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阜路区域空间资源梳理与现状分析

2024-03-16 09:01王雯WANGWen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1期
关键词:历史区域建筑

王雯 WANG Wen

作为贯穿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大道,朝阜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历史景观保护不断面临新建项目的挑战。从自然基底到古城格局,从古代建筑到近现代建筑,从历史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如今活态衍生中的新文化创造,由基底到表面,从物质到精神,由静态稳定到动态活跃,横向剖解朝阜路沿线各类文化资源。在资源梳理基础上,对朝阜路沿线区域价值受威胁情况进行分析,为朝阜路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

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历史景观;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0 引言

朝阜路作为贯穿北京东西城的历史文化大道,随着北京城自然地理与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成为北京老城空间格局演进、建筑景观形态发展、国家社会历史事件发生、各阶层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见证。本文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打破了以往孤立被保护的历史城区和周边环境的边界视角,强调景观的层积性、关联性、活态性。如今的朝阜路由其历史时空不断层积与持续演进而成,囊括了自然与社会的广泛背景,具有活态生活与变化生长的特征。

1 朝阜路区域综合现状分析

朝阜路指朝阳门至阜成门一线的老城东西向主干道以及沿线空间。研究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1752hm2,主体由8条大街构成,分别是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安门大街、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沿线空间是以朝阜路本体为中心向外拓展800~1200m的缓冲区(见图1)。

1 研究范围示意

1.1 自然基底与古城格局

探寻朝阜路文化精髓需从其地形和水文环境入手。在永定河古水道上形成的淀泊,经辽金时期的梳理,元明清三代持续的理水、掇山、造园,发展为现存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及精美的王府花园、私家宅园。城墙遗址、河湖水系、苑囿园林、古树名木与街巷胡同交织,共同构成朝阜路沿线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自然基底与古城格局(见图2)。

1)城墙及其遗址 朝阜路西接阜成门,东连朝阳门,向内穿越皇城并沿紫禁城北墙外完成最终贯通,沿线具有丰富且完整的城墙遗址资源。故宫外围的紫禁城墙,即明朝修建的宫城城墙,是朝阜路沿线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明清皇城在东段留有局部地上遗存,沿线辟为皇城根遗址公园,发掘展示东安门遗址;在西段留有西安门部分值房;最外圈的内城遗留最少,仅存城廓与相关地名。

2)河湖水系及水利设施 朝阜路沿线河湖水系追根溯源是古永定河河道迁移后遗留的洼地积水而成的天然湖泊。天然形成的水系格局在经历3000多年的城市建设后,逐渐成为人工与自然的共同产物。

3)苑囿园林 朝阜路的苑囿园林体系中既有保存良好的古典园林,又有依托于古迹而加入现代设计手法的公园。区域内古典园林是北方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代表,具有鲜明特色,典型代表有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以及众多依附于故宫、王府、寺庙和宅院的古典园林。

1.2 古代与近现代建筑遗产

1.2.1 古代建筑遗产

朝阜路沿线区域作为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区,遗留下众多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遗产价值极高的古代建筑遗址群。从遗产现存年代看,以清代为主,明代次之,并有少量金、元时期的遗存;从服务对象和功能上看,包括皇家宫殿、祭坛、庙宇、衙署、王府、官邸以及各类服务皇家与官宦的配套设施。

按性质与功能分类,共梳理出朝阜路沿线区域的古代建筑遗存84处,其中皇家宫殿1处,为朝阜路中间地段的故宫;坛庙建筑43处,包括始建于金代的广济寺,建于元代的妙应寺白塔,以及明清时期的智化寺、日坛、月坛、历代帝王庙等;府邸衙署19处,均为清代遗留,包括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等;此外还留存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等衙署建筑,是研究清代衙署形制的重要范本;影壁牌楼共计17处,朝阜路沿线牌楼林立,20世纪50年代,由于道路扩宽已拆毁其中部分,如今区域内留存的牌楼主要位于皇家建筑群出入口(见图3)。

3 古代建筑遗产分布

1.2.2 近现代建筑遗产

近代以来,朝阜路不再以皇家文化为核心,此时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该时期的建筑处于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期,原有建筑体系保留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局部受到新建筑体系的影响。新建筑体系体现了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即便引进西方建筑,也渗透着本土化特征,如朝阜路沿线的西什库天主教堂、北京大学红楼等。由此可见,朝阜路沿线丰富的近代建筑遗产,不仅是北京城建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写照,呈现中与外、古与今多种风格体系的交融与杂糅,更是我国社会巨变的物质载体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按照原有功能得出近现代建筑遗存47处,其中文教建筑17处、办公建筑6处、医疗建筑1处、居住建筑8处、商业建筑2处、工业及测绘建筑2处、教堂及传教士墓11处(见图4)。

4 近现代建筑遗产分布

1.3 人文活动

朝阜路沿线区域规划及建设中交融着多民族的人文元素,分布众多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共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8个、艺术类博物馆7个、自然与科学类博物馆1个、名人博物馆2个、非遗文化类博物馆3个。上述博物馆大多立足于历史文化遗存,或由民营企业兴办,以收藏、保管、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职能。

朝阜路沿线还有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四合院片区48个,其中包括陈独秀、张自忠、老舍、鲁迅等人的宅邸故居。伴随文化活动积淀,朝阜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祥地,沿线分布众多由近代沿袭至今的书店、图书馆及出版单位。

此外,朝阜路沿线还拥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上述传统技艺开展的商业活动受到人文特质影响,被纳入到朝阜路文化体系之中(见图5)。

5 核心区域人文活动分布

2 发展劣势及现状问题

2.1 发展劣势

通过对朝阜路沿线区域现状资源的梳理,朝阜路资源面临的发展劣势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①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植物生长破坏及病虫害方面;②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为破坏、交通影响、火灾隐患、污染物排放等。

2.2 现状问题

2.2.1 传统风貌屡遭破坏

朝阜路区域内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格局造成较大影响,打破了古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既有空间形态,形成封闭、呆板的天际线。以景山至北海的视廊为例,部分建筑对视廊造成一定遮挡。部分高层住区建筑的外形和色彩过于现代,与老城传统风貌不协调。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采取不合理的功能利用方式,如违规开墙打洞等,破坏了街区整体风貌。

2.2.2 老城记忆逐渐消逝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感发生变化,部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和传统生活方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逝。区域内城市建设和交通方式的快速变化导致出现城墙拆除、遗址覆盖、格局破坏等风险。内城城墙、皇城城墙地上实体早已被拆除殆尽,自元代以来沿线内城、皇城、宫城的三重格局濒临消逝。

2.2.3 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朝阜路沿线部分区域居住人口密度大,由于改造、恢复成本过高以及牵涉社会问题复杂,至今未得到合理规划和有效改善,私搭乱建现象仍然存在,民居大多结构老化、漆皮剥落,建筑质量低劣,用材构造简单,其中低洼院落在汛期会出现内涝问题。

2.2.4 各类文化遗产未实现“应保尽保”

朝阜路沿线部分区域存在挖掘及展示历史文化系统性不强、各自为战的碎片化现象。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面临被拆除、被破坏的风险。城市规划加速、旧城改造加快对文化空间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逝的窘境,极大削弱了地方文化特色。遗留下来的民间文化空间商业化严重,缺少生活气息。

2.2.5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朝阜路区域内历史街区供居民使用的公共绿地较少,现有绿化以街区行道树及院落绿化为主,缺少片状小尺度节点空间,无法满足区域内游客的集散和多样化活动的需求。朝阜路区域内胡同建筑退让空间、街巷岔口等节点空间被居民储物、机动车停放等功能占据,无法为人们的公共交往活动提供便利。

2.2.6 文物古迹保护性利用不佳

区域内作为参观游览、商业经营、文化场所等功能而开放的文物古迹有55个,占全部文物古迹总数的36%,其总体开放程度有待提高。60%以上的文物古迹用于居民居住、单位办公,并未对公众开放,部分古迹由于使用不当,不利于文化遗存保护。此外,区域内对特色景观资源利用不足,尚未营造出可供特色景观展示的空间。

3 结语

朝阜路是都城“九经九纬”系统中唯一一条贯通内城与皇城、与中轴线相交于紫禁城的通衢,是古都历史上运输粮煤等重要物资、开展贸易往来的通道,是近现代思想觉醒与文艺孵化的摇篮。由于朝阜路历史格局变化较小,更适于传统交通交往方式,连通性不如其他改造或新建的城市道路,历史肌理的保持放缓了沿线空间的更新节奏,其发展计划被严谨考量。当前,基于城市更新发展思维转变,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时代任务引导下,朝阜路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新审视。本文对于朝阜路沿线区域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判断,以为朝阜路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历史区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新历史
分区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