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建筑之道
——探寻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之旅

2024-03-16 09:12许世文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1期
关键词:杭州建筑设计建筑

许世文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建筑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正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住建厅科技委建筑设计专委会主任,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委会主任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各大城市处于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但由于缺乏对城市本质的正确认识,“城市病”接踵而至,出现城市过度开发、过度设计,城市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面对新时代城市的转型发展,设计师如何应对?基于此,《城市建筑空间》杂志采访了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建筑师许世文,他提出适建筑思想理念,即建设项目应适度开发、适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

适度设计

UAS:中国建筑业在高速发展与大规模建造的40年中,展现出强大的建造技术水平。您深耕建筑创作多年,能谈谈自身体会吗?

许世文:我国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病”,如城市发展规模盲目求大;建设项目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新奇建筑;某些建筑背离城市整体风貌,无法协调城市总体形象;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使历史文化风貌遭到破坏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建设者主观片面的价值观,使城市过度开发、过度设计,造成城市资源过度浪费。建设项目应秉持适度开发、适度设计的原则,在满足环境适应性、经济和技术适宜性、功能和使用舒适性、建筑地域性等基础上追求创新。

适建筑观

UAS:基于您提出的适度设计理念,如何理解建筑设计中的“适”?

许世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整体思维要求局部服从整体、个体服从系统。建筑设计 中“适”建筑观正是受此思想的启发,主张建筑作为个体首先应与周边环境、地域文化和谐共生,但并非单纯强调融合、和谐、共生,而是强调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根据对“适”理念实现程度的不同,“适”建筑可分为两个阶段或层次,分别为“适建筑”和“适+建筑”。

“适建筑”阶段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在适应外部环境、功能需求基础上适度传承地域文化,运用适宜技术和材料,合情合理、适度创新是“适建筑”阶段的基本要求。“适+建筑”是在合情合理、适度创新基础上,根据具体项目类型与需求进一步突破,创作出既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又能体现一定的意境和神韵,还能彰显独特个性的建筑佳作,合情合理+表意传神+彰显个性是“适+建筑”的基本特征。

适建筑

UAS:您能否结合项目实践,谈谈适建筑观的具体应用?

许世文:适建筑观强调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来自外部环境和内生需求。建筑师需成为环境的解读者,通过对城市、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分析,将相关元素融入建筑创作,使建筑成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机体。

安吉两山讲习所

安吉两山讲习所方案设计从自然环境出发,将建筑与环境巧妙融合。从以往案例来看,党校类建筑基本形成约定俗成的范式,即以中轴对称的总图布置、竖向划分的立面及大屋顶设计构成庄重形象。本项目为山地地形,坡度较平缓,南低北高,东低西高,河塘、溪涧、山林呈现出丰富的场地特质。

项目方案设计结合“两山理论”背景和山地环境特征,形成与传统党校不同的总体布局。设计以适应外部环境为核心,依山就势、让渡空间、开放共享、形式庄重、绿色生态。以最小程度干预自然环境,通过建筑架空将底层空间还给自然,并结合原有山地高差,将场地处理为不同标高的台地,减小对场地的改造。通过架空、退台等手法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用作景观绿化或公共休闲。在建筑群空间组织上并未一味遵循对称原则,而是随山就势,打造灵活多样的园林院落。整体而言,安吉两山讲习所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对适建筑观的应用和创新(见图1)。

1 安吉两山讲习所

杭州运河大剧院

杭州运河大剧院的方案创作注重将大剧院与公园有机融合,使建筑成为公园的一部分。设计引导步行流线,通过连接周边公共活动节点,既方便城市居民与游客在城市中移动,又促进了城市社区互动。设计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引入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激发场所活力,使大剧院成为多功能文化场所,为社区居民和城市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剧场建筑具有严苛的功能空间要求,其高大体量一般会与周边环境相悖,故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呈现与环境协调的自由形态,将高耸的舞台空间与观众厅、内场、排演厅等功能空间集中布置于建筑中央,以保证空间高度;建筑门厅、中庭、餐饮区、接待区等较为灵活的功能空间沿外围草坡下方设置,以获得更开阔的景观视野;利用连续的层高变化创造丰富流动的空间效果。运用上述设计手法将杭州运河大剧院打造为区域地标性建筑(见图2)。

2 杭州运河大剧院

临平体育中心

适建筑观倡导建筑形态在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基础上适度传承地域文脉,通过深入了解项目周边环境、文化和历史,设计出既协调周边环境,又富有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形态。临平体育中心承办了2023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足球、排球、空手道及亚残会坐式排球比赛项目。根据亚运赛事需求,临平体育中心需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根据场馆现状与总平面形态特征,改造需确保建筑的合理利用,故结合临平纺织业历史及“丝绸之府”等文化因素,将“丝路”作为设计主题。方案设计以综合训练馆为“丝路”起点,通过2层交互式平台串联游泳馆、体育场及体育馆三大主体建筑,通过空间曲面造型及立面线条肌理变化,展示杭州独特的江南文化,寓意通过“丝路”向亚洲及世界展现大国风范(见图3)。

3 临平体育中心

运河亚运公园

我院与美国Archi-tectonics公司联合设计的运河亚运公园是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方案通过体育元素整合场馆与景观形成北区(曲棍球场)、南区(乒乓球馆)的布局方式,通过地形起伏打造绿色生态峡谷及飞跨育英路的生态漫步道,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功能协同考虑,形成多元共享的体育、休闲公园(见图4)。

南区乒乓球馆为亚运会乒乓球、霹雳舞及亚残会乒乓球比赛场馆。场馆形态以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为原型,中心外形为“方”形,其内由圆洞“体中体”的内包式空间构成,可将运动竞技赛场即时转变为表演场所,营造层次分明的动态场景。

北区“曲棍球场”受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制油纸伞启发,将球馆屋顶演绎为轻巧透明的长翼横跨整个赛场并在曲棍球馆观赛席上方打造遮阳顶棚。2个椭圆屋顶长翼与椭圆形运动场交叠,巨大的“油纸伞”为5000座的看台遮风挡雨。

南北区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并传承地域文脉理念,既彰显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又体现适建筑思想理念。

适+建筑

UAS:您认为在适度开发、适度设计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适+建筑”?

许世文:“适+建筑”指在“适建筑”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创新。“适+建筑”首先要求建筑方案与环境和谐、功能合理、形式得体、技术适宜,再进一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意韵与彰显个性的建筑作品。建筑师需具备更高层次的理论素养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材料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深厚内涵又具时代特征,且引领潮流的建筑作品。建筑师需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行业局限,以更高的标准和更深入的思考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

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体育中心

我院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体育中心“形、意、韵”3个方面诠释杭州地域文化(见图5)。形如瓷,从“形”出发,以龙泉青瓷为设计灵感,使建筑形态更具地域性,塑造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意如玉,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璧,体育中心的3个场馆好似从远古穿越而来的3枚玉璧,翩然落于场地之中;韵如田,将径山茶田融入设计,将茶山层叠绵延的韵律呈现于场馆立面及观众平台设计,使建筑形态富有层次和动感。

5 杭州未来科技城国际体育中心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

由赫尔佐格和德默隆作为设计顾问,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中方设计任务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用极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对话运河的“前世今生”,形象如画中水墨一笔书写城市景观的新篇章(见图6)。整座博物院依山面水,高高抬起的博物馆映照在运河上,波光粼粼的运河水渲染着博物馆的立面。大运河和叙述它故事的博物院互相映照,为风景迤逦的杭州塑造出“大运河畔新广场”“空中运河大花园”“杭州城市新景观”,诠释了世界级“文化新地标”的创新理念。

6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

杭州国家版本馆

“适+建筑”并非简单追求新材料的使用,而是以合理方法使每种材料展现其独特的美感与神韵。我院在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的深化及落地设计中采用创新技术与材料,如现浇清水混凝土、预制清水混凝土挂板、夯土墙、青瓷屏扇、钢木构、青石花格砌及青铜双曲屋面等体现出现代宋韵效果(见图7)。

7 杭州国家版本馆

1)现浇清水混凝土 通过精细设计肌理、纹路、收边收口等细节,采用一次成型的现浇清水混凝土,减少二次浇筑对建筑观感的影响,呈现出预期的效果。

2)预制清水混凝土挂板 通过预制钢结构框架保证挂板在吊挂过程中不变形,结合三维调节支座设计,实现与现浇清水混凝土相同的艺术效果。

3)夯土墙 通过设置钢板格构体系区分墙体,增设钢构体系并与主体结构相连,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4)青瓷屏扇 成功解决门体厚度与结构强度的矛盾,最终将门体厚度控制在22cm,实现青瓷屏扇的设计效果。

5)钢木构 针对4种不同的钢木构形式,梳理组合构成逻辑,解决构造、力学、美学等技术问题。

6)青石花格砌 设置可活动的单元,考虑检修要求实现青石花格砌的创新设计,使其旋转打开更方便。

7)青铜双曲屋面 通过双层金属屋面设计,巧妙实现青铜双曲屋面的造型要求,满足了屋顶保温、防水、排水、隔声降噪等功能要求。

建筑的创作方法千变万化,无论从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出发讲究在整体环境协调下寻求意境美感的创作,还是从西方哲学思想出发崇尚建筑的个性和自由,先追求形式美感的创新,再寻求各设计要求的平衡,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我认为,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好的建筑设计首先要适应环境、满足功能需求和运用适宜技术及材料,做到“适建筑”,然后再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创新——做到“适+建筑”。

猜你喜欢
杭州建筑设计建筑
杭州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