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中长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25 09:23胡慧勤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舒适度B超

胡慧勤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监察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神经外科疾病主要是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和脊髓损伤等[1]。神经外科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周期较长,静脉输液治疗是治疗方案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补充体液的同时协助其他治疗方法改善病症,但因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病情复杂且危及生命,常伴随意识障碍、疼痛躁动和恐惧、焦虑情绪,并表现为肢体异动或癫痫发作,又因其长期静脉输液的诊治需求,因此传统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概率较高,这不仅给神经外科患者带来反复置管的痛苦,还增加继发感染、血栓形成等相关置管并发症发生风险[2]。塞丁格(Seldinger)技术置入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导管,导管置入后可直接到达接近人体心脏部位的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经导管输注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3]。塞丁格技术置管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还能避免反复穿刺,从而发挥血管保护作用[4]。中长导管适用于预计静脉输液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输注通路装置,确保治疗周期连续性[5]。然而,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在传统置管术下进行穿刺主要凭借操作者的经验,无法全面评估血管状态,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判断失误进而影响置管安全性,还需重新送管增加了继发感染的风险,因此在不可视情况下插管的患者置管并发症风险较高,传统置管术的使用还受到患者血管条件的限制。血管超声图像可实时引导穿刺,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而减少中长导管引起的血管壁损伤[6]。本研究探究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中长管用于神经外科患者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AF/SC-12/21.3),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n(%)]

纳入标准:经诊断为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神经外科疾病,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预计时长≥14天;临床基线资料完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患者;预测生存时间<1个月。

1.2 方法置管前医护人员向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置入导管的适应征、体位要求、置入过程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适当心理护理,使患者充分信赖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征得患者的配合,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及置管前评估单。

对照组进行传统盲穿法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操作者通过双眼观察和手触摸在健肢上臂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首选肘横纹下两横指范围进行穿刺,避开疤痕和硬结。患者平卧位,手臂外展45°,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和浸润麻醉,操作者检查导管完整性并预冲洗导管,在穿刺点上方扎紧止血带,以15°进针回血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固定针芯,松开止血带,推送导丝并将穿刺针予以撤出,使用扩皮器扩大穿刺部位后,沿导丝送入插管鞘,扩皮器及导丝撤出,插管鞘辅助导管至适宜位置,固定导管并以无菌纱布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

观察组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首先将床头抬高15~30°,患者平卧位,手臂外展准备接受治疗。操作者利用超声探头(飞利浦超声股份有限公司,Affiniti 70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探查上臂血管,以两横指位置扫查血管,判断动静脉,观察待穿刺静脉血管直径、走向等,选择血管壁清晰、直径大的静脉血管处作为首选穿刺点,并做好标记,消毒建立无菌区,在穿刺点边缘实施浸润麻醉处理,在穿刺点上方扎紧止血带,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监测血管状况引导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静脉平行,继续推进2-3cm,沿穿刺针将导丝送入血管,撤出穿刺针,控制导丝末端,使用扩皮器扩大穿刺部位插入插管鞘,再撤出导丝及扩张器,插管鞘辅助导管置入,经B超探查确定锁骨下可见导管影,撕裂插管鞘,导管呈U型摆放,以无菌纱布、透明贴膜覆盖固定。

1.3 观察指标(1)置管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二次置管成功率;(2)置管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安全性及拔管率,置管时回血良好且未出现误穿动脉、神经损伤判断为置管安全;计算置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率;(3)患者置管疼痛程度:穿刺结束后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量表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4)患者置管部位舒适度:穿刺后,采用舒适度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8]评估两组患者舒适程度,包括4个维度,每个分量表25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舒适度越好;(5)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置管时发生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或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并发生情况;(6)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9]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

表2 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比较[n(%)]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IBM 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年龄、疼痛程度等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LSD-t检验或配对t检验;置管成功率、置管安全性等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导管留置情况比较观察组置管安全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置管安全性及非计划拔管率比较[n(%)]组别 n 置管安全性 非计划拔管率

2.3 两组疼痛程度及舒适度比较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舒适度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置管期间,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或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比较[n(%)]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安全性高于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说明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和改善置管情况。分析原因,传统盲穿PICC置管需凭借操作者临床经验进行,常选择肘部下方2cm处的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因以上静脉在加压时便于触及,可在肉眼观察下进行穿刺置管,但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穿刺时主要依靠操作者肉眼观察和临床经验确定血管穿刺点,且对于血管过细、充盈度差、水肿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传统盲穿可能增加穿刺失败率、再次穿刺率,再次送管又将增加感染风险和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置管安全性[10]。而神经外科患者其静脉输液治疗周期较长,置管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药物的输注以及治疗效果[11]。相比之下,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中长导管更具优势,一方面在血管超声辅助下置管可直视血管,直观了解血管状况,避免弯曲、狭窄血管部位,可严格区分动、静脉,避免穿刺及置管时误伤动脉,便于选取合适的穿刺点,进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安全性[12,13],另一方面,中长导管全部送入可达腋静脉,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减少非计划拔管情况发生,更适用于需长期输液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14]。故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和改善置管情况,与谢彩英等[15]研究结果一致。

静脉血栓是静脉置管危险并发症之一,且随着置管时间延长,静脉血栓发生率呈缓慢升高趋势,发生出血、血栓脱落甚至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6],研究报道,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管壁厚度、血流速度及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有关[17];机械性静脉炎是置管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与穿刺部位、穿刺针型号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血管内膜损伤有关[18]。为减少血栓形成和静脉炎的诱发因素,置管时应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管,穿刺及送管时保持动作轻柔,减少再次送管发生,避免导管多次摩擦血管,损伤血管内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或脱出、静脉炎发生率和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说明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并缓解疼痛感,提升舒适感。分析原因,操作者若在肉眼观察下置管只能用手触摸血管弹性,肉眼判断血管粗细,选择的穿刺针规格可能与实际血管情况不匹配,以及对血管内膜情况并不了解,无法完全排除置管前血栓形成情况;而超声诊断系统可清晰显示血管血流及血栓情况,便于操作者选择适宜规格的导管进行穿刺,避开手肘关节部位,避免关节弯曲时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减少机械性刺激,进而增加舒适感[19]。有研究报道,超声图像辅助穿刺过程,确保针头精准穿刺,可显著减少误穿引起的血管内膜或神经损伤,有效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降低静脉炎发生率[20];且中长导管送入后到达肘窝上方静脉,该血管管径较大,导管置入后对血流阻力影响较小,进而降低血栓发生率[21]。而本研究结果仍有3.84%的概率出现导管堵塞、静脉炎,说明还需加强对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有研究指出在每次输液前后,可用导管冲洗器冲洗导管,输液后使用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预防导管堵塞[22];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操作,消毒穿刺部位时需充分干燥后再行穿刺,提高穿刺技术并选择适宜穿刺血管,穿刺后还可使用薄型水胶体敷料,防止细菌入侵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23]。故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置管疼痛程度,增加舒适度。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导入中长导管应用于神经外科患者静脉治疗,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保障置管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患者置管的疼痛程度,减少相关并发生症发生风险,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舒适度B超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写字的尴尬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