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非同质化通证(NFT)研究进展*

2024-04-02 13:49郑宁宁魏先华庄尔覃冯天驰常远段辉
科技促进发展 2024年1期
关键词:区块聚类领域

■ 郑宁宁 魏先华 庄尔覃** 冯天驰 常远 段辉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北京 100080

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0

0 引言

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 NFT)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场景也存在差异。国内多以数字藏品相称。NFT 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在以太坊上根据ERC-721 和ERC-1155 标准协议为基础铸造)保存的独特数字项目[1],将实际内容(数字内容或是实物资产)作为简单的URI 字符串存储在元数据内并以令牌的形式映射到区块链上,代表着独特物品的数字所有权记录。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NFT 作为国家在数字文化市场领域的特色探索,为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市场转型提供了重要渠道,因而推进该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建立数字资产市场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意义。

随着国家对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的鼓励,NFT 的应用场景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关注在NFT 定价及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中,Dowling[3]通过探索最大的区块链虚拟世界Decentraland 中虚拟土地的定价,发现NFT 市场几乎没有溢出效应且整体定价低效,甚至容易出现价格泡沫、投机、欺诈行为[4][5][6]。国内学者则聚焦在NFT 在各大场景下的赋能。陈苗和肖鹏[7]发现NFT 技术赋能LAM(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行业,可以使馆藏资源NFT 化和展馆虚拟现实化。施其明和郭雪吟[8]认为NFT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加密证明,通过为数字出版行业注入产品溯源、版权确权、权益追踪机制,促进资产数字化。

作为新兴主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NFT 进行讨论,推动了NFT 的研究进展。就研究方法而言仍多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有关该主题的国内外文献计量研究相对进展缓慢。为了更全面、系统的掌握NFT 的研究情况,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该主题进行文献回顾,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力量、关键研究热点和研究挑战进行系统性呈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1 数据搜集及处理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文献搜集方面,以中国知网上的中文数据代表国内NFT 相关研究进展,而在Web of Science 上检索发表在国外期刊且通讯作者来自于国外研究机构的文献作为国际研究进展的数据来源。为了保证研究文献质量,只选取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学术类型文章,剔除了会议、综述、专利、评论性文章等类型的文献。在文献筛选过程中,本研究采取关键词搜索方法,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提供的文献,进行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的阅读,将低相关度文章的手动剔除。文献发表时间选取2013~2023 年的10 年为时间跨度,但由于NFT概念正式进入学术界研究始于2021年,所以本研究的文献时间真正跨度为2021~2023 年。最终获取95 篇中文文献以及51 篇英文文献用于进行本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具体数据筛选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库检索及数据筛选过程

1.2 数据处理

采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的分析工作,该软件结合了可视化、合作网络分析和关键词提取等功能,可以使研究人员直观地理解文献之间的关系,并快速识别研究热点和领域趋势。正确导入所收集的文献数据后,根据研究目的在软件中进行参数设置,包括时间范围、关键词提取方法、合作网络分析等,获得所需数据和图谱,最后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2 NFT主题文献发表概况

2.1 发文量概况

NFT 主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献年份分布情况如图1。由图可知,2021年开始,学者们对NFT的研究进入井喷式发展,同时由于NFT 交易在国际上的蓬勃进行,该年也被业界称为NFT 元年。国内与国际文献在各年份发表的分布趋势较为相近,从2022年起围绕该主题的文献发表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年发表的文献超过总文献的70%,表明该主题领域的研究正在快速兴起的阶段。发表数量上,国内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NFT 主题文献总体上高于国际学者,这可能与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文献数据不够全面存在一定关系。总体而言,NFT 相关的主题研究属于新兴领域,充满较多研究机遇。

图1 国际国内核心期刊NFT主题发文趋势

2.2 发表学科分析

文献发表所属研究学科显示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关注点,由图2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NFT 主题研究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学者对于该主题的研究侧重于民商法、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档案及博物馆、出版、艺术等方面,重点关注NFT 在市场运作中所适用的法律属性以及其作为新兴数字资产所具备的系列价值与应用场景(计算机、艺术、出版、体育领域)。国外学者则更加关注NFT 在经济金融、商业、环境保护、法律等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NFT 作为新型加密资产本身的估值模型、运作效率,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关系以及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图2 NFT主题国际国内研究学科分类占比

2.3 发表期刊分析

期刊发表文献数量显示的是期刊在该主题所投入的研究程度,期刊在某主题发表的文章数量越多表明其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力量越大。本研究统计了国内外核心刊物中NFT 相关主题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期刊,结果如表2。

表2 2021~2023年NFT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国内外期刊

根据表2 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期刊中NFT 相关主题发文量最多的是《出版广角》和《青年记者》,分别是12 篇和10 篇,说明这两家期刊对NFT 领域的研究进展较为关注。此外,《中国出版》和《出版发行研究》在NFT 领域的发文量也相对较多。相较之下,国外仅有《金融研究快报(Finance Research Letters)》和《市场营销快报(Marketing Letters)》两家刊物发文量达到3 篇及以上,其中《金融研究快报》一家发文量达18篇,可见其关注之高。从以上分析也可看出,国内外对NFT 的发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

2.4 发表作者分析

通过统计国内外NFT 主题发文量前10 的作者进行高产作者分析(表3)。由于国外对通讯作者的认可度更高,而国内则是一作更被认可。故在统计作者发文量时,国外文献采取通讯作者,国内文献采取第一作者。通过表3 可知,国外NFT 研究成果中,Umar 的发文量最高,达到4篇,还有3人则发表了3篇,6人发表2篇,其余26 人皆发表了1 篇研究成果。从国内NFT 研究成果来看,张建中作为国内NFT 研究最高产者发表了4 篇研究成果,张惠彬发表了3篇,有4位学者发表了2篇,其余80人皆发表了1篇研究成果。

表3 2021~2023年NFT发文前10的国内外作者

2.5 发表国家分析

由于文章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并且国外期刊对于通讯作者的认可度更高。故在统计国外作者发文时,国家发文量由通讯作者国籍决定。通过统计可以发现,除了中国作为研究NFT 的主力国家以外,在所有发文国家中,美国对NFT 相关的研究贡献最大,发文量达到7 篇。其余的英国、韩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发文量也都超过了2 篇。由表4 可知,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于NFT研究正在快速发展。

表4 2021~2023 年NFT发文超过1篇的国家

3 NFT主题研究热点和差异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清晰的看到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子题,为了识别NFT 领域的国内外研究重点,本研究对核心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参考文献计量领域的参数设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对国内外文献关键词制作共现聚类图谱[9],结果如图3、4所示。

图3 国内NFT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

图4 国际NFT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

由图3 可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可聚类成两大维度:价值应用维度,主要包括聚类0(数字艺术)、聚类2(数字藏品)、聚类3(数字出版);技术机制维度则具体包括聚类1(区块链)和聚类4(智能合约)两大类。国际研究主要聚焦NFT 本身的估值模型以及其与其他加密货币间关系,包括聚类0(non-fungible tokens)和聚类1(blockchain)、聚类2(non-fungible token),以及其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法律问题与创新,即聚类3(contact law)。

通过对表5聚类所涵盖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国内研究中,聚类0、聚类2和聚类3都从NFT本身价值出发,关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具体来看,聚类0 的文献主要围绕NFT 作为新兴数字资产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元宇宙的促进作用。聚类2从数字藏品这一应用出发,探索其在博物馆、图书馆等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其隐含的法律风险以及适用法律权益。聚类3则从数字出版角度研究NFT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场景。技术机制维度方面,聚类1从NFT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了NFT 在我国的文化数字化进程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区块链本身所存在的技术风险为风险治理增加了难度。聚类4 则重点分析了NFT 智能合约在不同领域(知识产权、用户主权确权等)发挥的作用。

表5 国内外文献关键词聚类表

国外研究则更关注NFT 作为新兴加密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间的关系。聚类0 关注NFT 的价值模型构建,寻找数字资产的合理定价模型,以及作为另类投资工具的作用。聚类1则研究了NFT在去中心化金融市场中的溢出效应,以及与其他加密货币市场间的波动关系。聚类2 重点关注区块链以及NFT 在碳排放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聚焦NFT 对元宇宙经济的重要性。此外,聚类3 从艺术市场出发,以国外知名NFT 网站数据Super rare 为背景,探讨了NFT 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尤其是知识产权领域。

3.2 国内外研究差异探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除了对NFT 底层区块链技术进行探讨以及对艺术市场、知识产权领域影响的共同关注以外,国内外学者对于NFT 的研究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

在研究主题和方法上,国外学者对于NFT 的研究聚焦在它的价值来源与度量上,以及在DeFi市场上对其他资产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以TVP-VAR模型、享乐回归模型为主。国内学者则侧重于NFT 价值来源的探究以及所涵盖的法律风险与监管治理,探讨NFT 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运用定性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国内外研究侧重点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源于数据获取和监管环境差异,具体可从以下4 个方面分析。第一是发展历史的差异,NFT 最早兴起于国外市场,从2012 年“彩色硬币”的概念开始到2017 年区块链游戏CryptoPunks 正式以NFT 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并最终通过2021 年艺术家Beeple 的NFT 作品《每一天:前500 天》的成功拍卖进入主流视野。NFT 在国外发展已有10 年的历程,反观国内,对NFT 的正式认识始于2021年,故研究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是在技术背景上,NFT 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产物,其铸造和发行大多在以太坊上,也有少数联盟链条和私链可以发行。国内方面由于监管政策禁止加密货币相关投资交易,所以只有蚂蚁链、BSN 链等联盟链。联盟链之间因为协议不同有时无法跨链交易,由此导致国内NFT 交易相对国外整体规模和效率都较低。第三是市场交易模式的差异,NFT 在海外市场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自由流通买卖,具有拍卖、转赠、多次转售等交易模式,交易媒介主要以加密货币为主。而国内市场交易模式主要以收藏为主,流通媒介为法币,所以暂无完整交易数据。第四是监管政策差异,尽管当前全球主权国家皆对NFT 呈一定程度的保守态度,但许多国家并未对NFT 进行严格监管,所以其在海外市场的流通存在较强的金融属性。国内市场方面,2022 年4 月13 日《关于防范NFT 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中明确提出坚决遏制NFT 金融化倾向,但国家政策又鼓励利用NFT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因此国内对NFT 的研究多聚焦在其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以及所隐含的风险治理与监管上。

综上可知,由于在发展历史、技术背景、市场交易模式与监管政策上的差异,导致国内外对于NFT 研究的侧重不同。

4 主要挑战

尽管作为一项变革性的技术,NFT 被成功运用在了不同的行业领域。但需注意的是作为一项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NFT 仍面临着来自自身系统与行业治理相关的挑战:与系统相关的挑战主要是基于区块链的平台中的问题,而与人相关的行业治理挑战则包括与管理、规则和公众相关的问题[10]。为了将当前NFT 所面临的相关挑战进行系统呈现,本部分将从NFT 的隐私性、安全性和治理的角度提出对应的关键挑战,涵盖基于区块链的平台提供的系统级问题以及监管和社会等行业治理问题。

4.1 隐私问题

隐私安全是从互联网经济兴起就一直在探讨的议题,NFT 作为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隐私问题。首先,NFT 存在的数据不可访问问题。传统的NFT 项目一般将元数据直接上传至区块链上以节省链上的gas 消耗,这也导致了一旦原始文件丢失或损坏,消费者将面临巨大损失的困境。当然也有一些NFT项目将自己的系统与特定的存储系统进行结合,例如IPFS 网络(只要在IPFS 网络上有人在某处托管该内容,用户就能在上面发现),然而这样的网络系统也存在问题:例如存储某位用户NFT项目元数据的IPFS节点出现了节点离线或者宕机等情况,该位用户就可能失去存储在上面的NFT。其次是NFT 潜在的匿名与隐私问题。NFT 所有的交易记录都是公开的,尽管用户可以在交易时采用伪匿名的方式提高交易安全,但由于这种伪名并不完全隐匿交易的参与者,所以黑客还是有可能获取用户的身份和交易信息,从而进行各种形式的攻击和诈骗。此外,由于去中心化的监管尚未完全成熟,当前NFT 交易平台依旧是中心化的机构,NFT 平台还可能会收集和利用用户的个人数据和交易数据,以实现商业目的。

4.2 治理问题

NFT 的监管问题以及法律上对应所有权的问题是当前各国都在探索解决方案的议题。作为新兴事物,NFT 一方面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审查,一方面又缺少相应的市场监管。当前NFT 面临的较大的两个治理问题,一个是在法律监管保护方面,另一个则集中在财产定义上。在法律监管上,全球范围内不同主权国家采取的监管不一,引发了大规模的监管和政策担忧[10]。中国为了防止加密货币扰乱国内的经济市场,对NFT 的销售和交易采取了严格的监管,避免其金融化倾向。美国当前对NFT 的监管则还未采取统一的监管框架,除了明确指出要防止NFT带来的潜在洗钱交易,对NFT的监管整体较为宽松。欧盟方面则可能将NFT 按照加密货币类型进行监管。日韩市场对元宇宙以及web3.0较为看好,目前的政策趋向于发展与监管并重。在其他国家,对于NFT的监管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不同参与方对于NFT 的差异化态度导致其跨境交易、客户隐私数据等问题的治理难度加大。

NFT 所属财产类别的定义也成为了当前治理的另一难题。在当前的监管框架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应被视为应税财产[11]。NFT 作为一种数字资产类别,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财产类别,因此在各个国家的法律框架中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和分类。然而,由于NFT 代表的是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唯一性,它们可以被视为一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因此在某些国家中可能被归类为知识产权类别中的一种,例如美国和欧盟。在其他国家中,可能还需要对NFT 的法律地位进行更多的探讨和法律认定。总的来说,NFT 作为数字资产的新兴类别,其法律地位和财产分类在全球范围内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4.3 安全问题

NFT 的安全问题也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NFT 系统作为一种融合了区块链、存储和Web 应用程序的组合技术,容易受到每个组件属性的影响[12]。首先是在NFT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智能合约漏洞进而导致NFT 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恶意攻击者可能会窃取用户私钥或者利用嵌入式漏洞来进行NFT 所有权的非法转移,使NFT所有权将转移到不受授权的第三方手中。其次是存储安全,NFT 通常存储在区块链上,但区块链也可能遭到攻击,例如51%攻击、双花攻击等,这可能会导致NFT所有权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最后是伪造和侵权问题,由于NFT 是数字内容的所有权证明,数字媒体可以被轻松的复制和传播,因此需要确保NFT 的真实性和所有权。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和保护措施,就可能会导致NFT 所有权的纠纷。实现这一点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标准来确保NFT的鉴别性和安全性。

NFT 存在的另一潜在安全问题来自于其可互换性。NFT 本身的设计初衷是非同质化通证,这意味着在标准协议下铸造出来的每个NFT 都是唯一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独特的数字资产,具有不同的元数据和特征。然而目前市场上为了促进NFT 的交易和证券化,一些项目或平台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技术,实现NFT 的可互换性(Fungibility)。这种可互换性通常是通过在NFT 之间建立一些规则和标准,来使它们具有一定的可交换性。例如,某些项目或平台可能会在NFT 之间建立一些标准,使得它们可以在同一项目或平台内进行交换,从而增加了NFT 的可互换性。此外,一些平台也可能会采用某些技术手段,将NFT 进行打包或拆分,从而使得它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交易和持有。NFT 的可互换性实际上是一种折衷,因为它削弱了NFT 独特性的特点,同时也可能对NFT 的价值和身份造成影响。这种可互换性与其非同质化的本质相矛盾,可能会影响市场的稳定性。

4.4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是当前有关NFT 运用风险和挑战的最大问题。在NFT 交易市场中,存在着版权、原创性、合同规范等问题。从理论上讲,购买NFT 后,所有者获得了使用该资产的权利,而不是对其知识产权的权利。嵌入式智能合约的元数据清楚地说明了拥有NFT 的条款和条件[13]。但是由于NFT 市场中出售的数字资产通常是艺术品、音乐、视频等创作作品,这就导致在铸造过程中就存在潜在的版权问题,即如果这些作品受版权保护,则NFT 铸造者需要获得版权持有人的授权才能创建和出售相关的NFT。其次是原创性问题,NFT 的价值在于它们是独特的,因此任何未经授权的副本都可能会侵犯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因此,创作者需要确保他们的作品是独特的,并且未被他人复制。最后是合同问题,NFT 交易通常涉及数字合同。这些合同需要清楚地定义买方和卖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出现纠纷,这些合同可能会成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与NFT 本身并无关系,而是由于它们所代表的数字资产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因此,确保合法性和合规性是NFT市场的重要问题。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对NFT 这一新兴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当前NFT 主题的研究处于快速兴起阶段,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国内和国际文献发表年份趋势基本一致,数量方面,国内文献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略高于国际文献,这可能与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文献数据不够全面有关。研究倾向上,国内文献多集中在民法、计算机和档案博物馆领域,国外文献则聚焦在经济金融、商业创新等领域。发文期刊上,国内外皆集中在社科领域。

其次通过分析关键词和聚类主题发现除了对“知识产权”、“元宇宙”的共同关注,当前国内文献更关注以“数字艺术”“数字藏品”为主的NFT 价值探析与所带来的“著作权”问题,进一步关注NFT 在“数字出版”、“博物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国际文献则聚焦在“NFT”的估值模型以及与其他区块链上资产“加密货币”、“传统金融资产”间的波动关系,同时也关注NFT 在“艺术市场”领域的影响。研究方法上,国内文献基本使用定性分析,而国外文献多采用定量分析。形成原因主要是数据获取和监管环境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当前NFT 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隐私、治理、安全、环境影响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5.2 未来展望

NFT 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推动和促进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全球对于元宇宙经济的想象,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结合前述研究内容与不足,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研究展望一:NFT 的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探究,NFT 作为一项基于区块链的技术,还存在交易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如何提高NFT 的可扩展性,成功支撑NFT 的跨平台交易并在大规模交易下实现快速确认。此外,如何在未来的研究中降低NFT 排放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也是刻不容缓的研究主题。

研究展望二:NFT 资产评估,探索NFT 作为加密数字资产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首先是对NFT 价格决定模型的探索构建,鲜有学者探讨此类问题且大多仅考虑单一NFT市场,未来应将更多的NFT市场纳入其中。此外,还应考虑市场情绪、投资者行为等指标对其价格波动的影响。其次是NFT 与其他加密货币间的关系探析,寻找驱动两个市场的共同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其波动程度。最后,还可以关注NFT 作为另类投资资产对传统投资资产以及投资者的影响。

研究展望三:元宇宙构建落地,加速NFT 在元宇宙中的桥梁建设作用,实现元宇宙经济系统的顺利运转。NFT 作为web3.0和元宇宙的关键要素,可以在元宇宙中表示各种数字资产并进行所有权的转换。未来研究应尽可能探索NFT 在该领域中的创新赋能,并引入创新相关的理论视角,构建整合性的理论框架。

研究展望四:进一步探索NFT 在多产业背景中的创新运用,实现NFT 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创新赋能。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如何探索NFT 的更多应用场景,以及在理论层面NFT的应用和影响。

研究展望五:NFT 风险和监管。NFT 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探讨如何提高NFT 的合规性,以便其能够在法律和金融监管的框架内合法使用。此外,还需注意NFT 的交易风险,例如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侵权风险、欺诈行为等。

猜你喜欢
区块聚类领域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领域·对峙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