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主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2024-03-22 08:06李秋云陈光荣李烟亮李玉萍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病鱼鲟鱼鱼体

李秋云,陈光荣,李烟亮,李玉萍

(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郴州 423000)

本文对笔者前期开展的鲟鱼病害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工厂化流水养殖鲟鱼常见的病害、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及防治技术,以期为鲟鱼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一、肠炎病

1.病症 肠炎病在鲟鱼养殖过程中较为多见,病原菌主要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短期内水质变差、摄食变质饲料或饲料投饵量过大等都容易引起该病。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病鱼出现游动缓慢,食欲骤减甚至不摄食,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用手指轻轻按压病鱼腹部,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严重者挤出脓血性黏液。对患病鲟鱼进行解剖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变差,肠内无内容物,积存大量淡黄色或血色黏液。

2.防治方法 加强饲料投喂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尽量选择颗粒大小合适的饲料,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进行预防。针对鲟鱼肠炎病治疗,采用外用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外用消毒剂,消毒剂为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减少投喂量,减轻鱼体肠道负担。内服方式为用氟苯尼考和大蒜素拌料投喂,按每千克鱼体重计算,10%氟苯尼考用量为0.1~0.15克,10%大蒜素用量为0.2~0.5克,连续投喂5~7天。

二、烂鳃病

1.病症 烂鳃病是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常与肠炎病并发,主要危害20 厘米以下的幼鲟。该病主要是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0℃以上),有机质含量高,鳃受伤后感染致病菌所致,病原菌主要为柱状黄杆菌。感染后病鱼行动缓慢、离群独游、不吃食。鳃上黏液增多,鳃丝粘连、红肿,鳃盖张开,鳃膜不能合拢,鳃丝外露,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最终因呼吸困难而死。

2.防治方法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池水的消毒杀菌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等全池泼洒,每天1 次,连续2~3天。对出现典型症状的病鱼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内服氟苯尼考;进行药物治疗时,要不断向池水充氧,保证鱼体不缺氧,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死亡现象。充氧时还要注意预防胃充气并发症的发生。

三、出血病

1.病症 出血病是鲟鱼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此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损失的急性传染病,危害鱼年龄范围大、流行季节长、流行水温广、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块、死亡率高。发病鲟鱼通常体色偏淡、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口腔四周、腹部骨板可见明显充血、出血,严重时病鱼摄食困难或不能自主进食,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死亡。解剖发现,病鱼腹腔内有淡红色浑浊腹水,个别病鱼肝脏肿大,胃肠发炎,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等物质。

2.防治方法 加强生产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后及时捞出隔离,避免其他鱼被感染。治疗可用5%的恩诺沙星拌料投喂,每千克鱼用量0.2~0.4克,连用5~7天。

四、白头病

1.病症 鲟鱼白头病在水温16~28℃时都有可能发生,发病迅速,感染率高,病原菌主要为维氏气单胞菌。患病初期病鱼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头顶病变发白、透明,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形成一个空洞性的病灶。剖检发现,病鱼背部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出血,肝脏发白肿大或糜烂,肾脏肿大,并有许多小白点。

2.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在投放鱼苗前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水质、适当的密度,科学饲喂,同时在养殖过程中降低放养密度,减少水温、pH 的突然改变和溶氧的波动等应激因素,能明显降低维氏气单胞菌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并出现相应症状的病鱼,必须马上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死亡率,治疗时内服抗菌消炎药物和免疫增强药物,可用盐酸多西环素+杜仲叶提取物+VC拌料投喂,连用4~6天。按每千克鱼重量计算,10%盐酸多西环素用量为0.2克。同时外部环境用温和性消毒剂进行处理,如复合碘,降低病原浓度。平时定期投喂多糖、复合维生素、保肝护胆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降低鲟鱼易感性。

五、气泡病

1.病因 气泡病主要是养殖水体中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形成微气泡,最终汇合形成大气泡导致鲟鱼死亡,因消化不良或气单胞菌感染也会引起鲟鱼大肚子病。该病对鲟鱼幼鱼(15厘米以下)造成危害最大。患病鲟鱼游动缓慢、无力、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渐渐浮游于水面。如果症状加剧,鱼体会出现腹部明显膨胀(不同于腹水病),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现象。在此阶段,鱼往往下潜困难,游动行为难以自身控制,直接导致摄食困难,数日后死亡。在显微镜下观察,鱼鳃发白,鳃丝完整,鳃丝间黏液增多,有很多小气泡。剪开病鱼腹部,发现胃、肠、膘膨胀,肝脏较白,膘异常充气膨胀,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食物、黄色黏液和气泡,后肠部位可能存在未消化食物。有的胃肠内食物不多,但有气。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质条件,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若发生气泡病可用0.5%~1.0%食盐水浸浴,调节渗透压,使鱼体鳔、胃肠、鳃、鳍处气泡逐步逸出,可以逐步缓解病情。

幼鱼养殖过程中若发生气泡病,鱼体一时难以下潜造成摄食困难,此时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减小流速,帮助鱼体克服下潜困难,使其尽可能吃到饵料,以快速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同时为避免肠道炎症,可内服大蒜素或调理胃肠的药物。

六、水霉病

1.病症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该病流行于春冬季节,水温较低时期(15~20℃),主要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鱼体在体表受伤后易继发感染此病,危害各个生长阶段的鲟鱼。鲟鱼产生水霉病后,会逐渐被菌丝包裹,病鱼体表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有的病灶部位溃烂,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症状,最终消瘦死亡。

2.防治方法 拉网、分池、捕捞和运输时,要避免鱼体受伤,操作时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0~15 分钟,也可用三氯异氰尿酸、碘制剂等消毒剂浸洗,可预防或减少此病发生。做好池水消毒杀菌工作,鲟鱼发生水霉病后,每立方水体可用600~1 000 克食盐和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也可用0.03 克/米3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针对已经被感染的鲟鱼,可将其进行隔离,用水霉净或4%~6%的食盐水浸泡治疗,促进菌丝从鱼体脱落。适当提高水温,降低水位,需要保证水体中有充足氧气,并对水体进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

猜你喜欢
病鱼鲟鱼鱼体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裂唇鱼
100岁的鲟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养殖鲟鱼 寻出致富路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