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4-03-01 06:34张允鹏杨见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德育

张允鹏 杨见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依托我国传统节日,扎实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厚植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通过整合文化特色、加强学科渗透、创新活动等,做到全方位、多维度、精细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   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传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具有丰厚的价值内涵与生命导向。对此,教师应从我国传统节日这一重要载体入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情感体验课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营造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既是民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精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节日融入学校德育课程。

(一)创设校园环境,“丰盈”学生的生命

校园环境是展现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环境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发挥环境的浸润熏陶作用,比如,可以精心编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德育内容,将其张贴在学校教学楼墙体上,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道德主题,以此“丰盈”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聆听传统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有相对应的节日。比如,为了有效开发节日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开展“聆听经典音乐”活动,在学生每天午休时间播放《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二十四节气歌》《喜洋洋》等经典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文化的美好。在校本课程中开展聆听传统音乐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整合文化特色,构建课程体系

要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广泛应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节日研究”为主题,探索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让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开发本土资源

传统节日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元宵”“植树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主线,开展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开展一年的节气课程;可以以四季活动为主线,开展“春季制鸢放鸢”“夏季制作香囊”“秋季园地收获”“冬季编绳祈福”等活动;可以利用本土资源,通过对“节日活动实践”和“节日文化价值”的探讨,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市民组织的“龙舟赛”,为队员们加油呐喊;在学生十周岁仪式上,可以组织学生迈入“成长之门”,开展“朱砂启智”“击鼓明志”“感恩心语”等活动,积极寻求不同节日、不同庆典所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

(二)形成主题内容

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构建活动内容,对传统节日的内容、价值内涵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形成活动主题内容。比如,在春节前夕,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的班会、春联配对、填字游戏、春节诗词大会等活动;在元宵节前夕,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元宵节绘本共读、做汤圆、巧手做花灯、猜灯谜、元宵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在清明节前夕,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云祭奠”、清明书画创作、清明祭扫等活动;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秋赏月、月饼制作、中秋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加强学科渗透,深化文化内涵

为了让我国传统节日更深融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师要坚持“课程引领、体验为主、感受文化”的建设方向,坚持走“体味文化、知行合一、深化品格”的校本课程道路,加强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要立足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选择与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中,促使文化落地生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国学内容和传统节日的经典诗词,如《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在音乐课上,可以引领学生聆听国学经典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向学生科普傳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向学生讲述十二生肖的有趣故事;在美术课上,可以向学生普及一些有趣的我国传统节日民俗,如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七夕节吃巧果、腊八节喝腊八粥,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四、创新活动方式,提升德育品质

(一)开展主题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同一个节日主题,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有效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在清明节前夕,可以开展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活动,三、四年级学生开展清明“诗配画”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对同一个主题、不同年级的不同活动建构,能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家校联动

开展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时,教师应鼓励家长定期走进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引导学生与家长感受节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浸润学生的心灵。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邀请从事科学研究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月亮的精彩故事;在月饼制作活动中,可以邀请从事烹饪工作的家长走进课堂,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月饼。

(三)结合社区活动

相比学校,社区的节日资源更丰富,能有效打破学校的活动壁垒。比如,在重阳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进行文艺汇演,为长辈送去节日的祝福。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习俗的认知。

针对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效促进德育与生活的融合。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家庭、社区多元联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线教平.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应多样化[J].辽宁教育,2014,(16):29-30.

[2]陈佳玟,刘桂娟,孙雯晶.论中国传统节日宣传问题及策略[J].山西青年,2021,(2):126-127.◆(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英华路实验学校   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第十三期课题“中华传统节日育人功能校本化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3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