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玮创作是为表达而生

2024-03-30 07:59奚边
海峡姐妹 2024年3期
关键词:寿山艺术作品雕刻

文/奚边

徐玮

雕刻是一种典型的三维艺术,通过画面、体量、造型等因素传达艺术家的情感。雕刻师将自身内在的、无形的精神通过雕刻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实体,让欣赏者能够感受到其中无形的精神力量,并产生“共鸣”交流,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徐玮的作品有一种特别味道,古韵盎然又充满新意。笔者初次见到徐玮的作品,是他用寿山山秀园石创作的一组作品《江南丝竹》。作品利用巧色自然构图,红黑相称,鲜明的色彩层次对比,镂空与浮雕技法结合,融合国画与西方画派技法,营造出立体光影效果,构成了一幅江南烟雨迷蒙的意境。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玮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等职。他的作品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金奖等,还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等地进行艺术交流,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 喜爱。

他少年即承家学,跟随叔父徐光兴学习“圆雕”技法;弱冠之年,入寿山石雕东门派名家郭卓怀门下,研习“薄意”雕刻;而立后,重踏求艺之路,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益晶、林学善先生为师,脱胎再造。三十年刀耕不辍,渐成风格。通圆雕、浮雕、薄意、镂空雕、印钮雕刻等各类技法。他的作品以诗画入石,透出浓郁的文人气质和国画意境。

桃花源记(寿山芙蓉石)

徐玮的作品在艺术圈内一直有着不俗的评价:大气,线条流畅有力,生活气息浓郁。然大气之中不乏精致与细腻,令人不由心生感动。他的刀可以勾出一头雄壮有力的牦牛,也可以画出一片气势恢弘的黄河之水,水里有股“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劲头,流露出雕刻家心底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品读徐玮的作品,不仅仅有着诗一样的风雅抒怀,也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故事性。在近几年徐玮的作品中,无论是泛舟逍遥的渔翁,或是历史典故里的经典形象,抑或乡土题材中悠然自得、尽享天伦的老汉,人物是他创作里最常见的题材。

徐玮的刀下的人物,并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都自然的融入到画面情景中。仿佛徐玮所做的并不是“凭空”创造,他的作品更像是在记录,记录他在生活中的感悟,呈现他内心的表达。

太平有象(寿山高山石)

谈到对创作与表达的理解,徐玮说道:“创作,应该为表达而服务,将我们的所思、所感通过作品呈现出来,作品自然就具备了生命力。”

“渔樵耕读”是徐玮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无论高山流水还是山水清音,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他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向往。“有时候,不禁会神往世外桃源,期望有朝一日能生活在山间、溪畔,度过清幽岁月。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徐玮,内心深处也藏着深深的“乡愁”。他的怀乡题材创作,常常能唤醒我们对家乡的记忆,对乡村细节的亲切感,对泥土、庄稼等题材的尊重和热情。“儿时的记忆大都是模糊的,但有些记忆却是清晰的,甚至刻骨铭心,促使我拿起刀来记录下我儿时的记忆。一条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一个老农,一条扁担,一条倦懒的狗……”

作品《临水化船》创作于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借鉴了道教中草鞋临水化船的典故。草鞋是道教法器之一,有“临水化船”之说,是驱邪避邪之物。作品中道教人物赵公明劲拔手中的麻绳正在平稳的“草船”上渡河而去,寄寓祖国早日战胜疫情,百姓平平安安的祈愿。

一件石雕佳作,总是让我们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澎湃,因为它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出了人文之美。好的艺术作品始终都是“动人撼心而微痕不露”。徐玮创作的作品,正是这样生动且充满了活力。

在徐玮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诉求,作品也自然而然地映射出他的创作才华。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莫不也是在欣赏创作它的艺术家呢?

猜你喜欢
寿山艺术作品雕刻
始祖坟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不灭的初心(节选)
浅述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辅助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经验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On art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