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4-03-11 13:20钟晶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家校合作

钟晶晶

摘要:“双减”时代的班主任不仅要胜任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更要具备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教育需求。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加强家校合作,建立班级爱心管理机制,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厚植生命特色班级文化这四个方面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5-0072-04

2021年7月教育部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心,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就是班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现路径,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怎么有效地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值得班主任深思的问题。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高中阶段,青春期心理特征、原生家庭、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联合国世卫组织曾明确指出,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首先,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步。虽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心理成熟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是远远落后。在离开父母融入社会时总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青少年往往不会自我调整情绪、排解情绪。其次,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与情绪发展不协调。在学习与目标、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性成熟等方面,高中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陷入抑郁情绪等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发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总是不知道如何与同班同学相处。

(二)家庭教育问题

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特别是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在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时,家长通常有以下两种反应:一是逃避现状,不愿面对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样容易导致“讳疾忌医”、随便看看就算了的敷衍情况出现。二是家长在开始时能以积极态度陪伴孩子治疗,过程中又因工作原因、家庭原因、治疗效果不明显等情况感到失望,进而放弃治疗。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個艰难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给予精神和时间上的陪伴。

(三)对教师技能的多样化要求

传统教师培养的重心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除了具备教师基本技能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具备育人技巧、情绪感知、情感抚慰、沟通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特别是面对受不良情绪困扰的学生,班主任要学会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了解学生。班主任要学会做有效的倾听者、偏差行为的引导者,要学会做学生情绪的抚慰者、人格的促进者。教师要掌握培养积极情绪、调试消极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节奏,能够以理智、平静、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积极心理学马丁·塞里格曼的幸福心理学指出,幸福由五个因素组成,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的心理现象,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对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我在班级管理中做了尝试,初步总结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策略: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加强家校合作是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建立班级爱心干预机制是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班会是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厚植生命特色班级文化是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

(一)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守护孩子

开展家校合作,需要构建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携手是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班主任可利用学生群、家长群等在线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明白“心理健康很重要,家长孩子都需要”。班主任协助家长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处理好亲子矛盾,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

其次,巧开家长会。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开好每学年线下的大型家长,同时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多开线下的小型家长会。班主任可针对相同困惑的家长召开小型腾讯会议,家长们互相分析问题,交流经验,班主任提供建议,最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最后,善用外界的力量。班主任可以借助心理教师的力量,对家长展开心理辅导和干预,缓解其焦虑情绪。班主任还可以向家长公开学校心理教师的电话和全国各省市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家长排忧解惑。同时向家长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公众号,如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公众号。家校共同合作,解决心理难题,守护孩子成长。

“五一”假期过后,班级出现了“假期综合征”。比如有五位学生在周日早上以感冒为由请假,延迟回校。在向家长和其他同学了解情况之后发现,原来星期六晚上这几个学生在家里组队玩游戏,玩得太晚,导致第二天起不了床,便想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请假。于是我联系这五位学生的家长,利用腾讯会议开线上家长会,向家长解释相关情况。家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出谋划策,商议怎么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决定和孩子签订君子协议。在家长会后,我对家长的做法持续跟进,关注君子协议的后续落实。同时我对学生的行为跟进,借此教育契机召开了“如何与手机和谐共处”的心理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对手机的控制能力。

(二)建立班级爱心互助机制

“关系即教育”,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老师与家长关系、学生与家长关系,其中以师生关系为主导,以生生关系最为重要。根据这一原则,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时,第一步就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班级。教师应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和信任。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会对学生产生“教育恐惧”,更不会将自己的恐惧归因于学生,迁怒于学生;学生对待教师也不会时刻等待训斥,对学习或者教师产生恐惧。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建立班级爱心互助机制打下基础。

第二步是建立班级爱心互助机制。建立班级爱心互助机制是为了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宿舍自我管理小组、班级自我管理小组、教师爱心管理小组三方面进行构建。 我所在城市的高中生多为住宿生,宿舍是最容易出现学生矛盾的地方,作息规律、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人际关系等问题都是矛盾出现的导火索。为了做好宿舍自我管理小组,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习惯等差异组成不同小组,每个人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管理者,有义务去营造和谐、团结的宿舍氛围。班级管理小组是在宿舍管理小组基础上的优化,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情况进行观察,觉察到组员的不良情绪后,积极主动帮助组员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合理宣泄。

教师爱心管理小组是指各科任教师为了管理各组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信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目标学生,定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取得平衡,既不会在集体中迷失自我,也不会在集体中孤立自我。这样才能促成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全员合作,更好地帮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

有一次,宿舍小组长偷偷向我反映,性格有点内向的小黄同学最近行为有些反常。过去周末休息时间她都是第一时间冲回家,最近几个礼拜她一反常态,不回家,躲在宿舍刷手机;有时候能听到她躲在厕所里偷偷地哭;上课状态也不好,经常走神。我从宿舍和班级管理小组了解情况,但是收获不大,初步知道和其父母有关。接着我联合小黄最喜欢的历史老师一起进行“攻坚战”。循循善诱之下,小黄终于透露最近她父母在吵离婚,为此她心情极度低落。了解原因后,历史老师负责稳定情绪,开解小黄;我立即与小黄的父母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寻找解决方法。原来小黄的父母因一些小事吵架,妈妈一时赌气说要离婚,没想到小黄听到了,还默默藏在了心里。通过视频会议亲子双方解释清楚事情,消除误会之后,小黄的心情也变好了。班级里的一次情绪危机就这样消除了。

(三)开展系列主题心理班会

我们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班级突发事件两方面确定心理班会的主题。研究高中生三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往年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发现学生在高中三年的主要心理问题的诱因各有不同,因此心理班会主题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见表1)

高一的学生面临着两次适应,第一学期是初升高,学生面临新的环境和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二学期是选科之后重新分班,学生又要再一次面临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这个阶段的心理班会主题主要侧重引导学生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快速融入班级生活和相关学科学习方法的介绍。高二的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宿舍和班级人际关系处理,或者突发的谈恋爱及同学交往的边界感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的心理班会主题主要侧重同学之间的沟通技巧,学会自我控制手机和摆脱“手机瘾”,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男女生正确交往等内容,以此来纠正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进入高三,学生大多有学习倦怠心理,或因压力过大出现失眠、焦虑等情况。所以这个阶段的心理班会主题主要侧重树立目标引领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应对考试压力等内容,帮助学生踏实备考,从容迎接高考。

开学初,班里两名男女同学关系密切,处于暧昧阶段,有时会在教室做一些亲密行为。我分别和这两位主角单独交流,了解后发现,其实两人就是“过家家式早恋”,彼此有点好感,在其他人的起哄下就试着谈恋爱。班级管理小组的组长们专门阅读王晓春老师的《早恋:怎么看?怎么办?》,并根据书本的内容开展了一系列以男女生关系为主题的班会——“早恋这件小事,你怎么看”“是什么让我爱上他(她)”“男女生正确交往”。这一系列的心理班会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常见的早恋行为、复杂的早恋成因、男女生正确交往的原则等。开完班会课之后,班里那对“过家家情侣”的亲密行为举止就收敛了,双方学习的热情也提升了不少。

(四)厚植生命特色班级文化

对于教室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可以从种植花草树木、悬挂图片标语等方面深入规划,以便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所以打造生命特色班级文化既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充满安全感的教室氛围,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力量和自尊感。而营造生命特色班级文化是以班级生命文化的凝练为核心,以班级文化环境的营造为辅助。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一个有教育理念和生命意识的智慧型班主任可以有效地引导全体学生制定班规、班训、班级格言等内容,营造独具特色的生命班级文化。通过生命班级文化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思想,达成让学生珍视生命、重视心理健康的目的。

教室作为学生活动的育人场所,应充满生命力和学习氛围。班级课开展绿植种植大比拼,组织学生种植向日葵、太阳花之类的植物,派专人进行记录和管理,最后评选种植高手。这样既可以装饰教室环境,也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压力得到合理宣泄。同时设置班级“成长记录墙”和“夸夸墙”,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成长记录墙主要记录学生考试的进步情况、获奖情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内容,通过它来记录学生们成长的足迹,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理解和尊重。“夸夸墙”记录每個人的助人时刻,方式可多样,包括老师表扬学生、学生互相表扬、学生表扬老师。开始时班主任要做好引导和示范,夸夸认真做每日一练的学生,夸夸感冒了还坚持跑操的学生,夸夸将黑板檫得干干净净的学生……以此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学生也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增强自信,积极面对生活。并且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班级事务,让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生命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是长期而艰难的育人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配合,以班级爱心干预机制为保障,以心理班会为核心,以生命特色班级文化作为补充。这些策略已初见成效,但探索从未停步。

参考文献

[1]崔海燕. 焦点解决模式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104-106.

[2]叶继生. 生命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0(42):93-94.

[3]张曼婷. 专业引领开展有温度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J]. 基础教育论坛,2021(14):78-79.

[4]季红兵,于凤.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 江苏教育,2016(64):42-43.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家校合作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的创新应用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