元素,元素Pt 为喷铂所致。此外,纸张正面涂层出现缺失及龟裂现象,导致纤维束暴露在外,与表面涂层颜色相比,里面的纤维束颜色较浅且未见晕染现象。对比纸张正面(图3(a))与反面(图4(a))超景深视频显微镜照片可知,其纤维颜色相近,结合涂层颜色,判断该纸张先经过涂布处理后进行了染色。

2.3 红外光谱分析

图7 为纸张正面红外光谱图。由图7 可知,位于3212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NH 伸缩振动,2917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H3伸缩振动,2849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H 伸缩振动,1637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 = O 的伸缩振动,1073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C—O 骨架伸缩振动上的氢键效应,875 cm-1处附近吸收峰归属于葡萄糖苷键的特征峰,679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NH面外弯曲振动。

图7 纸张正面红外光谱图Fig.7 Infrared spectrogram of the front surface of paper

此外,纸张在1545 及1393 cm-1处附近出现了吸收峰,其中1393 cm-1处附近的吸收峰归属于为—CN的伸缩振动。结合古代纸张制作过程中的施胶工艺,以及文献[34-35]在彩绘类文物常用胶料的研究中,关于酰胺基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大量存在,直接导致了动物类胶料红外光谱中1545及1653 cm-12处吸收峰的出现。由此判断1545 cm-1处为酰胺基(—CONH2)的特征吸收峰,以及本研究中1637 cm-1处出现的吸收峰为动物胶所致。

2.4 疏水性分析

图8 为纸张正反面在0.4 s 时的表面接触角测试结果。从图8 可知,纸张正面平均接触角为86.62°,反面平均接触角为66.15°。由此可知,在0.4 s 时水滴与纸张正面接触角大于其反面接触角。虽然材料对水的浸润情况及疏水性能受其表面粗糙程度等影响会发生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接触角越大,表明材料越疏水[29,36]。由此判断,相同时间内该纸张正反面对水的浸润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纸张正面较反面更疏水。

图8 纸张正反面表面接触角Fig.8 Contact angle of the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of the paper

3 结 论

本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对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博物馆藏王寿彭行楷书楹联纸张进行了检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

3.1 该件行楷书楹联纸张原料为皮浆和麻浆。载体材料为洒银纸本的加工纸,纸张原料沤煮时使用了碳酸钾(K2CO3)、碳酸钙(CaCO3),抄纸过程中加填了高岭土(Al2O3·2SiO2·2H2O)。纸张表面含有动物胶成分,加工过程中经过单面涂布、染色、洒银处理。

3.2 该件楹联历百年留传至今,表面依旧致密、光滑、平整、保存完好,且有较好的防水性,主要原因与其加工工艺有关。

该研究结果为洒银纸本纸张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填补了以文物实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纸张制作工艺研究的空白,同时为该件文物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数据。

猜你喜欢
楹联纸张染色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孔府的年节楹联
撕纸张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两类幂图的强边染色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