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中的运用举隅

2024-03-11 13:20甄育玲 高珊 林佳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初中

甄育玲 高珊 林佳璇

摘要:教育戏剧作为初中心理课堂的一种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心理课的教学手段。又因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体验性及安全的表达空间,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戏剧本身的留白,促使学生在多元的思辨中逐渐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深的理解。结合几个具体的课例片段详述了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操作,最后针对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挑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戏剧;习式;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5-0023-04

教育戏剧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欧美,教育戏剧不以戏剧表演为目的,而是以戏剧为媒介,借助各种习式让学生对主题内容和意义有更多感性的体验,有更多知性的理解,从而对自我和社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教育戏剧因其创造性、互动性、体验性强,逐渐被用于学科教学,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逐渐兴起了一番热潮。笔者自2013年开始接触教育戏剧,并逐渐尝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本文将详细阐述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

一、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当把教育戏剧运用于心理课堂时,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情境中,学生借助教育戏剧的习式代入角色,探索人物在情境中的抉择,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戏剧,学生有机会看到为什么他人会有这样的行为,进而反思自身的行为,逐渐理解自己和生活的世界。在这个师生共同构建出来的生活实验室里,学生通过角色预演,在安全的环境下一起讨论、练习新习得的行为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育戏剧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学校,中小学心理课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主阵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及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教育戏剧利用戏剧的元素展开活动,正好契合初中生爱活动的心理,学生参与度高。教育戏剧本身是留白的,学生在这个师生构建的境遇中需要自己去感受人物角色内心的冲突,面对抉择时探索可以有哪些选择,这些都需要学生以开放式思维,思辨、批判性地去思考,从中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也更为深刻。

教育戏剧也可以极大地丰富心理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当教师面对一个主题一筹莫展时,教育戏剧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将基础的习式予以不同的变化,可以服务不同的主题。

二、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中的具体应用举隅

(一)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开始阶段的具体运用及相应习式

1.软件风云:破解网络成瘾之谜——建构空间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APP设计所利用的大脑和心理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应对网络沉迷的自发意识,并激发学生应对网络沉迷的勇气和信心。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带领学生一起构建一个“企鹅公司招聘会”的情境空间:“企鹅公司是一个大型的互联网设计公司,最近它召开了一个软件设计师招聘会。软件从开发到维护可能有哪些岗位,你想应聘哪个职位?你有什么应聘优势?”通过这一习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网络游戏相关的主题情境中,在想象的空间里实时参与,体验性更强。

2.提高心理弹性,应对学业落差——墙上角色

本课是期中考后的一节心理调适课,旨在引导学生面对考试不理想的状态时看到落差,保持心理弹性,及时调整心态,继续努力。

在本课的开始阶段,构建了一个新进初一,期中考没考好的主人公小利。借助墻上角色这一习式,邀请学生猜一猜,面对不理想的第一次期中考,小利可能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和想法。同时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依次写在墙上角色(小利的人形轮廓图)的“心脏处和大脑处”。通过墙上角色的习式,学生更易进入角色的内心,也可以借助角色反观自己面临同样情境时的心理。当自己考试不理想带来的失落被看见时,情绪就有了疏解的出口。

(二)教育戏剧在心理课转换阶段的具体运用及相应习式

1.对话名字——生活圈子

在传统的课堂上,人物信息一般是由教师设定好,课上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再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这个人物可能会有距离感,在讨论时缺乏情感的参与,自然也不会太投入。如果这个环节采用教育戏剧的生活圈子习式,传统课堂中由教师预设的人物信息一部分由学生课堂生成,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会更高,对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刻,也可为后面问题解决办法的提出做铺垫。

在“对话名字”这一课的转换阶段运用了生活圈子这一习式。具体操作如下,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张大纸,分为五个部分:中间的部分是圆圈,里面写下人物的名字,如,沈清华,性别:女;圈外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写下她可能的家庭成员、她的名字可能的来历、她的性格、她对这个名字的感受。

有了这些信息做铺垫,结合父母的成长背景及生活环境,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如文化脉络对人的影响中看到父母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原因,由此对自己的名字有更多理解和接纳。

2.勇敢说不——定格+思路追踪

本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看到怕说“不”的内在心理冲突,对自己为什么说不了“不”有更多理解,然后练习如何勇敢、巧妙地说“不”。

课堂的转换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看到,面对一些为难情境时,自己难以说“不”背后让人纠结的心理原因。当冲突的心理被看见时,冲突带来的心理耗能也会随之降低。

在以往的课堂上,笔者通常会以一个问题展开:“小A为什么不敢说‘不’呢?”这样的问题更多停留在理性层面的探讨。对于初中的学生,如果先有充分的感性体验,后面提炼的理性认识才更有可能打动他们。

在这一环节,借用教育戏剧的“定格和思路追踪”习式,可以非常直观且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地向学生展现人物面对这种为难情境时不同的内心冲突,从而领悟到“不是我不想、不敢,这个不想不敢背后有我同样很看重的东西”。由此学生对自己的不敢说“不”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接纳。这些领悟也为后面如何巧妙说“不”的环节提供了讨论的框架。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心冲突的点来探讨解决的办法,比没有这部分呈现情况下空泛地谈解决办法效果要好,也更接地气。

具体操作:邀请5位学生,分别用一个肢体静止的姿势(即定格)和一句台词,来展现人物在面对这种让人为难的情境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例如面对好朋友提出借作业给他抄的情境。

3.我是“社恐”怎么办——教师入戏+坐针毡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知晓,进入初中新的环境,有一些交友方面的担忧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从而降低对新环境的焦虑感。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讨论、示范,学习如何在新环境中与人交往。

在课堂的转换阶段,为了保护学生,特别构建了一个跟他们情况相似但又有距离的人物形象。教师戴上一顶帽子,入戏为一名刚刚进入初一半个月的学生小利,说:“进初中一个月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透明人,一个朋友都没有,看着班上的同学三五成群的,我内心真的很羡慕。”随后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坐在凳子上(坐针毡),接受全班学生的询问,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引导性地回应。有的学生问:“你为什么不主动去跟别人打招呼呢?”教师以角色回应:“如果我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不理我,我岂不是太没面子了。”

通过这种互动,让“社恐”学生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得以被看见,在理解人物的同时也理解了有类似挑战的自己,也为后面讨论解决的办法提供了脚手架。

(三)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工作阶段的具体运用及相应习式

1.我的美丽,由我定义——教师入戏+拳击场

本课试图引导学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媒体等宣传的单一美的标准,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定义自己的美,降低容貌焦虑。

在本课的工作阶段,按照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笔者通常会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A应该怎样降低她的容貌焦虑呢?”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知识背出来,应付一番,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所提的方法也是泛泛而谈。

此处采用教师入戏的方式,则可以迅速将学生代入相应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跟教师扮演的角色进行对话。这一方式也可以快速地推进剧情的发展,互动的过程更为直观、生动。

可以以拳击场的习式引发学生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在碰撞中慢慢松动固有的观点。具体操作:问学生,“小A现在有一瓶可变美丽的魔法药水,小A要吃吗?你是支持小A吃还是不支持她吃?”然后站在自己的立场说服小A接受自己的观点。

教师系上一条围巾,表示进入有容貌焦虑的小A角色,向在场的朋友(在场的学生扮演)诉说:“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自己的容貌很不满意,很自卑,我不喜欢我的单眼睛、塌鼻子、黑色皮肤。今天我终于得到了一瓶可以让我变美丽的魔法药水,太高兴了,恨不得马上就吃下去。不过我又有点担心。”教师扮演的小A依次走到学生的身边。

教师入戏:“朋友,你觉得我要不要喝呢?”

学生:“不要喝。万一这药副作用大呢?再说,美丽也不完全看外表。”

教师入戏:“那你身边有没有外表不符合前面媒体说的美的标准,但你觉得很好看的人?”

学生:“有啊!我朋友虽然有点胖,但她真的很可爱,性格很好,跟她在一起就觉得开心。”

教师入戏:“也就是说,比起外表,你更看重朋友的性格以及与她在一起的感觉。”

以教师入戏和拳击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批判性地剖析问题,在一来一去的辨析中,学生对美的多元性逐漸有了更深的理解。

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论坛剧场

本课为亲子沟通的课例,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父母唠叨背后的心理后,如何就父母的唠叨做出建设性的回应和沟通。

在本课的工作阶段选用了教育戏剧的“论坛剧场”习式,一位学生扮演家长,另一位学生扮演孩子,表演家长唠叨孩子的情景,孩子进行回应。然后,教师访问家长和孩子各自的感受。如果台下其他学生觉得孩子还可以有更合适的回应方式,可以上台扮演孩子,进行回应、沟通。如此进行几轮,再请全部学生一起谈论呈现的这些沟通方式哪些更有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面对父母唠叨时,回应方式要把握的要点,如既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兼顾对方的感受等。

因此,“论坛剧场”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跟自己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一轮轮的对话和反馈中探索、生成有效的应对办法。

3.找回自我力量,重获掌控感——小组演绎

本课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呈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发挥自我的力量,重新获取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在本课的工作阶段,邀请学生三人一组,选择一个让人很纠结或事后自责愧疚的情境进行创作剧本,例如:纠结上课要不要举手发言。人物为小本(本我)、小自(自我)、小超(超我),设计他们之间的台词。剧本要体现小本、小超的争吵,同时也要展现小自如何同时兼顾小本、小超的感受、需求及现实要求。剧本创作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演绎出来。

(四)教育戏剧在心理课结束阶段的具体运用及相应习式

1.从心懂您——肺腑之言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去了解父母的成长背景,认识作为父母的局限性及其成因;看到父母已经做得好的部分,感受父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不易;试着整合、体验父母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做得好与不好的部分,理解、接纳父母的不足。

在本课的结束阶段是“肺腑之言”的具体运用:学生在了解了主角妈妈的成长背景后,分小组探讨妈妈强势和重男轻女可能的原因。有了这部分的看见和了解后,邀请5位学生化身为主角,向前站成一排,依次轮流拿起象征妈妈的康乃馨,说一句了解妈妈的成长经历后想跟妈妈说的话。

此處的“肺腑之言”可以非常具象地呈现出主角对妈妈有了更多了解后内心可能出现的变化,这也为后面了解自己父母的成长背景后,学生对父母看法的松动做了铺垫。

2.我的美丽,由我定义——诗歌创作与朗诵

在听取了不同的人对美的看法后,在本课的结束阶段,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对美进行重新定义,创作属于自己美的小诗。

美,可以是

美,可以是

美,可以是

创作完成后,邀请学生依次朗读自己的小诗,以这一形式促进学生对美的多元定义的重新思考。

3.对话名字——书信

在课程的结束阶段,通过书信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自我来沉淀本堂课的所思所感。对于喜欢自己名字、可以对自己名字积极赋义者,写份感谢的信给自己的名字。对于不喜欢自己名字的,谢谢它陪伴自己这么多年,写出自己今后打算跟它相处的方式。

4.提升心理弹性,应对学业落差——时光机

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面临进入初中后的学业落差时,如何能够保持心理弹性,及时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从落差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本课的结束阶段采用了教育戏剧的时光机习式:“后来经过调整,初三毕业时的你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回首关键的初一下学期,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希望感,也让学生有机会深思自己未来想要实现的目标。

三、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挑战

总之,教育戏剧运用于初中心理课堂有很多优势,互动、体验性强,在多元的视角碰撞中引导学生生成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但是在过程中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戏剧以戏剧为媒介,需要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身体,投入到戏剧活动中。对于很关注同龄人评价的初中学生来说,做到这点不是容易的。建议可根据班级的情况,从一些对身体打开要求较低的习式入手,如“墙上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先彼此间预演,或自己先把台词写出来,这样上台展示时会更放得开。教师在评价时也可侧重评价学生上台的勇气及内容。

其次,当教育戏剧应用于初中心理课堂时,课堂的秩序、纪律会面临很大挑战,如当教师进入“教师入戏”环节,化身为角色人物,跟学生进行角色对话时。在不能跳出角色的情况下,如何管理此时的纪律是一大挑战。建议教师在进入角色前跟学生有个约定,或请班长在此时行使管理权。

最后,教育戏剧的很多内容都是课堂生成的,这对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教育戏剧的常用习式就那么多,这要求老师要经常对同一习式“新瓶装旧酒”,不断对同一习式进行创编,以服务课堂。

参考文献

[1]卡梅尔·奥沙利文. 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张晓华. 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3]杨阳. 以戏剧促进心灵成长——应用戏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实践手册[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

[4]明日艺术教育,骑士教育. 戏剧教学法:小学教案与实务[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初中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