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4-03-27 13:50雷礼绿魏桂花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营养状况

雷礼绿 魏桂花

【摘要】 目的 探析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对肠黏膜屏障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7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行常规全肠外营养护理的44例患者列入常规组,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的43例患者列入观察组。对比2组肠黏膜屏障功能[内毒素(endotoxin,ET)、D-乳酸(D-lactic acid,D-LAC)、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营养状况[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情况,比较2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ET、D-LAC、DAO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LB、TP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变患者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关键词】 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高血压脑出血;肠黏膜屏障功能;营养状况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8-0038-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6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危急,具有头痛、意识不清及昏迷等症状。这些症状对患者正常进食造成影响,致使消化功能、抵抗力变弱,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长时间处在高分解代谢、高耗能状况,会诱发低蛋白血症,进而加剧病情[2]。因此,手术后需要予以有效的營养支持,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目前,临床中以全肠外营养护理干预为主,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但该方法不通过肠道吸收,影响机体胃肠蠕动,不利于恢复正常胃肠吸收功能。有文献指出,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是以口服或鼻饲的方式让肠道为患者提供热量较低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患者全面吸收营养成分[3]。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7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分析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7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常规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51~82岁,平均(67.43±1.81)岁;出血部位,中丘脑11例,基底节17例,脑室9例,小脑7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52~80岁,平均(67.46±1.83)岁;出血部位,中丘脑10例,基底节19例,脑室8例,小脑6例。2组性别、年龄和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4]中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通过颅内CT检查确诊;均行脑血肿清除术;病程小于3 d。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内分泌代谢性合并症的患者;

存在精神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全肠外营养护理,遵医嘱使用卡文静脉营养制剂对患者施行肠外营养支持,以PICC导管输注。连续给予营养支持2周。

观察组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手术结束后的24~48 h留置鼻胃管,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制剂[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84,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膳食纤维、水、碳水化合物等,渗透压225 mOSM/L],术后4 d,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混悬液用量。鼻饲时,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将姿势调整为半卧位,初始以较少剂量进行鼻饲,待患者适应后可以添加剂量,但每次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00 mL。鼻饲间隔时间应在2 h内,在此期间缓慢推注营养液。鼻饲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原位休息,休息时间30 min以上,预防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现象。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清洁,2次/d。每次喂养后,使用温开水冲洗胃管,水量为30~50 mL,避免胃管里的食物堵塞。给予营养支持2周后,观察患者胃内潴留量,如果大于150 mL则立即停止喂食。在此阶段护理人员还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遵医嘱注射胰岛素。连续给予营养支持2周。

1.3 观察指标

(1)肠黏膜屏障功能。分析对比干预前、干预2周后2组患者的内毒素(ET)、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水平,ET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检测,D-LAC采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DAO采用生化法检测。(2)营养状况。分析对比干预前、干预2周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水平。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标本于低温下保存等待检测。Hb和AL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P采用双缩脲法检测。(3)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对比2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5]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进行评估。GCS量表包括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睁眼能力3个方面,量表总分0~15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昏迷程度越严重。NIHSS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及面瘫等维度,共有12项,总分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4)并发症情况。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和负氮平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ET、D-LAC、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T、D-LAC、DAO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营养状况比较

干预前,2组Hb、ALB、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b、ALB、TP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GC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病危急症,好发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手术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有文献指出,创伤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为肠道。急症患者肠胃功能存在蠕动缓慢、功能障碍等问题,致使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能力变差,需要予以一定的营养支持[7]。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ET、D-LAC、DAO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是完全通过静脉输入的方式给予患者营养,不需要通过胃肠道摄入营养进行消化,影响患者机体肠道蠕动,不利于恢复正常胃肠吸收功能,容易紊乱胃肠功能,致使细菌菌群移位,继而导致肠道感染风险增大,诱发并发症,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造成影响。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是采用口服或鼻饲的方式,通过肠道为患者提供低热量和营养物质,可以为患者提供免疫球蛋白的原料,促使其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高,增强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少并发症出现,有利于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较,肠内营养支持较符合人的生理状态,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不会破坏肠黏膜组织,保证黏膜组织的完整性,降低肠道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Hb、ALB、TP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机体手术后处于应激状态,常规肠外营养支持不能提供肠内菌群生存所需要的营养,使肠内菌群失去平衡,发生腹泻、便秘等情况。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肠内菌群生存所需要的营养,保障营养供给,不会加剧肠道代谢负担,可以让胃肠道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降低,有利于促使患者正常吸收营养,改善其营养状况。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机体处于代谢失衡且亢进的状态,加重了组织器官分解、合成代谢的负荷,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能够减少热量摄入,减轻器官代谢负荷,确保各类营养物质得以吸收,提高患者营养水平,维持营养状况处于正常水平[9]。本次研究中,觀察组GCS评分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改变患者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行钻孔引流术患者在术后处于应激状态,予以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可以针对性予以患者所需能量和营养成分,使负氮平衡下降,保持机体代谢功能正常。予以患者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还可以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采取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可以充分为肠道提供能量,促使肠黏膜屏障和肠道功能得到保护,进而降低感染风险;还可以增加患者机体免疫力和营养指标,使患者体能得到增强,进一步减小出现并发症的风险[11]。予以患者低热量肠内营养干预,可以精准控制摄入量,做到有效监测,细菌易位较少,从而减轻肠道负担和减少细菌感染,最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降低并发症概率。

综上,采用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变患者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猜你喜欢
高血压脑出血营养状况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