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数据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2024-04-07 12:45王佳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药理药理学知识点

马 静,王佳佳

(河南大学 a.药学院;b.基础医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教学模式因其形式单一等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未能及时参与到课堂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等情况。互联网大数据因其形式多样化、操作简便、发送内容丰富及费用较低等优势,更符合现代教学需求。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时期成为我国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互联网大数据所包含的微信公众平台、微账号及微视频等方式,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互动。以“药理学”课程为例的单一类型药物的大数据,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药理及抗肿瘤药物药理等,使得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点的具体意义,培养其兴趣,为后续进入临床实践等提供就业指导。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基地,历来重视教学改革。本项目通过互联网搭建微信辅助课堂教学交流平台,建立药理学各类疾病模型的大数据(包括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及抗肿瘤药物药理等部分),使之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作用。

目前教学模式主要以面授及多媒体PPT为主,对于操作性强的知识点,笔记记录占用的时间反而会耽误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不能反复对照原操作步骤学习,记笔记也容易记错记漏。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热情度不高的特点,以及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等因素,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现代化需求。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性,只能通过作业和课堂提问个别学生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不能全面反馈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息化、科技化及知识化的时代,教师如果想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传播途径及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式,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

药理学是医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除了涉及临床医学知识外,还要求对药学知识如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等都有系统的了解。学习“药理学”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大医学方向,包括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涉及医学方向的专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差别,他们往往对交叉学科部分了解得很少,这就造成了学习难度加大,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将交叉学科的内容融入“药理学”学习中。因此,针对“药理学”的学习特点制订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各知识点的交叉背景知识介绍

知识点多、难度大、专业性强且交叉度高等方面,需要增加各知识点的交叉背景知识介绍,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理”部分,对于医学院学习过“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知识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药学院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如何将传出神经在解剖学的位置上解释清楚至关重要。

二、以点带面,系统总结

“药理学”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且知识点较为琐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要求学生以记忆为主,适合将各小知识点以点带面、系统总结,如先掌握M/N受体被激动或阻断的一般药理学特点,然后以该知识点为主线,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所有章节内容。

三、将各个知识点间的具体关系在数据库里进行交叉,配比一定视频及动画

“药理学”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与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内容均有关联,需要构建大知识数据库,将各个知识点间的具体关系在数据库里进行交叉,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章节知识,同时配比一定视频及动画等,主要是以解剖学动画为主,更直观了解各个解剖学的位置及分布,为将来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1]。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经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2]。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与网络大数据匹配教学相吻合,非常适合展开互动和开放性教学的改革。目前传播网络大数据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建立大数据网络平台到经常用的微信公众号、QQ平台、抖音及快手专业传播知识号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传播数据平台,更形象生动,更有利于我们记住这些知识。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领域。搭建微信辅助课堂教学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实验室外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空间,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作用。网络大数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信息反馈,改进平台建设,在打造适合现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丰富的、便捷的教学辅助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随着移动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以及高校校园网Wi-Fi功能的全校园覆盖,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手段构建网络大数据,以学习资源为来源,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目标人群,搭建微信辅助课堂教学交流平台,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成为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方向。

因此,首先选择“个人”作为平台的申请者,在信息审核完成后,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就可以对平台的后台进行操作和管理了。授课教师在后台控制和管理平台内容,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对平台内容方面的反馈意见,从而逐步调整平台内容,最终实现可实时与学生沟通,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及课程效果。

药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强且交叉性更强的学科,是医药护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及药房等工作必备的重要知识模块。根据《药理学》各个章节的特点,建设以下四部分网络大数据[3]。

(一)构建药理学各板块知识网络数据库

以图1中的传出神经系统的两个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分泌的乙酰胆碱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为例,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激动剂和阻断剂阐明清楚,以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为发散点,构建微课程的“微”,将传出部分的所有知识点总结在知识网络中,便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各个知识数据库间的关系。其不同于传统课程对课程内容系统以及连贯性的要求,其更为关注短小精悍,能够涵盖近期的研究进展,以便相应的知识能够更容易和迅速地为学生消化和吸收。

图1 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线索图

同时,以“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中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及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等为出发点,构建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数据库,同时将传出神经系统与中枢等部分知识点衔接部分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网络体系。

(二)构建微课程知识点总结数据库

《药理学》的重点及特点之一是每章节均有自己的代表药,且代表药物的作用基本覆盖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都有自己的核心知识点,掌握核心知识后可以发散性掌握各个章节的知识,学生很快便在复杂的系统里掌握各个章节的具体知识,思路清晰且效果好。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的过程,以师、生分别作为主导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而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对此进行制作时,选定主题、呈现资源的方式及实施教学活动的途径等,都需要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水平相符,只有对主体地位予以体现,才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提升,以及激发其学习态度的微课程设计工作。以拟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胆碱及肾上腺素为例(见图2),通过掌握以下几句话便可以展开掌握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其效果提升更明显。

图2 拟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胆碱及肾上腺素知识点数据

(三)构建灵活多变的实时沟通平台,并构建网络习题数据库

如图3,以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为例的部分网络习题数据库,将全部知识点汇总后在线实时监控,实名制录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且构建在线沟通平台,使学生更好更及时地与教师建立沟通。

图3 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部分网络习题数据库

(四)资源多元化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微课程的应用环境主要为开放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微课程如何使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心无旁骛地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维持热情,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分享和使用等,都需要精心地选择主题,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精彩内容。

结语

高校基础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将来走向医学岗位学生的质量,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学和伦理学。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更多的疾病会得到更好的救治,将最新医学成果融入课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及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在医学体系中培养网络数据的应用,为加强将来医生及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最近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从根本上加强医学生对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医药行业整体的研究水平。

猜你喜欢
药理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