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寄生虫学一体化教评体系,适应各专业混合式教学*

2024-03-30 08:26赵燕清谢祎婷徐道修杨树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6期
关键词:线下专业评价

赵燕清 关 玮 谢祎婷 李 健 徐道修 杨树国

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教学软硬件的不断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各院校及各专业教学的共识[1]。混合式教学不受教学场地限制,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蔓延以来,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和长足进步,已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顺应教学改革大势,遵循教学规律,依托专业属性,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在医学教育教学中蓬勃发展[2]。但同时,基于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混合式教学在实行过程中教学路线不清晰、专业归属性不强以及教学行为碎片化等问题日益显现[3]。此外,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还面临着学时压缩,各专业教学学时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等问题[4-5]。重新审视和研读教学目标,回顾和总结前期教学过程,补充和完善混合式教学素材,明晰教学路线,夯实教学实践,打造符合专业属性的一体化教考路线,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完善;这种教改思路应长期坚持,使其成为新时期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1 专业属性及混合式教学分析

1.1 专业平台及教学目标 依托专业属性和教学学时,结合寄生虫学教学内容,提出符合教学实践及教学目标的教学纲要,其内在要求是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医疗实践需求,同时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要求,杜绝大而统,强调普适性和针对性有机结合。具体见表1。

表1 各专业寄生虫学教学分析表

1.2 理论教学分析 依托上述教学平台与专业教学目标,实行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是根本,线上教学为补充,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课堂教学选用不同的教学素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检验专业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实验室诊断原则和方法等;临床专业教学既要考虑理论联系实际,又要考虑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而其他专业教学上则主要偏向于寄生虫学基本知识介绍与讲授[6]。以各专业线下教学为前提,构建网络课程,内在要求是课程框架必须与课堂教学吻合,呈现、补充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普适性学习需求,适当拓展外延教学素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实践中务必做到线上和线下教学平行、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教学格局;在此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教学阶段考核,为过程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1.3 实验教学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对实验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目前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应用性和综合性三类。整体设计中检验专业项目占比为5∶2∶1;临床专业项目占比为4∶1∶1;其他专业项目占比为4∶0∶0。以项目占比为引导,积极准备实验材料,明确实验要求和步骤,并同步进行实验结果考察与数据记录,为过程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2 理论教学一体化教评体系构建

2.1 质保体系 严格执行理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该保障体系采用线上和线下两条主线[7];线下强化不同专业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层面准备与教学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课件与教学素材,针对各专业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法,如临床专业采用病例教学、总结教学及讨论教学等;检验专业采用病例教学、课堂演练与讨论等;其他专业采用总结及提问等。线上教学依托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构建网络课程,其框架与内容必须与线下教学相统一,并依据专业教学目标做适当拓展,发挥网络优势,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实时督导学生复习,组织学生讨论和答疑等网络学习活动,并构建网络评价路线[8]。

2.2 教学评价 理论教学评价依托混合式教学,主要构成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其基本要求是形成性评价与教学平行,根据拟定好的评价指标严格实时开展和记录;需要指出的是,因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应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以符合和促进理论教学,评价必须沿着专业教学主线展开,这是评价难点。终结性评价需要审查形成性评价内容,在组卷上可考虑查漏补缺,力争补齐形成性评价没有涉及的教学内容。完成双路线教学和双构成评价,评估评价效果,研判各评价指标的合理占比,最终形成学生主体总评价成绩,实现教评一体化。具体见表2。

表2 各专业评价体系构成表

3 实践教学一体化教评体系构建

3.1 质保体系 实验教学以理论教学为支撑,进行前需要分析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对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和整理,其关键是依据专业实验教学学时设计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项目,再依据上述分类管理原则积极准备,包括教师准备,明确实验流程、步骤和要求。总原则是实验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体,线上教学为补充,其资源应包括图片库、病例库及实验操作视频库等,并融合到学习通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框架内,实时督导学生进行前期预习,提高现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9]。

3.2 教学评价 积极部署完成形成性评价是实验评价的关键,依据项目分类管理选择合理评价指标,充分利用数码互动实验室和虚拟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优势,一方面可活跃课堂,利于师生交流、指导及审查,另一方面可实时上传实验结果以供评判和记录。基于上述理论评价要求,也应审查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内容,为终结性评价提供内容选择参考。终结性评价可适当考虑教学专业属性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检验专业及临床专业可采用现场操作及实物标本考核,其他专业可采用图片库考核。整体审查学生完成情况,研判各指标合理占比,完成实验考核。

4 教评体系实践要求与优化策略

4.1 教学规范化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为落实各教学和评价环节,教学规范化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教学公平的有效途径。教学规范化首先要求教学组提高和统一认识,明确各专业教学目标,课前组织会商与讨论,以教学任务书为指引,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保障,根据教评路线拟定评价指标以保障评价。课中跟踪教学全过程,由各专业教学负责人检查和督导教评体系的落实情况,并制定教师记录和整理相关数据,其内在要求是做到教学与评价平行,评价数据真实与客观。课后根据教学效果及试卷分析审视和反思专业教评路线,及时总结与优化,为后期教学提供实践数据支持,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4.2 评价与落实 以教学规范为基本要求,为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必须做到评价与教学平行,教学评价应起到教学促进作用。如何做到评价的客观性,根据混合式教学选择评价指标并加以落实,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这是总体要求。鉴于各教学专业教学内容、形式及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评价指标与过程应尽可能与各专业教学实践相统一,严格执行上述专业评价体系。做到评价的平行化、一体化及专业化,有机融合教评各环节,将最大限度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实现各专业教学目标。

4.3 总结与优化 反思教学过程,审查评价效果,阶段性及终结性总结不可或缺,也是提高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总结和优化途径可采用以下多形式展开:(1)贯彻集体备课及随堂听课制,努力降低教师教学偏差,相互帮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2)多途径收集教学意见,如定期开展线下座谈会及线上交流会,实时整理归纳、总结采用及优化执行;(3)及时汇总评价指标执行情况及评价数据,分析得失,及时纠偏;(4)做好各专业试卷分析,整体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教学整改意见,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10-11]。需要指出,教评体系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需要多方助力,总结与优化既要考虑教学改进的实效性,这是点的要求,又要考虑专业吻合度,这是面的要求,只有做到点面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教评一体化,将混合式教学执行到位。

5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专业教学大势所趋,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和创造条件发挥、挖掘教学潜能,克服现场教学短板,弥补教学时间和空间的不足,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双赢格局[12]。基于上述论述及教学实践,构建专业归属感较强的教评路线符合医学各专业教学需求,但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教学理念、素材及技术进步与发展,也随着学生受众的不同,该模式也应顺势而变,及时进行教学路线的优化与调整,通过淘汰、整合及增加教评内容和手段,紧跟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内涵,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学生后期进入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线下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