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下好职业教育“先手棋”

2024-04-04 14:04董栋
在线学习 2024年2期
关键词:先手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董栋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和企业承担了学历教育和职工培训双重职责,致力于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轮驱动”发展,助力职业教育终身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电力产业 产教融合 教培一体

坐落于东湖之滨,素有“湖北电力黄埔”之美誉的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湖北省政府批准、电力行业举办的高等学院。作为一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多年来,学校坚持“根植行业、教培一体、创新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为电力工业的建设发展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

校企深度融合 打通终身化学习路径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明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新要求,根植电力行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通过打造融合平台,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与国网湖北公司、武汉地铁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开展了学徒制、订单式和现场工程师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持续为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各项定制化服务。“学校在校企融合共建中获得了平台,也享受了红利。尤其是建设了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实现‘教培一体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向保林表示。

为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体系建设,学校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电力培训中心和高职院校”为发展目标,自2012年起,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产教对接,基于常年的校企合作经验,共同探索了“一体三共三通”的发展路径。“一体”即从行业、企业、学院三个层面进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终身化顶层设计。“三共”即互证共育师资队伍,共创共赢基地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软资源。互证共育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制定“线上+线下”师资认证标准和建立配套题库,认证企业师资的教学能力,形成1000人师资库。共创共赢基地资源是指学校引入企业年投资超1000万元,共同建设、运营31个与生产同步并适度超前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教学软资源是指校企合作制定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制度4个;企业年投入超1200万元,动态更新“鄂电在线课堂”“惟楚有才”等线上学习平台资源,面向学生、员工和社会人员免费开放课程1895门,实现多元学习需求全覆盖。“三通”即实施职业三阶段贯通培养:职业预备期实施“一双四全”模式,提高就业能力;职业适应期实施“三个面向”培养,提升适岗能力;职业发展期厚植“三个服务”理念,提升终身发展能力,并设计推行学习积分制,贯通职业三阶段。

学校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目标,积极谋求多元合作,助力主管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国家和湖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牵头组建湖北电力职业教育集团、湖北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相关案例入选了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学校还加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联盟,并建立了由14家行业协会、53家企业共同组成的院级理事会。

精准育人 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学校围绕‘教随产出 产教同行这一原则,致力于打造电力特色鲜明的职教品牌,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向保林介绍,近年来,学校聚焦能源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引发的产业链变化,先后设置了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等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积极改造行业内的传统专业,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新需求。

依托企业的办学资源,学校开展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业务。这离不开学校的一系列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在实施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培育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本领过硬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作用,开展编者审核,开发可同时用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及时将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企业岗位需求、产业发展趋势。

为推进“课堂革命”,着力开发“教培一体”的数字资源,学校形成了以多媒体课件、实际工程案例、虚拟仿真等资源为主体,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放课程为纽带的立体化课程资源系统,并引入信息化手段改革教育教学形式,积极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和SPOC等平台建设,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使教育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总体而言,学校牢固树立了“教培一体”的办学理念,坚持“融合”主线不动摇、一体化设计以及“上下一盘棋”原则,将办学、办专业、办培训与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从根本上优化人才培养和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咬定“校企共赢”这一目标不放松,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教学培训软硬件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等产业先进元素及时纳入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紧盯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校企共建共享的资源,在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工艺改进、技术更新、练兵比武等方面做好支撑服务,以教和产的双向融合助力校企互利共赢。

以“1+1+3”模式 扩大国际“朋友圈”

学校依托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突出电力系统专业特色,积极拓展专业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构建了“1+1+3”电力国际化人才培育模式。

第一个“1”即中澳合作办学这一项目平台。学校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有着近20年的合作办学历史,通过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建等方式,双方共同开发并被澳方采用专业标准1个,课程标准14个,出版双语教材6本,制作远程教学视频百余个。依托这一平台,学校也成功实现了职教理念从引进吸收到创新转化再到提升输出的跨越,不仅在办学资源、办学经验方面收获了经验和成果,更为高质量“职教出海”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1”即联合境外高校共建“海外电力工坊”这一载体。学校积极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22年与柬埔寨柴祯理工学院共建了“中柬电力工坊”和首个海外师资培训中心,双方互聘客座教授11名,并累计输出课程标准12门。依托这一载体,学校又先后为柬埔寨暹粒地区理工学院、马德望理工学院等高校定制开发电力专业课程,开展多期师生培训,搭建起了国际院校间的交流、沟通、共享、合作平台。

“3”即学院相继打造了“海外电力师训”品牌、体系化的电力类专业“中文+技能”课程品牌、聚焦电力新技术面向境外企业员工的“海外电力培训”品牌。2020—2023年,学校共为泰国、柬埔寨的16所高校开办了电力专业师资培训,参与教师210余名;为柬埔寨、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20所院校开展“中文+技能”培训,覆盖师生310人;为委内瑞拉电厂、马来西亚PTM ISUZU新能源汽车销售等境外企业开展了多期员工技术技能培训。

凭借这些实际的工作成果,学校收到了泰国等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发来的感谢信,并在2023年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获评“对外交流与合作典型院校”。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对此,向保林表示,未来学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产教融合实践,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管理运作好湖北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智慧能源·绿色电力”产业学院等重点平台,紧抓关键平台创效益,以高质量的平台建设助推产教深度融合;传承延续好既有的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项目,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为标杆,进一步拓宽合作空间,开展校企更多层面的深层次合作;建设利用好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一批重点载体,在推进“三融”建设方面多出成果,下好长遠发展的“先手棋”。

猜你喜欢
先手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泰州市以“四行”下好精准执法“先手棋”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建设法治国家应走好抓党员干部这步“先手棋”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