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花生品种黑斑病抗性鉴定

2024-03-28 09:52芦连勇华福平沈希华
种业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豫花黑斑病抗病

芦连勇,华福平,沈希华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花生是我国三大油料作物之一,年均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是我国极具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之一。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花生主产区,随着花生播种与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和相对收益率不断提高、大豆进口受阻,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大[1]。2022 年,河南省安阳市花生种植面积达7 万hm2以上。近年来,花生黑斑病在安阳市花生产区出现蔓延流行发生的趋势。据调查,2022 年内黄县亳城镇、滑县牛屯镇等地发生了该病害,发病严重地块,花生减产达20%以上。花生黑斑病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制约了当地花生产业发展。花生黑斑病是世界性花生病害,在花生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病,但发病高峰多出现在生长中后期,比花生褐斑病发病偏晚,故又称为晚斑病,是国内外花生产区最常见的叶部真菌病害之一。花生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生此病的叶片出现大量斑点,严重时叶柄、托叶、茎秆和荚果均可受害,造成植株大量落叶,致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20%。该病菌只危害花生,尚未发现其他寄主。黑斑病和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病斑一般直径1~5 mm,比褐斑病小,近圆形或圆形。病斑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黑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病菌侵染茎秆,产生黑褐色凹陷病斑,严重时茎秆变黑枯死。病菌生长适温25~28 ℃,需要高湿环境。高湿更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荚果、茎秆表面越冬。第2 年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接种体,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产生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或从气孔侵入致病。在安阳市花生产区,黑斑病始发期和盛发期较褐斑病晚10~15 d。发病初期在7 月上旬,高峰期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随温、湿度变化有所不同,受湿度影响更大。

目前,对花生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种植抗病品种和施用杀菌剂,其中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此,采用田间自然病圃鉴定法对河南省新选育的20 个花生品种进行黑斑病抗性鉴定,筛选出抗黑斑病品种,为安阳市花生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2 年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牛庄花生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块为多年种植花生田,花生网斑病、褐斑病、黑斑病均有发生,近几年以黑斑病发生最严重。土壤类型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为28 g/kg,pH 值为7.2。

选用河南省新选育的20 个花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表1)。

表1 参加试验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鉴定法进行。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5 月16 日播种,每个参试品种播种4 垄,垄距0.6 m,穴距15㎝,垄长6 m,采用穴播,每穴2 粒,密度为150 000 穴/hm2。四周设保护行。花生整个生育期内,不施用任何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其他管理方式同当地大田生产。

1.3 黑斑病病害分级标准

花生黑斑病病害分级采用5 级分级法,0 级:全株无病;1 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很小的坏死斑或很少量病斑,受害叶片面积占调查叶片面积的1/10 以下;2级:植株下部叶片有较多病斑,中部叶有明显病斑,受害叶片面积占调查叶片面积的1/4 以下;3 级:植株中、下部叶片病斑较多,叶片开始脱落,上部叶片有病斑,受害叶片面积占调查叶片面积的1/2 以下;4级:植株上、中、下叶片布满病斑,叶片脱落,受害叶片面积占调查叶片面积的1/2 以上。

1.4 病情指数和相对抗病指数计算

在8 月上旬花生黑斑病发病高峰期,选定2 块有代表性的地块,采用对角线5 点定点法,每点调查10~15 株花生的主茎小叶片,记载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抗病指数。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病级)/(调查总叶片数×4)×100;

相对抗病指数=1-(某品种病情指数/最感病品种病情指数)。

1.5 黑斑病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相对抗病指数对参试花生品种的黑斑病抗性进行评价,分为6 类,免疫(I):相对抗病指数为1.0;高抗(HR):相对抗病指数为0.80~0.99;抗病(R):相对抗病指数为0.60~0.79;中抗(MR):相对抗病指数为0.40~0.59;感病(S):相对抗病指数为0.20~0.39;高感(HS):相对抗病指数为0.20 以下。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9 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花生品种黑斑病发病情况

从表2 可以看出,参试的20 个花生品种都感黑斑病,病情指数介于12.36~84.16。其中,豫花47 号发病最轻,其次是安花10 号、开农31 号;周花8 号、商花228 号、豫花154 号、豫花148 号发病也相对较轻;信花11 号发病最重,其他12 个品种发病较重。

2.2 不同花生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分析

从表2 可以看出,参试的20 个花生品种中没有对黑斑病完全免疫的品种,有7 个品种对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40 以上。豫花47 号属于高抗类型,其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3;安花10 号、开农31 号属于抗病类型,其相对抗病指数在0.60~0.61;周花8 号、商花228 号、豫花154 号、豫花148 号属于中抗类型,其相对抗病指数在0.40~0.57;感病品种12 个,其相对抗病指数在0.23~0.39;高感品种有1 个,为信花11号,其相对抗病指数为0.00。中抗类型以上花生品种占参试花生品种的35%;高感和感病类型花生品种占参试花生品种的65%。

3 结论与讨论

袁虹霞等[2]采用田间病圃和人工接种法对来自河南省的13 个花生品种(系)分别进行了褐斑病、黑斑病与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3 个花生品种(系)对叶部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完全免疫品种,其中对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开农31、豫花6 号、濮花8030、豫花11 号、豫花15 号属抗病类型,豫花14 号、9331-A2 为中抗类型,其余6 个品种属感病或高感类型。张霞等[3]采用田间病圃法,以50 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山东省莱西市田间开展黑斑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在田间对黑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获得冀农G94、豫花47 号和晋花10 号3 份中抗黑斑病的材料。花生黑斑病病菌生长发育温度介于10~37 ℃,最适温度介于25~28 ℃,低于10 ℃或高于37 ℃均不能发育。病害流行要求湿度在80%以上。湿度往往是决定病害能否发生乃至流行的限制因子,阴雨天或叶面上有露水,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发芽、侵入及病害流行。在花生快速生长的6—8 月,多雨、降雨量大,气候潮湿,病害重;反之,少雨,天气干旱,病害轻。据调查,旬平均气温20~30 ℃,相对湿度80%以上,降雨量10 mm 以上,雨日3 d 以上或露日3~4 d,花生黑斑病即可大发生[4-5]。花生不同生育阶段感病程度存在差异。通常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特别是花生收获前1个月内最不抗病。此外,幼嫩器官比老龄组织抗病,新生叶片比老龄叶片抗病。不同花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发病轻。叶片小而厚、叶色浓绿、气孔较小的品种病情发展较缓慢,相对抗病。野生种抗病性较强,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病害发生与花生连作、生长势明显相关。连作地菌源基数高,病害加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通常土质好、肥力水平高、花生长势好的地块病害轻;而山坡地砂性强、肥力低、花生长势弱,病害重。

对于花生黑斑病的防治,一方面是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黑斑病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没有免疫品种的情况下,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感病程度较轻的花生品种,如豫花1 号、豫花7 号、鲁花11 号等,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减少病源。花生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深耕、深埋或用作饲料,可减少菌源,减轻病害。使用有病株沤制的粪肥时,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用,以减少菌源。另外,轮作。花生与甘薯、玉米、水稻等作物轮作1~2 a 均可减少田间菌源,明显减轻病害。此外,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可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减轻病害发生。最后,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当田间病叶率介于10%~15%时,开始第1 次喷药。用于花生黑斑病防治的药剂有21%菌杀特AC 1 000 倍液、50%多菌灵WP 800~1 500 倍液、75%联苯三唑醇WP 5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WP 300~400 倍液、1∶2∶200 波尔多液(硫酸铜∶石灰∶水)、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0倍液等。视病情发展,隔10~15 d 喷一次。病害重的地块喷药2~3 次。

本研究结果表明,20 个花生品种中没有完全免疫的品种,高抗品种1 个,为豫花47 号;抗病品种2个,分别为安花10 号和开农31 号;中抗品种4 个,分别为周花8 号、商花228 号、豫花154 号、豫花148 号;感病品种12 个,分别为濮花71 号、安花8 号、豫花155号、豫花140 号、商花285 号、濮花69 号、商花38 号、商花296 号、远杂20 号、开农99 号、信花14 号、驻花7号;高感品种1 个,为信花11 号。参试的20 个花生品种达到中抗水平以上的只有7 个,占比为35%;而感和高感花生品种占比达到65%。河南省花生新品种选育应加强抗黑斑病品种选育。豫花47 号、安花10号、开农31 号对花生黑斑病的抗性较好,可以在安阳市推广利用。

猜你喜欢
豫花黑斑病抗病
河南省麦套区试花生品种(系)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
适宜辽宁省种植的高油酸花生引种试验分析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不同花生品种抗旱性评价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焦作市花生品种对比试验
柑桔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