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初探

2024-04-02 08:24郑亦杉
山西建筑 2024年7期
关键词:会理古城历史

郑亦杉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0 引言

城市设计可以有效应对城市更新中老城区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主体、不同社会角色对城市更新的不同诉求[1]。对于古城更新设计来说,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丰富历史和优秀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破损等问题。通过古城更新改造设计,可以保护和传承古城的独特魅力,同时提升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在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落实法律法规和上位规划的多重约束性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同时还要通过统筹文化、经济、品质、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实现综合提升。其次要尊重和保护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保留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景观,修复和恢复原有的特色和风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第三,要考虑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在更新改造中,应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古城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第四,古城更新设计应注重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通过优化道路网络和交通规划,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质量,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和生活条件。第五,适当引入现代化的商业和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文化交流平台,有助于古城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第六,要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专业设计机构、社区居民等各方积极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同时注重公开透明,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个人和集体利益受到侵害[2]。

古城更新改造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城市功能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充分尊重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结合现代理念和技术,才能实现古城优化升级、更新改造,既承载历史遗产,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居住和旅游体验[3]。

1 会理古城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正南端,已有2100多年历史。会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津,是扼川滇咽喉的军事要冲,素有“川滇锁钥”之称[4]。会理古城有山有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27个少数民族集聚,川滇文化、古城风貌、人文风俗等历史遗存频现,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处处显现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使得会理古城成为历史文化民俗旅游的极佳目的地。

1.1 存在问题

会理古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保护范围划定限制,保护规划不够深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古城的整体建筑风貌特色在逐渐消失,旧城的开发建设高度和建筑风格失去了控制。古城正面临被现代建筑淹没的危险,人们也无法轻松地追寻古城的记忆,导致会理古城的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5]。2)会理古城的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利用古城的各种优质旅游资源。新城的开发力度不足,人口过度集中在老城,导致人口拥挤、环境质量下降。3)会理古城内商业发展较为缓慢,商业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古城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致使经济不太发达,人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4)原古城保护规划对近现代建筑关注度不足,致使部分古建筑已被拆除,使得古城发展历史文脉被切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5)古城保护缺乏地方性法规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许多年久失修的建筑面临坍塌的危险。

1.2 发展优势

认真分析古城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气候,会理古城也有许多发展优势,主要表现为:1)会理古城内部多民族聚集,民俗、民族风情保存较为完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很高的利用价值。2)古城内有许多历史街道与保护街区,有鼓楼、城隍庙、金江书院等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吸引大量客源。3)古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也是优质的旅游目的地。4)古城地理位置优越,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客流量大,加上政府高度重视会理古城改建,古城改建大有可为。

1.3 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古城内多民族聚居,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如何处理好古城居民与游客的关系,满足各自的需求;如何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古城内分散的古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经典的景点旅游线路网络,是本次改造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2 会理古城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分析

会理古城更新改造应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结合目标,通过文化赋能、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古城的全面复兴。此次更新改造,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地方特色,将古城更新设计主题确定为“三水佑城,潮立古今”。三水指三水环绕古城,喻指商业之水、生态之水、文化之水,三水构成展望之水。古城东侧设计突出“古”的概念,复原居民生活状态,居住区与清城墙相融相生。古城西侧设计突出“今”的概念,由水系串联,丰富当地的生态系统,盘活西侧古城。城墙到河边的过渡形成古今对比,由此生成概念。

在古城更新改造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文化、产业、空间”相协同的保护更新策略,注重人居、生态、业态和文态四者的联系与结合,制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功能疏解、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等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古城更新改造的路径与模式,保持和修复原有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注入新的旅游元素和功能,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6]。

2.1 实现点线面要素整合,体现“三四五”保护规划

古城改造过程中,注重“点线面”要素的整合。“点”即提取古城的重要要素,进行历史评估。整合古城内部历史文化建设点、绿地景观点等,为古城改造更新设计奠定基础。“线”即串联重要节点,形成古城的轴线。在整理重要文化、商业与绿地节点的基础上,形成主次商业轴线,主次绿化轴线与人文轴线,形成古城的立体轴网体系。“面”即组成合理空间划分,激发古城活力。在生成的轴线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商业、居住、绿化、文化、医疗与行政片区,合理进行布局,进一步改善古城的空间架构。

对于旧城区用地,围绕实现“三轴、四街区、五点”的总体规划,风貌格局基本保持一致,重点体现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的特色风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确保古城得到可持续保护更新。“三轴”,第一轴从南街至北关,贯穿古城区南北,同时也是南丝绸之路灵关道遗址,连接南北两个主要入口及钟鼓楼、大礼堂广场、北门城楼等景观点,形成商业带、景观带、游览带,将古城联系成完整的历史地段。其他两轴均为东西向,两侧串联局部城墙与文物保护建筑,中部布满商业店铺,作为古城两条主要街道,定位为美食商业街与次要文化轴,以带动古城东西两侧商业活力。“四街”,即根据植入功能,设置书院一条街、古玩一条街、民俗体验一条街与美食商业街。“五点”,即保存、恢复和整理原有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及钟鼓楼等5个古城边界及节点,实现会理古城边界特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7]。会理古城规划鸟瞰图见图1。

2.2 提炼古城风貌特色,实现新旧协调发展

会理古城的古城墙已经有一部分被拆除,但基本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城外有城,布局严谨。古城中有7条大街、23条巷道,钟鼓楼和南北街轴线有机组织,把古城划分为若干个街坊,形成棋盘格局。古城中各种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特色民居宅院错落有致,遗存的寺庙、会馆密布于街巷中,随处可见,进一步彰显了古城的古朴风貌[8]。

古城中历史街区较多,多为明清之风街巷。主要街道南北穿城,三里长,二丈五宽,两侧多是一些店铺,店铺高约一丈五,屋顶为瓦,出檐较宽,部分为双檐下层抱厦。店铺多为活动门窗,活动门板多为栗红色木门。店铺外悬挂有大量的字号和横匾,书法、装饰和风格各有不同。逢年过节或家中办喜事,到处张灯结彩,春联、喜联、门画等都非常具有民俗文化的情趣[9]。

会理的民居院落形态多样,风格各有不同,院落保留数量较多,历史非常久远。民居大门多为木质结构、砖石结构,屋顶为全檐式、半檐式、抑厦式。大门内多有品门,位置、布局、造型、风格及构筑形式也各有不同。民居院落注重雕刻彩画,造型美观,手法丰富,具极高艺术价值。

民居建筑多为商业住宅或井式住宅。商业住宅多分布于北大街,北、东、西关,西城巷,沿街布置有铺面,铺后为住宅院落或生产作坊,有的则是底层为店、楼层为住宅或储藏室,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坊、底店上宅、可商可居的形制。天井式住宅沿街巷纵轴线布置,建有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中轴左右布置客厅、书房、晚辈或客人住房、杂房等,形成了左、中、右三线纵列的院落群组[10]。古城建筑分析图见图2。

由于古城中各种建筑类型保存完好,且极具特色,所以在旧城改造设计中,应继续保留这些建筑形式,对于一些有破损、有损坏的及时修补,但要做到修旧如旧。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传承“十”字形主轴和“井”字形路网,实现新城与古城风貌格局的统一协调。

2.3 保留传统文脉系统,强调文化内涵发展

会理古城古迹众多。现有1处元至明代建筑、7处清代建筑,均保存完好。会理古城具有大理的城市格局,丽江的建筑特点,有许多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如钟鼓楼(凌雷楼)、赢洲公园(现瀛洲园商务中心)、武侯祠、东岳庙等,会理县城北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南白塔山巅,耸立着一座巍峨壮丽的文塔。城东的白马寺,与城西的景庄庙遥遥相对。景庄庙、北门城楼、西成巷、科甲巷、天主堂、粤省会馆、城隍庙戏楼、文昌宫仍保存建筑原貌,迄今风物犹存[11]。

鉴于此,在古城改造设计中,应把文物古迹保护作为重点,强调文化环轴线的生成。保留原有的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打造休闲广场、绿地公园与商业店铺,最大程度地保留街巷原有的空间结构,选择性地保留一些有特点的老建筑,如戏台等,穿插在商业街巷中,以带来足够的历史文化气息。通过规划设计,将重要的文化建筑串联成环轴线,将散乱的文物保护建筑整合成一个系统,进一步活化传统文脉,延续会理文化记忆。

2.4 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会理古城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主体,在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把多种文化融入到建筑改造更新中。

会理县是红军长征由滇入川的第一站,第一方面在这里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会理被确立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等遗址已经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红色歌曲也在民间广为流传[12]。在改造过程中,结合现在流行的红色文化深度游,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对红色遗址周边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红色广场和红色博物馆,增加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形的建筑小品和景观,让红色文化成为旅游业的一个亮点。

凉山彝族汇聚川滇之精粹,集彝汉之悠长,有很多民族歌曲和歌种,其中情歌和生活歌曲曲调多样,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流传甚广,影响深远[13]。会理民歌文化多元,有川滇文化、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厚重积淀,文化底蕴博大深厚,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14]。会理民歌中,大量歌曲创作题材源于石榴,象征着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民间婚嫁常将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置于新房案头,或以石榴相赠恭祝吉祥。因此石榴文化也是会理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

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民族歌曲,修改或设置一些具有互动性、参与性、表演性的演艺场所,建设独具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民俗广场,设立象征石榴文化的石榴园,并结合现状,规划文化广场、瓮城广场、文化中心、金江游院等,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传承会理文化,而且可以打造独具会理特色的旅游名片。

2.5 增加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在古城各片区改造过程中,采用大小公建策略。公建分为两类,较大的服务于整个城市,较小的服务于局部区域及商业建筑。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独为每一个公建设置用地,节约了城市中心土地,又实现了商业由国有平台公司整体持有,实现小公建与商业建筑交叉使用、统一管理[16]。小公建可以承办商业活动,减小政府运营压力,避免公共建筑使用效率不高。每个区域内各个片区和体块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环轴,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在古城内采用基地改造、功能改造等方式建设滨河民宿;通过整体复绿、功能转换、原址重建,赋予基地新功能;通过保留居住功能、增加商业服务功能、设置观景亭廊等手段,打造村庄特色民宿,增加观景休憩功能,实现建筑物功能重构,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2.6 打造绿色生态系统,提升商业设施价值

在古城西侧打造景观水系,周边布置重要公共建筑,为市民打造一条公共活动的休闲流线,并补充区域社区服务、老年服务公共配套,改善居民区内部绿地系统,形成绿地生态网络。充分利用古城现有空闲场地和适当位置,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水系绿化公园,为市民公共活动和休闲娱乐提供适宜的场所。对现有地下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街道品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整个片区的生活质量。预留部分住宅用地,通过容积率、高度、建筑风貌、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其符合整体片区的风貌。不断增加文化场所、公共建筑,打造城市客厅,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着力打造低碳生活,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会理文化繁多,以科甲巷文化、美食特产文化、非遗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主,商业布局以前店后院式、底商上宅式为主,沿主街两侧以餐饮美食为主,缺少商业多样化。通过植入商业,实现业态更新换代,保持片区活力要素。为丰富商业种类,除了传统的餐饮美食外,可结合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引入民族服饰体验、地域手工文创、古玩交易市场、综合文化演艺等多种手段,发展更新古城商业模式。结合建筑整体布局,打造几条特色商业街巷。商业主街以美食特产为主体;科甲巷打造书院一条街,便于了解科举文化;圣母堂周围沿街以民俗体验馆等宗教文化为主;金江书院集聚研究学问、收文藏书为一体,打造古玩街。同时对各街区实施升级提升改造,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活力商业街。对路边摊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管理,整体把控,建立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民俗体验街区设置多个活动场所,供游客参观、学习和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各种表演和活动,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设置传统建筑展示馆、博物馆和主题展览等,展示当地的历史和传统习俗。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感受浓厚的民俗氛围,并与社区居民互动交流。这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对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广场节点意向图见图3。

通过商业、居住、文化服务用地互相平衡,确保政府、商家、居民多种利益平衡。通过多元融资,自我更新,资金运作等多种手段,使项目不会成为政府投资巨大的形象工程,而成为多元主体参与,能够自我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人民幸福感的民生项目。

2.7 合理规划设计控制,实现新旧建筑协调

空间布局方面,规划保持古城商业街道与两侧建筑,延续并发展现有街道的格局与肌理,实现与护城河的完美结合,形成路、绿、水相辅相成的空间格局,展示出绿化、水面和民居构成的和谐风貌。紧邻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坊,继续承载古城的历史与文化[17]。新建居住单元建设成若干小区,即放大的街坊,修建一些传统风格的客栈和民宿,满足游客住宿需求。城市道路系统通过疏通街巷、拓宽街巷、增减空间等方式,延续街巷空间格局,打造绿化步行系统,使道路逐渐向方格网过渡,实现空间互通,改善古城交通,方便游客出行。通过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效疏解,持续改善民生。

建筑设计方面,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实现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风貌的和谐与过渡。注重保留和修复会理古城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明清民居、庙宇和城墙等,致力于保持原有建筑的风貌和特色,修复受损部分,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新建或更新改造建筑,与传统建筑院落相衔接,体现当地传统的地方建筑特点,建筑高度适当,原则上不超过4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2 m。建筑色彩以栗色、黄色、白色为主,建筑物的屋顶一般为黑灰色。建筑形式以两坡顶为主,减少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不锈钢和琉璃瓦。建筑材料多使用木质材料,做到体量适宜,并与原有的环境和谐共存。建筑融合现代舒适设施和传统建筑元素,让游客在古城中体验到舒适感。重新规划和设计古城内的街道和巷道,旨在恢复古时的布局和风貌。街巷保留传统的石板路面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

景观设计方面,通过组织滨水绿地,保护和恢复人、绿、屋、水一体化生态环境结构,展现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环境;组织必要的绿化空间,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对现有河道水体进行整治,实现清污分离,达到人水共生共栖的目的。结合赢州公园保护、文物古迹的修复,增设一些公共绿地,提高古城的绿化率,创造和谐典雅的古城风貌。

3 结语

会理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以保存完好的古城墙、街道、民居、寺庙等建筑为载体,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地方美食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确保古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丰富商业模式,使商业主动线回流形成各个环线,在点状联系的文化轴中植入其他业态,将文态与业态优势同步放大[18];强调生态发展,整合绿地景观,形成生态系统,推动古城可持续发展。

会理古城的改造设计,旨在保护和展示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同时提供方便舒适的居住和旅游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会理古城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城。在古城内,游客可以感受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品尝地道的四川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体验并参与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通过更新改造,使古城焕发生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会理古城历史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去会理过年
安居古城
新历史
春秋古城一日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浅谈会理县直干桉播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