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教育十大关键词

2024-03-15 08:45
记者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成果奖教育部育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在复苏中迎接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持续深化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的认识,跑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加速度”。

本文选出以下10个教育关键词,共同复盘2023年的教育热点。

1关键词一:教育家精神

指明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树立教师成长发展标杆。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作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提升育人本领、积累育人智慧是必修课。征途漫漫、使命艰巨,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对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弘扬教育家精神,是驱动广大教师实现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的必要之举。

2关键词: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画。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不是某个要素或某个环节的变革,而是育人方式的系统变革、内生变革和持续变革。

3关键词三:科学教育加法

提升科学教育质量,丰富科技创新人才储备。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前瞻性。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要从娃娃抓起。

4关键词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提供育人经验教学启发,突破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2014年、2018年分别开展了两届评奖活动,在基础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依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2022年度的评选为第三届。2022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中国教育学会继续承担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经过长达半年多的积极筹备,于2023年3月底顺利完成了评审任务,2023年7月,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评审和公示,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570项。

相比2014年和2018年,社会各界对评奖的关注度更高、参与面更广,评奖的影响力更大。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和社会各界都更加关注并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推荐和申报,更为细致周密地筹备前期相关工作,参评成果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升。

5关键词五:ChatGPT

迎接技术性革新,思考教育之本质。

2023年以来,ChatGPT成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可以根据议题完成包括回答问题、撰写论文、创作诗歌在内的多种工作。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教育界将面对何种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引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

ChatGPT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但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给抄袭、作弊提供便利。2023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公布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首份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种种举措表明,我国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上持续发力。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认为,对于教育数字化的推动,应采取渐进且可持续的方式。数字化并非促进教育变革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变革的全部内容。应用智能技术并非总是推动教育进步。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在运行中及时听取备方意见,不断调整、修正甚至重构推进方案。相信经过针对性调整后,学生使用ChatGPT写作业和论文等问题会很陕得到解决。

6关键词六:均衡、扩优与高质量发展

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23年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6月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國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8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有关情况。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的发展成就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田祖荫指出这两个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

7关键词七:教师减负

为教师减负,让教师真正回归教育本真、回归教育本职、回归教育教学主责主业。

教师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供了高位遵循。

2020年,教育部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委托课题组开展蹲点调研、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出意见,要求整改,督促落实,层层推进。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减负事项梳理形成任务台账。

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以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多地还出台了教师减负清单等措施。

2023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各地要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切实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为教师减负。希望2024年,为教师减负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8关键词八: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2023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主持召开地方教育局长座谈会和中小学书记、校长座谈会。会议强调: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健康。

学校兴于文明,隐患险于未明。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安全问题燃点低,社会关注度高,也警醒着学校管理者需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校园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9关键词九: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民族复兴先锋力量。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合作。教师和家长是离学生最近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深耕学校教育圈,还要赋能家庭教育圈、拓展社会教育圈,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从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变为众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综合教育体系。

10关键词+: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离质量育人。

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实“双减工作”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校本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所特有的教育资源,反映学校校园文化,满足学校学生发展需要,坚持“面向本校,来自本地,服务本校”,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课程的时代性。

摘自微信公众号“校长派”

猜你喜欢
成果奖教育部育人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荣获3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吉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介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我校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