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科对话:少年儿童戏剧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2024-03-21 08:14魏欣宇张伟航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戏剧古诗词意象

魏欣宇,张伟航

(廊坊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戏剧新增入艺术学科,[1]并指明了少年儿童戏剧素养生成的两种路径:一是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引入基础教育体系;二是将戏剧元素融于学科教学。为了与前者区分,许多学者将后者定义为教育戏剧,其目标是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把握。

我国学者从朱光潜经徐有富到袁行霈,对文学意象的理解逐渐深刻,但最为全面的应属黄永武,他将意象解释为“作者的意识与外界的物象相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2]意象学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表征和解读视角。

从意象学视角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解读,进而让戏剧与学科直接对话,使得中国的教育戏剧更富有东方意蕴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充满神秘色彩与哲学情思的“月”意象,更是颇得中国文人的一贯垂爱,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部编版小学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共有124首,占教材全部篇目的30%,其中含有月意象的诗句占全部古诗词的13%。具体见表1。

表1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月”意象统计

细析文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既承担着诗歌形而下的结构功能,又承载着诗歌形而上的审美哲思。

(一)以月构筑诗歌中的物理时间与空间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月亮的光被黑暗笼罩,只有渔船上的灯光如萤火闪烁,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夜晚,营造了孤独落寞的氛围。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塞下曲》卢纶)一支轻骑兵在茫茫夜色中,追擒敌人将领,点明故事发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用以烘托战况。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林杰)点明故事发生在乞巧节的夜晚,传达着闺阁少女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二)以月寄托思乡怀人之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月光皎洁,带来了秋日的寒意,乍一望去地上像铺了一层霜,在这样清冷的环境下,潇洒豪迈的诗仙也难逃怀乡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健)由赏月活动,升华到思乡怀人,以浓情的笔调抒发了无尽乡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是诗人在瓜洲渡口发出的慨叹,希望明月能伴自己回到家乡,以直抒胸臆的形式将乡愁书写得淋漓尽致。

(三)以月烘托清幽雅致之景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以儿童的口吻、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对月略带稚气的认知,将月比作“白玉盘”“瑶台镜”,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刘禹锡)两句描绘出月色与水色相映趣的朦胧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现出了诗人极富浪漫色彩的奇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描绘出一幅初秋时节新月初升的夜景,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天色渐暗,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凛冽,在月光下一切都显得清幽明静。诗人于雨后自然之境中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王维)与“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月高悬于夜空,惊醒了鸟鹊,动中寓静,把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四)以月倾泻宦海浮沉羁旅之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在寒冷的夜晚,漂泊的旅人面对江枫渔火,耳听钟声悠远,心中的那份羁旅之情在冷清秋月的映衬下更显凄苦。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描绘出目光所及尽是空旷,只有明月相伴,更突显诗人内心漂泊孤寂之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李贺)以沙喻雪,以钩比月,勾勒出一幅富有边疆特色的景象,如此悲凉萧瑟的画面,却对作者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渴望有朝一日能受到赏识跨上战马,建功立业。

(五)以月表达明月千古之哲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洋溢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激情和战死沙场的决心,天边的明月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者,表达出对人世沧桑、时空变幻的无限遐想。

二、基于戏剧活动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出塞》《山居秋暝》《马诗》《泊船瓜洲》为小学中高年级必学篇目,全部包含了“月”意象,但“月”意象含义却不尽相同。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古诗词自主学习,在完成预学单的前提下,课堂上能够形成较为热烈的讨论交流,辅以多首古诗的对比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月意象背后所寄托的不同情感。

(一)活动设计

表2 《我心中的白月光》戏剧活动设计①

(二)活动评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素养》)强调学生要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基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认知,《素养》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3]为此,我们对戏剧表演活动设置了由自主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构成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权重比为2:3:5。评价的具体指标点如表3所示。

表3 戏剧活动评价表②

将戏剧引入学科教学,除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外,更为重要的目标是要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完成对古诗词的有效教学。为全面评价教学效果,课堂上设置了“观察员”角色,邀请两名语文教师进行同行评议。所使用的观察量表如表4。

表4 观察员评分量表③

(三)活动成效

1.即兴表演阶段

即兴表演是学生在没有过多准备的情况下,参与者将事件中某个角色或某个情节表演出来。[4]该阶段,学生采用想象与现实交叉的形式,有意识地利用身边现有材料制作简单道具,如用口罩当马笼头、用纸做成弯刀,在表演中增加必要角色,表现出学生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同时,体现出学生基本的戏剧能力。

2.剧本创编阶段

剧本创编实际处于张晗所界定的戏剧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意实践阶段。[5]该阶段,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定调诗词的基本情感,必要时邀请教师参与,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促使创造性“学习”真正发生。

由此,剧本创编不是对原文逐词逐句的解释,而是合理改编。该阶段学生选择以访谈形式让四位处于不同时期的诗人在“演播厅”会面,以回溯闪现诗人在诗中的所见所感,完成对古诗词的二度创作。

3.角色扮演阶段

戏剧活动离不开“演”,而“演”就是角色扮演。此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代入角色身份,从角色角度进行思考,扩展对诗词的感觉和认知。教育戏剧中常用习式之一“坐针毡”就是让学生进入指定角色,探索角色的动机,从角色角度进行思考,以新身份与同学对话,回答问题要阐明角色的主观态度与立场。[6]

(四)活动反思

以古诗词为内容进行戏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戏中人”角色体味诗人思想感情,也能以“局外人”身份进行思维的碰撞。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衔接不易保持流畅

从戏剧活动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学习兴趣高涨。但会因为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接触戏剧时间较短,即使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了详细讲解,但学生仍然对相关概念把握不到位,导致戏剧活动环节衔接不畅。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对戏剧活动的影响,并提前制定预案,强化对各环节采用的戏剧习式的介绍说明,提前布置任务,避免占用活动时间。此外,教师要以“教师入戏”的习式参与到活动中,对节奏进行把控,保证各环节衔接保持流畅。

2.活动环节时长难以把控

一个完整的戏剧活动对于时长有较高的要求,有时45分钟的时间难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各活动环节的时长有严格把控,避免浪费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由于性别和性格的原因,有些学生略显拘谨,不善表达,不能很快进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天性解放训练,让她们能积极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来;也有些同学过于表现自己,导致超出预留活动时长,这就需要教师以“戏”中身份以巧妙幽默的方式把学生偏离的思维拉回活动中,做到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三、教学启示

(一)重置教室环境,形成戏剧场景

一般来说,戏剧活动需要学生有较大幅度的肢体活动,空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将桌椅排成“U”型,在教室中间预留较大活动空间。此空间根据戏剧活动需求可以被设置为“沙场”“竹林”“演播厅”等场景,以供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活动。此外,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行动路线,桌椅排列不能过于紧密,要留有行动空间,以防学生在进出座位时受到伤害。

(二)转变角色定位,构建和谐课堂

“教师是教育戏剧结构指导进行中的核心人物。”[7]在戏剧活动中,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8]从戏剧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到戏剧活动的进行,教师都要占据主导地位,为学生指明活动方向,提出活动建议,确保戏剧活动顺利进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戏剧活动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主动探索适宜的戏剧活动方式,从中获得感悟,并实现社会化需求。

(三)开展戏剧培训,增强实操能力

开展戏剧活动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把控能力,了解基本的戏剧专业知识,能熟练组织戏剧活动的各基本环节。但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现状来看,为中小学教师配备专业戏剧教师较为困难,所以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戏剧技能培训是当下较为可行的方式。因此,学校要支持鼓励教师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地方高校教育戏剧领域专业人员走进中小学校园,使教师接受前沿教育理念熏陶,提高自身戏剧能力。

四、结语

虽然教育部已经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但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戏剧教育仍处于无教材、无教师、无场地的“三无”境况。通过学科的设置培养学生戏剧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而将教育戏剧融于学科教学,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空间。

注释:

①活动环节参考: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②该量表出自:王静,《儿童戏剧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促进作用初探》,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34期。

③该量表出自:张洋萍,《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年级为例》,集美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

猜你喜欢
戏剧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戏剧类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