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安麦19 的选育

2024-03-23 08:02齐光荣杨春玲董军红宋志均张坤朋郭瑞林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半冬性年度河南省

齐光荣 杨春玲 关 立 张 凡 董军红 宋志均 张坤朋 郭瑞林

(1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455000;2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小麦每年总产量约1.1 亿t 左右,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其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1]。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小麦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小麦年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567 万hm2以上,产量至2022年达到3812.71 万t,用我国1/16 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4 的小麦,被誉为“中原粮仓”[2]。安阳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北端,属黄淮海南片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以半冬性为主,因此,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结合河南地区小麦生产实际,以培育高产、多抗、强筋为目标[3],采用改良系谱法成功选育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安麦19,于2023 年7 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230100)。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稳产的内在潜力,有效服务于农业生产,现将其选育经过、生物学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性状及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母本中育1154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的高产优质小麦优良品种,其穗层整齐、抗倒性中等、高抗条锈病、抗寒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平原灌区、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地区种植。父本周麦28 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对叶锈病和条锈病免疫,中抗白粉病和叶枯病,耐赤霉病,抗倒性强,适合在黄淮平原地区种植[4]。安麦19 亲本系谱来源见图1。

图1 安麦19 系谱来源

1.2 选育过程2011 年在对众多亲本材料多年观察的基础上,以中育1154 为母本、周麦28 为父本配制交杂组合,收获F1杂交种子。2011-2012 年度种植F1,并进行群体抗病性鉴定和分蘖力鉴定,收获F2种子。2012-2013 年度种植F21800 株,经田间观测选择优良单株26 个进行实验室内考种,考种后确定重点组合。2013-2014 年度种植F3组合,田间选出单株49 个,第4 株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在选择单株的同时进行优系选择,收获后考种,于当年10 月播种。2014-2015 年度在种圃中选出70 个优良单株,共18 个系,其中系谱号为12205-0-4-1 田间长势强壮、分蘖力强、抗锈病突出、产量潜力巨大,被选为半冬性高产、多抗小麦优良品系,命名为安15-2。2015-2016 年度参加所内品系对比试验,安15-2 农艺性状及广适性好,命名为安麦19。2016-2017 年度参加安阳市区域试验,表现最为突出。2017-2018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冬水组品种比较试验。2018-2020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区域试验。2019-2020 年度进行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生产试验。2023 年7 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30100,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具体选育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安麦19 选育过程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征安麦19 为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2.0~229.9d。幼苗呈半匍匐状,叶色浓绿,抗寒性强,分蘖力较强。年后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较抗倒春寒,抽穗早。株高72.7~83.1cm,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穗纺锤形,长芒,白粒,半角质。亩穗数36.8 万~39.4 万穗,穗粒数37.0~37.8 粒,千粒重44.3~45.5g,成熟落黄好(图3)。

图3 安麦19 田间生长图

2.2 抗逆性2017-2018 年度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安麦19 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19-2020 年度鉴定结果为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2.3 品质性状2017-2018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品质分析,安麦19含水量分别为8.92%、8.42%,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5%、14.5%,容重分别为781g/L、802g/L,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0.2%、27.3%,吸水率分别为55.1%、60.7%,形成时间分别为3.2min、3.2min,稳定时间分别为3.6min、3.2min,出粉率分别为70.0%、68.3%,最大拉伸阻力分别为142E.U.、165E.U.。综合评价安麦19 为中筋小麦品种。

3 产量表现

3.1 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冬水组品种比较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496.5kg,较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5.3%,增产点率为78.3%,居33 个参试品种的第7 位。2018-2019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644.5kg,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6.6%,较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8.4%,增产点率均为85.7%,居参试品种B 组的第2 位;2019-2020 年度续试,平均产量8113.5kg,较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11.3%,增产点率100%(表1)。

表1 2017-2020 年安麦19 参加试验产量结果

3.2 生产试验2019-2020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盟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7905.0kg,较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7.9%,增产点率92.9%,较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9.8%,增产点率100%(表1)。

4 配套栽培技术

4.1 适宜播区安麦19 属半冬性小麦,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早中茬地块种植。

4.2 秸秆粉碎还田如前茬为玉米,收获后则需对前茬玉米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保持在5cm以下,并均匀铺撒。

4.3 浇足底墒水小麦播种对耕层土壤适宜含水量的要求因土壤类型不同有所差异。轻壤土、两合土、黏土耕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16%、18%、20%时,应当在整地前1 周浇底墒水。

4.4 精细整地整地要求做到“早、深、净、透、细、实、平”。“早”指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尽早进行整地犁耙,可消灭杂草和保墒;“深”指犁地深度以25~33cm 为宜;“净”指及时灭茬,拾净根茬,利于播种;“透”指犁地时要犁深、犁透;“细”指犁垡翻平扣严,耙深耙细,耕层无明、暗坷垃;“实”指土壤上松下实,表层不板结,下层不翘空;“平”指地平埂直,便于灌溉。

4.5 适期适量播种在豫北地区安麦19 的适宜播期为10 月7-15 日,最佳播期在10 月10 日左右。高肥力地块播量为120~150kg/hm2,中低肥力地块为150~180kg/hm2。如延期播种,播量以上述适宜播期的量为标准,每推迟3d 增加播量7.5kg/hm2。选用18cm 等行距播种机或13cm×15cm 宽窄行播种机进行播种,播深3~5cm。

4.6 肥水管理一般每hm2施有机肥60000kg 或鸡粪15000kg 并配施三元复合肥作底肥。氮肥、钾肥于犁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磷肥在犁地后撒垡头,分层底施;在拔节期追施尿素105~150kg/hm2;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1~2kg/hm2。

在保证足墒下种的前提下,小麦生育期间还需要灌溉三水,即越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越冬水可提高冬季小麦的抗寒能力;拔节水可有效降低倒春寒的影响,提高成穗率;灌浆水可加速小麦灌浆,促使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保证小麦丰收[5]。

4.7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4.7.1 化学除草冬前进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对时间、温度和药量有严格要求。一般在11月中下旬,温度不低于5℃,空气湿度在40%~60%,白天10:00-16:00 时段,且无风的条件下喷药效果较好。禾本科杂草(如野燕麦、节节麦、雀麦、狗尾巴草等)在小麦3~4 叶时,每hm2人工喷施6.9%骠马乳油600mL 加水750kg 进行防治;阔叶类杂草(如繁缕、牛繁缕、猪殃殃等)在小麦3~4 叶期时,人工喷施噻磺隆有效成分15.0g~22.5g 加水750kg防治。

如果冬前未施用除草剂,则于年后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及时进行人工喷施除草,剂型与用药量同上。为节省人力和用药量,也可采用小型无人机飞防技术喷施。机型选用 选择3WQF 120-12 型单翼无人机;飞行参数:喷施流量1.3L/min,飞行高度2m,飞行速度4m/s,载药量12L,单驾次喷施面积1.33~1.67hm2,有效喷幅4.5m。小麦除草剂型选择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120g/hm2+1%有机硅助剂。喷施时间及条件 在小麦拔节前(即3 月上中旬),温度>5℃,空气湿度40%~60%,风速<4m/s,且麦田周围无对除草剂敏感的作物、蔬菜或果树条件下进行喷施。

4.7.2 防治病虫害2 月下旬每hm2人工喷施30%苯甲·丙环唑150g 或5%井冈霉素600g 防治纹枯病;4 月中下旬在风速<4m/s,温度20~30℃,相对湿度30%~90%的晴好天气,采用无人机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一般喷施30%乙唑醇悬浮液150mL 防治锈病、白粉病;喷施450g/L 咪鲜胺水乳剂525mL 防治赤霉病;喷施10%噻虫·高氯氟氰菊酯225mL 防治蚜虫;喷施5%调环酸钙泡腾颗粒剂300g 防治青枯病(干热风)。与此同时,为提高飞防喷施效果,可在药箱内加入飞防助剂(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150g/hm2。

4.8 适时收获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获,最佳时期一般在蜡熟末期,此时全株呈现上下皆黄、中间绿色状态。如收获过早,小麦灌浆期缩短,易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收获过晚,籽粒易脱落,收获不净,且影响容重、出粉率等指标[6]。收获期间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在晴好天气抓紧收获,尽量防止雨淋、发芽,以达到丰产丰收目的。小麦收获后,水分含量高的要及时晾晒,待籽粒含水量达到13%~14%时进行贮藏[7]。

猜你喜欢
半冬性年度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年度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半冬性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年度采购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