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虚拟数字人赋能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24-04-05 04:30杨光
传播与版权 2024年5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杨光

[摘要]在媒体融合进入深水期的当下,多家广电主流媒体推出虚拟数字人,广泛应用于融媒生产、新媒体平台运营、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等各个方面。文章从发展现状、分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剖析现有广电虚拟数字人赋能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并结合市场和案例分析广电虚拟数字人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广电虚拟数字人;媒体融合;AI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人制作等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多家广电主流媒体纷纷推出虚拟数字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探索短视频主播、数字网红、直播带货等虚拟形象在节目互动环节中的应用,增加个性化和趣味性。随着AI科技不断发展,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广电主流媒体为适应数字化转型进行内容和传播升级,近几年相继推出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虚拟数字人。

一、广电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截至2023年10月,有19家主流媒体机构打造了近30位虚拟主播。2018年,以主持人康辉为原型打造的虚拟主播“康晓辉”出现在CCTV13特别报道《直播长江》中,虚拟主持人“康晓辉”不仅成功主持了节目,还进行了现场实时互动[1]。2019年,在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上,首个国内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团队登台主持,这些虚拟主持人原型全部来自真人主持人撒贝宁、朱迅、高博等,他们与真人主播同台主持,被称作“数字双胞胎”。主持人撒贝宁第一次看到虚拟数字人“小小撒”时不禁感叹:感觉像照镜子一样,简直就是“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在2020年中国第三届进博会上,二次元虚拟主播“申?雅”亮相东方卫视直播间,与观众进行了跨越空间和跨次元的互动交流。同年,广西卫视发布AI虚拟主播小晴,其登陆广西卫视新媒体平台并推出“战疫情”特别报道。2021年开始,广电虚拟数字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江西召开两会期间,江西广播电视台AI虚拟主播“小燕”亮相,其推出的《小燕“说”两会》极大地丰富了两会报道形式[2]。同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4K超高清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时间小妮”以主持人春妮为原型,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技术于一体,其形象气质、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与真人相似度高达97%。“时间小妮”亮相后,迅速被应用于北京冬奥会融媒报道,提供北京接诉即办数字化融合服务。湖南卫视贴合年轻观众对数字化青睐的特点而推出的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作为实习主持人亮相《你好星期六》并且参与跨年晚会录制。浙江卫视推出的虚拟数字人“谷小雨”则作为宋韵文化推广人频频亮相于各种晚会活动。

二、广电虚拟数字人分类

随着数字人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广电虚拟数字人涵盖了当下国内常见的数字人类型。从外观风格上,广电虚拟数字人可分为二次元类型、超写实型和根据真人原型打造的数字孪生型;从交互方式上,其可分为文本交互型、语音交互型和手势体感动作交互型;从功能定位上,其可分为个人助理型、娱乐陪伴型、商业服务型等。广电虚拟数字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从现有应用场景和拓展领域来看,其还可分为新闻播报型、内容IP型和功能服务型。

(一)广电超级数字员工—新闻播报型数字人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广电主流媒体积极探索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播报领域的应用。这些虚拟数字人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生产,且在文本输入无误的前提下,口播准确率达100%。它们在模拟真人主播方面做得神形兼备,语态生动自然,具备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能力。虚拟数字人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广电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效率。例如,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央视网的“小C”创作栏目《C+奥运》的单条视频生产速度控制在3分钟以内,大大优于传统制播方式[3]。从2022年到2023年,新闻播报型虚拟数字人被广泛应用于重大事件报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新闻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例如,“央视频”推出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和其他虚拟主播如“小美”“宁小慧”在全国两会等重要活动报道中与真人主播互动,并融入拆盲盒、下午茶等元素,使报道更具年轻态。这些实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还为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增加了网络主题宣传的活力。

(二)AI人格形象下的价值输出—内容IP型数字人

随着虚拟数字人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一些广电主流媒体根据自身定位和内容生产需要,结合观众需求,打造虚拟数字人进行文化和内容价值输出。这类虚拟数字人在综艺、晚会以及各大活动中以演出形式通过科技手段展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具有代表性的内容IP型虚拟数字人是浙江卫视推出的宋韵文化推广人“谷小雨”和湖南卫视的虚拟数字主持人“小漾”。

2022年,浙江卫视将宋韵文化和二十四节气深度结合,推出虚拟数字人“谷小雨”。通过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谷小雨”不僅具有强大的诗词储备,还能歌善舞,可与演员、歌手跨界合作推广宋韵文化,如:“谷小雨”与沈腾通过幕布对诵读宋词一问一答;加盟《天赐的声音》与歌手张韶涵开展跨次元舞台合作等。湖南卫视虚拟数字人“小漾”无论从外形、声音、表达方式以及内容输出方面,都以“青春中国”内核为依托,以青春之名,讲述中国故事,展现青春之美,找寻年轻人的情绪共振点,从而引领新一代价值认同。

(三)媒体融合模式创新—功能服务型数字人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广电主流媒体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尤其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围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探索。虚拟数字人不仅在新闻播报上发挥作用,还与产业服务紧密结合,拓展了AI在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范围。北京广播电视台以主持人春妮为原型打造的4K超高清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就是典型案例。在北京台新媒体客户端上,“时间小妮”作为视频接诉即办渠道,集中回答市民关心的问题,宣传推广优秀社区经验,并参与《AI数字人北京艺术展指南》的制作,提供线上线下互动讲解和各种服务。另一个案例是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数字主持人“海蓝”,“海蓝”通过实时互动对话,提供超写实数字客服服务,增强人机交互体验。这些功能服务型虚拟数字人为“新闻+政务”融合模式提供了成功样本,并在新闻服务领域探索了创新应用。

三、虚拟数字人应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虚拟数字人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电主流媒体借助虚拟数字人科技视角,将内容价值进行数字化转化和新媒体大众传播,发挥虚拟数字人物的叙事作用,提升制播效率、智能化水平以及增强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随着场景应用不断延伸,广电虚拟数字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存在形象同质化、交互体验不佳、商业转化难以持续等问题。

(一)形象同质化,差异不明显

从外形来看,广电虚拟数字人主要有超写实数字人、真人数字人和二次元数字人三种类型。广电主流媒体打造的超写实数字人和二次元数字人在形象设计上迎合当下主流美学,但因审美趋同和受制作技术水平的限制,虚拟数字人形象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即便是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谷小雨”从造型、服饰、头饰细节等方面各具特色,也因与文旅行业推出的数字人设计思路和底层逻辑一致而较难形成让人过目不忘的审美记忆点。基于真人主播形象打造的真人数字人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沉浸感体验更强,然而由于对专业主播妆发、造型、形态等方面要求统一,此类虚拟数字人也同样很难“出圈”。而对知名度高、具有广泛认知的主持人来说,当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之后,并没继续推出仿真度高的真人数字人。

(二)交互体验有待提升

互动性是虚拟数字人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虚拟数字人不管是在舞台上与真人歌手、主持人对唱、互动,还是为观众提供即时、便捷的信息服务,都能够像真人一样进行流畅自如的实时交互,是很多数字人制作团队期望实现的目标。而从目前已落地的项目和场景来看,广电虚拟数字人还是以单向输出为主。受声音处理技术的限制,虚拟数字人的话语表达带有一定的机械感,缺乏鲜明风格,也缺少情绪传达和感染力,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2022年,由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国内科技大厂也相继推出各自的大语言模型,为虚拟数字人的智能交互提供了必备条件。部分虚拟数字人在接入专业语料库后,可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时交互,而这对硬件、网络、技术有一定要求,如需要专业、完善的收音设备,以及能够满足虚拟数字人实时渲染的网络带宽等硬件和技术条件等。广电主流媒体虚拟数字人接入开放式大语言模型则会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克服算力限制与模型限制,提升智能化程度,同时大型语言模型的安全性也需要不同维度的评估[4]。

(三)商业转化路径不成熟

据调研观察,广电主流媒体由于缺乏自有技术,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基本是与国内外技术公司合作的,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引进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因此虚拟数字人的后续商业转化成为业内普通关注的问题。2023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商业转化的重要性。针对虚拟数字人的应用示范,该通知提出为观众提供更具沉浸体验感的虚拟现实服务,拓展服务场景,形成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内容IP型数字人的主要特色是依靠生动、唯美的表演带给观众超凡的视觉体验。其后续运营和商业转化相较于市场上推出的虚拟偶像,如洛天依、柳叶熙等,还存在相当大差距。功能服务型数字人则缺乏明确清晰的人设。而真人数字人与真人主播原型高度相似,因此依靠主持人个人IP进行商业转化也非常有限。

四、广电虚拟数字人赋能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在媒体融合挺进融合深水区的当下,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广电虚拟数字人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布局。

一是科技引领,推动技术迭代。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广电虚拟数字人要与新兴、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深度结合,以新技术盘活旧媒体。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5G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元宇宙成为融合型的创新传播生态载体。广电主流媒体应将虚拟数字人与XR技术相结合,打造虚实融合的场景和空間,呈现媒体传播的多维信息,使虚拟数字人满足多元融媒生产的需要。虚拟数字人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广电主流媒体自身技术的迭代,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培育新的场景、引发新需求,成为推动技术革新的动力。

二是与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长效运营新模式。虚拟数字人可以为政务、文旅、文化、教育等产业提供优质内容和智能化服务。大型语言模型的应用将促进广电行业生产的革新,大规模生产优质内容,促使虚拟数字人更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交互能力,可为不同领域提供定制化媒体融合产品,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拓展和创新。

三是打造平台联盟,发挥聚合效能。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主流媒体可充分发挥聚合效能和优势,形成广电虚拟数字人联盟。广电主流媒体可根据自身优势,打造虚拟数字人智能生产平台或管理平台,依托虚拟数字人打造智能XR演播室。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以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技术为牵引,打造虚拟数字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将其广泛运用于全媒体平台的信息输出,全方位、多领域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服务水准和运营范畴,与各类各级社交平台深度贯通,让智媒技术以更接地气、更通人心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真正形成以“内容+服务”的产品构架,并通过加强与公共服务大数据和政府部门的对接,提升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各项能力,实现政府信息化应用、功能与数据的升级转化。

五、结语

广电主流媒体通过虚拟数字人可将内容价值和广电技术渗透于各领域的全产业链。虚拟数字人作为广电主流媒体宝贵的数字资产,为媒体行业提供附加增值服务,其可在政府和公众两端形成强信任,具有不可替代性。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电主流媒体将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培源,钟沈军.虚拟媒体人的发展及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J].青年记者,2023(02):16-18

[2]刘寅,高会萍.元宇宙与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3):29-31.

[3]郭全中,黄武锋.AI能力:虚拟主播的演进、关键与趋势[J].新闻爱好者,2022(07):7-10.

[4]郭全中,杨元昭.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征及市场新进展[J].中国传媒科技,2023(05):159-160.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