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授谢青松:以中国模式构建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2024-04-04 14:04刘增辉
在线学习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

刘增辉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和指南,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依然进展缓慢。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国家层面的、以资历框架标准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学分银行制度。

关键词 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国家资历框架 中国模式 学习成果认证

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催生了终身教育基础性制度的变革,全球兴起的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制度体系建设成为变革的重要方向,而国家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支撑。

我国将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并进行了多年探索,迄今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刊就此对话重庆市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首席专家办主任、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创新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谢青松教授。

谢青松对终身教育、开放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有深入研究,并参与撰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职成司和国际司资历框架多项发展研究报告,对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谢青松表示: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大力推进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助力实现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目标;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国家层面的以资历框架标准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学分银行制度;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终身学习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有效补充

在线学习:您一直呼吁加快推进数字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请您谈谈,终身学习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谢青松:终身学习制度的本质在于数字时代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不再以学习场所、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划分准则,而是根据个体所获得的学习成果来进行受教育阶段的划分,即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在何种场所进行学习、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只要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达到了成效标准,即可获得对应等级的资历和学分认证。目前全球各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就相关制度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系统化程度不高,而且主要还是围绕正规教育以及部分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化,距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相差甚远,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距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和纵向贯通的终身教育现代化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急需建立系统化的终身学习制度迎接数字时代未来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学习: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终身学习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谢青松:当前教育体系是以学校教育制度为基础的。关于学校未来的变革有很多构想,但学校教育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对固定学习计划、固定学习场所、固定学习时间段的规定。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终身的、灵活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需求。教育部门除了提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服务、管理各类培训机构之外,还应探索建立能够为各类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提供支撑的制度体系,创新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制度,作为学校教育制度的有效补充。

国家层面资历框架标准缺位

在线学习:在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谢青松: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用于衡量、沟通、衔接社会成员的各级各类学历、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各类业绩如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各类奖项等多元化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各种业绩之间沟通和衔接的制度性系统。第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即按照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将个人在不同场所通过任何方式获得的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技能、能力,经过评价给予认可的制度。第三,学分银行制度。即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转换为统一的存储资历学分,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兑付为资历证书。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需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到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中,实现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动态更新、个人数字学习档案持续发展,并通过分布式、去中心化技术,保障数字化个人学习成果的信用等。

在线学习:国家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谢青松:我国已经正式启动中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从政府层面加强了统筹,完善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引导行业与学校共同研制行业能力标准(即行业资历等级标准),指导学分银行制度开展试点试验,明确了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逐渐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之路。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终身教育学习成果框架和学分银行体系;广东省制定了标准化的地方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及與香港的对接;上海市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的项目;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共建学分银行,开展开放教育领域的学习成果认证和互认;重庆市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把资历框架、职教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要求衔接起来,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共同体基础上,建立了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和学分互认共同体;江苏省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学习成果衔接沟通的基本标准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等。所有这些创新实践,都为建立中国资历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线学习: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建设迄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原因是什么?

谢青松:虽然构建中国国家资历框架已经呼吁了十几年,我国政府在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实践探索,但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尚未出台。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标准和指导,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依然进展缓慢,甚至与政策初衷渐行渐远。我国尚未推出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导致学习成果的含金量难以评价,学习成果的认证和互认难以实现公平和公正,难以获得社会公信力和行业及雇主的认可。可以说,我国资历框架和学习成果认证主要还是停留在开放大学对其他院校或者企业培训证书的认可层面。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标准,缺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我国的学分银行主要功能是把学习者参与过的各类学习活动进行记录,难以调动学习者主动开展学分积累和转换的积极性,导致社会成员主动申请和真正受益的人数有限。因此,国家层面的以资历框架标准引领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学分银行制度亟待开展。

中国数字技术应用处于国际前沿

在线学习: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国际发展现状如何?

谢青松:国外基于资历框架的终身学习制度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前,全球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发展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建立和实施资历框架的国家总数达161个,覆盖联合国缔约国193个主权国家的83.4%。2019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旨在推动资历的全球互认,促进数字时代人们的终身学习和人才的国际流动。这是联合国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范围的高等教育条约。国外资历框架制度体系的实践,为我国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框架结构设计与实施建设规划的参照。

在线学习:与其他国家相比,数字化时代的中国有哪些明显优势?

谢青松:我国是一个学习大国,数字技术应用已经处于国际前沿。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和美国波图兰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2年网络就绪度指数》显示,我国信息化环境和应用排列全球第23位,亚太地区第3位,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位。构建高质量而又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服务数字时代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融通与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其中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和制度环境建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充分利用发展数字中国和数字强国的机遇,以认可多元化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为着力点,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完善基于资历框架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建设,为实现全社会成员“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学习服务。

以中国模式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体系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中国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框架?

谢青松:数字时代,我国可以采用“资历框架及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资历框架标准包括资历框架等级、资历框架维度、资历框架标准和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是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不同类型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互认的公平公正和实质等效,包括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和成效为本评价标准。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的课程可以进入数字资历名册,供人们选择有质量保障的课程。个人在各种场所、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先前部分课程,以及过往学习经历所获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技能、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得到认定和认可。学分银行制度和数字学分银行的重点是平台建设。学分银行让学习成果以学分形式进行存储、积累、认证和转换的体制机制,具有全民学习成果零存整取、通兑互换、信用积累、学分借贷等教育和社会功能。数字学分银行通过建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和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成果认证,转换为统一的存储学分,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兑付为相应的资历,成为个人入学和就业的依据。

在线学习:对于构建与国际标准对接和具有数字时代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您有哪些建议?

谢青松:第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是上位标准,是各类学习成果等级和标准的顶层设计,也是各个行业资历标准的母标准。基于我国教育体系和多元化学习成果类型,可以将国家资历等级的划分参照普通教育系列,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七级,突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四教融合。

第二,完善“标准+认证+平台”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中国模式。采用“资历框架及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的終身学习制度体系,包括标准层、质量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

第三,推进立法工作和建立组织机构。可以选择以下三个途径之一开展立法工作:一是加快当前国家终身学习立法进程,在其条文中专设“资历框架”一章,以此作为资历框架法律基础;二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可将其易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与资历框架条例并加入相关内容;三是专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资历框架条例。采用多方联动的治理模式,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授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主管机构,持续鼓励和支持相关试点工作。

第四,制定基于质量保障机制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在政府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设立专门的资历认证处,负责制定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工具和方法,评估和指导地方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实施资历框架下学习成果认证的实践。

第五,完善数字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精准服务。开展学分银行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央行+地方行+机构行”的模式。制定统一的学分计算标准作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基础,建立学分银行数据库建设标准和学分银行运行标准,让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经认证以学分的形式得到统一的储存、积累和转换。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
没错,“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
英格兰一半小学将用“中国模式”教数学
“中国模式”应对经济下行的四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