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困境与建设实践启示

2024-04-05 04:30王萍
传播与版权 2024年5期
关键词:稿源选题学报

王萍

[摘要]特色栏目建设是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学报转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学报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文章主要从学术研究氛围、稿源质量、编辑队伍三个方面阐释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以《淮阴工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为例,探究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路径:挖掘优势精准定位;建立栏目主持人制度;建立选题策划制度;建立稿源保障体系;建立传播长效机制;建设学者化与职业化的编辑队伍。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实践路径;《淮阴工学院学报》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报与高校之间的依附关系,高校学报通常为以学校名称命名的综合类期刊,其发展深受高校办学理念、学科规划、学术资源、师资学术水平等影响。地方高校学报相比“双一流”高校学报以及专业性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的问题。围绕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办刊理念方面,黄自娟[2]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应提升开放性办刊意识,走内强外联式高质量发展之路;范玲娜[3]建议地方高校学报找准办刊定位,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特色化、专业化办刊力度,专注走“专、精、特”的改革创新之路。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呙艳妮[4]认为地方高校学报需依托地方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加强特色栏目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在提升影响力路径方面,周西西[5]建议地方高校学报要在办刊定位、办刊思路、平台建设、编辑队伍四个方面探寻适合的发展路径。此外,梁凤鸣[6]基于供给侧改革提出,从地方高校学报的定位、发展目标、内容建设、编辑人员素质、传播方式的改革和外审专家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加强地方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7]。事实上,早在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就指出,高校社科学报应“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8]。这些文件的颁布为具有显著综合性的地方高校学报指明了发展方向。然而,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只局限于服务本校教学科研,且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尚未突破“小、散、弱、全”的状态,地方高校学报实现专业化发展还有很大差距。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地方经济、学校优势的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施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其提升期刊品质、集聚优质作者和稿件、摆脱内容同质化现象。

一、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

特色栏目建设助力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效果十分显著,尤其是一些通过“名栏工程”建设的地方高校学报都发展成为学术期刊中影响力较高的刊物[9]。地方高校学报一般会依据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知名学者、特色专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校企合作等要素来建设特色栏目。例如,依托位于泰山脚下这一地理优势,《泰山学院学报》挖掘地域资源,打造了《泰山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墨学文化是枣庄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枣庄学院学报》植根地域文化,打造了《墨学研究》特色栏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培育了《湖州研究》特色栏目,以突出湖州地方经济特点和时代特征、传承弘扬湖州地方历史文化……这些地方高校学报以特色栏目为突破口,实现了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双提升。但是,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仍不尽如人意,面临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

特色栏目通常聚焦单一领域,通过纵深研究来凸显特色,若该领域具有强大的研究基础,浓厚的学术氛围,会更易彰显栏目的特色。反之,若栏目极具特色,但没有学术力量支撑,特色也会被弱化,甚至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建立的特色栏目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没有积累深厚的学术底蕴,导致学术研究氛围不高,难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部分地方高校学报在建立特色栏目之初未考虑学术氛围的重要作用,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投稿量并不多,约稿难度较大,导致特色栏目的发展动力不足。

(二)优质稿源缺乏

稿源是期刊核心影响力的直接体现。地方高校学报由于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学术资源不足,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导致所建立的特色栏目很难吸引高水平研究论文,缺乏优质稿源,稿件遴选具有局限性。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学报多为普通期刊,学术地位不高,难以满足较高水平的课题结题和科研评价、人才评价等论文发表需求,因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向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的难度较大。

(三)编辑队伍素质不高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地方高校学报要创特色、办精品,亟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然而现实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制约。首先,地方高校学报一般是一校一刊,混合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或者交替出版,学科广而杂,再加上编辑人员数量有限,单个编辑负责几个栏目,难免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编辑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栏目的选题策划、论文的审查校对等工作。其次,地方高校学报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边缘化趋势,人员流动性大,编辑队伍不稳定,致使编辑人员潜心致力于打造栏目的积极性不高。最后,编辑人员素养不高,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多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背景相对单一,对提升期刊整体质量的作用有限,并且这些编辑人员在传统办刊思维的影响下,融媒体思维较为欠缺,新媒体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创新性有待加强。

二、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路径

对特色栏目的建设,地方高校学报应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实施个性化、差异化建设策略。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索了特色栏目的建设策略,如冯斌等从编辑策划角度探讨了定位策划、专题策划、组稿策划[10];张建伟从内部制度和外部营销两个角度,提出构筑编辑团队、外审专家、作者群体学术共同体,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11];何新生等从传播的角度剖析制约因素,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寻找特色栏目建设与传播发展的深层次融合路径[12]。由此不难发现,特色栏目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栏目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还包括稿源的获取、编辑人员能力的提升、作者群体的维护以及栏目的传播等。因此,地方高校学报要发挥特色栏目“以点带面”的作用,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文章结合《淮阴工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的建设实践,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路径,助推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

(一)挖掘优势精准定位

《淮阴工学院学报》编辑部地处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杭大运河淮安段。运河的开拓、延伸、治理、使用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既有古闸古碑、古塔古寺、古镇古街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民俗民风、民间工艺、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运河文化也是淮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淮阴工学院学报》依托地域优势,深挖运河文化资源,持续打造《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吸引大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运河文化进行深入研讨,为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该栏目现已发展成研究、宣传运河文化的重要学术园地。

(二)建立栏目主持人制度

高质量的稿源是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特色栏目更是要在稿源上下功夫,走专家办刊之路,提升学报学术品位。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把控栏目选题方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掌握领域研究动态,善于捕捉研究热点,帮助特色栏目策划优质选题。因此,《淮阳工学院学报》实行特色栏目主持人制度,聘请在运河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为《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栏目的栏目主持人,借助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策划选题,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组织优质稿件。近5年来,该栏目70%的文章为约稿,50%的来稿作者具有高级职称,栏目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

(三)建立选题策划制度

选题策划是特色栏目创设成功的灵魂,通过有效策划可使栏目主题更加鲜明。地方高校学报建立选题策划制度是保障特色栏目策划优质选题的有效措施。首先,《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的选题策划制度要求栏目主持人和编辑人员默契配合,栏目主持人起主导作用,统筹规划栏目选题、约稿、组稿等事宜,编辑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要能够高效地协助栏目主持人做好各项工作。其次,《淮阳工学院学报》坚持把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应用性的创新研究作为选稿标准,从而保障《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栏目的长足发展。同时,《淮阳工学院学报》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其放眼国内,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栏目的特邀审稿人。最后,《淮阳工学院学报》建立检验制度,即刊后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本期《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栏目选题策划的整体性,总结策划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案,以提高栏目选题策划水平,促进栏目建设。

(四)建立稿源保障体系

充足的高质量稿件是特色栏目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较高学术水平的稿件的持续输出是提升栏目知名度、扩大栏目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因此,特色栏目需要建立稿源保障体系。

1.稳定“内稿”

校内学术资源是稿源的可靠保证,特色栏目建设应首要依托校内学术资源,因此编辑人员要积极参与校内团队的学术研讨,跟踪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掌握学科发展前沿,进而获取高质量学术论文;深入科研圈,与校内科研人员建立互信关系,维护稳定的作者群,减少校内优质稿件外流。

2.吸引“外稿”

仅依靠“内稿”,栏目发展将后继无力,因此特色栏目应坚持开放办刊的原则,广泛吸收校外稿件。约稿是《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栏目最主要的稿件来源途径,高质量约稿可以增强特色栏目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吸引更多校外学者投稿。吸引“外稿”的主要途径是编辑人员在栏目主持人的帮助下,与领域内专家、学者建立密切联系,或通过参加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等结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并建立专家学者库,进而结合选题策划在专家学者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和组稿,以高质量且专业性强的内容吸引“外稿”;协办学术会议并发表会议论文是获取“外稿”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深刻剖析和全方位呈现研究主题,有利于推出精品论文,提升栏目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从而引起学者关注。此外,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探索与校外科研机构、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共建特色栏目的办刊模式[13],扩大组稿范围,提升学报的自身水平及整体实力,增强对“外稿”的吸引力。

3.挖掘潜在稿源

挖掘潜在稿源重在编辑人员的主动融入。一方面,编辑人员应转变传统角色认知,向学者型编辑转型,提高学术素养,追踪学术前沿,捕捉学术热点,密切关注领域内学科带头人、专家、科研骨干的动态,争取优质稿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级别基金项目的有关立项信息,及时跟踪这些项目的完成进展,获取与之相关的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编辑人员应通过作者互荐等办法寻找与栏目选题方向相关的作者,并构建组稿网络,从而拓展作者群。

(五)建立传播长效机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如海浪,“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建立传播长效机制对特色栏目建设来说是必然之举,地方高校学报要树立积极传播意识,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栏目的知名度以及学术影响力。

1.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与探讨的重要形式,也是宣传展示学术期刊的理想平台。地方高校学报较难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编辑人员要有准备、有目的地积极参加所在领域的各层次专业学术会议。一方面,编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术会议,有针对性地制作各类宣传资料,通过在会议上向专家、学者汇报栏目现状、有针对性地约稿等措施精准投送信息;另一方面,编辑人员可请编委通过会议报告向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推介学报特色栏目,从而提高栏目的知名度,集聚学术焦点。

2.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符合受众碎片式阅读习惯,编辑人员要熟悉并善于使用新媒体工具宣传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第一,编辑人员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公众号的关注量,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校内师生进行宣传,增加关注量;充分利用作者资源,通过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增加关注量;充分利用审稿专家资源,在朋友圈发布公众号信息,借助审稿专家在专业领域的人脉,增加关注量。第二,在公众号获得广泛的关注之后,编辑人员应及时发布特色栏目选题方案和征稿信息,适时推送优秀论文等,提高其学术关注度和影响力,增强粉丝黏性。

(六)建设学者化与职业化的编辑队伍

特色栏目建设要求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栏目主持人共同策划选题,能够与审稿专家和作者进行稿件学术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深入学术圈和科研圈了解学术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因此,编辑学者化是特色栏目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普遍存在由其他岗位教师或者专业技术人员转岗任职编辑的情况,这些编辑的稿件鉴别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都有待提升,因此,培养职业化编辑是特色栏目建设的内在需求。围绕特色栏目的内在要求和内在需求的学者化与职业化编辑队伍建设是《淮阴工学院学报》提升编辑出版能力的重要措施,且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是彰显学术品位、凸显学术个性的重要路径,是打破现有桎梏、促进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栏目建设任重而道远,值得精心、耐心的培育与付出。不过,其在发展过程中深陷困境也在所难免,关键是编辑人员要认清问题,寻求解决之法,并在办刊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进而使其成为提升地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着力点,从而实现地方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1998(06):247-249.

[2]黄自娟.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23(05):91-96.

[3]范玲娜.地方高校學报发展路径探索:基于四川省5家师范学院学报的调查[J].新闻研究导刊,2023(04):63-65.

[4]呙艳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特色发展研究[J].中国编辑,2022(09):63-66.

[5]周西西.新时代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1(11):8-11.

[6]梁凤鸣.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22(06):139-144.

[7]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6-23)[2024-01-08].https://www.nppa.gov.cn/xxfb/tzgs/202106/t20210623_666272.html.

[8]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EB/OL].[2024-01-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8/tnull_495.html.

[9]高婉炯,吴晓利.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影响力提升策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93-100.

[10]冯斌,钱澄.特色栏目建设与编辑策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25-128.

[11]张建伟.地方高校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的现实逻辑和路径分析:以《贵州财经大学学报》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23(04):45-50.

[12]何新生,库雪飞,尹景瑞,等.河北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建设与传播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20(05):87-91.

[13]王健.高校学报栏目建设高质量发展探析:基于5个“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观察分析[J].出版广角,2023(16):69-73.

猜你喜欢
稿源选题学报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创办中文学术期刊《新能源进展》的几点感悟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