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创”模式在校本非遗选修课程的应用实践
——以台州刺绣课程《书签》为例

2024-04-07 08:20王凌竹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书签台州刺绣

王凌竹

(台州市椒江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校本非遗选修课程的现状

(一)学生对非遗课程的兴趣续航能力不强

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觉得是和自己本身很遥远的东西,浅薄地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只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只要由相关对口的部门负责就好,因而并不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自身有关。我校学生在接触台州刺绣非遗课程之初,也几乎对台州刺绣知之甚少。刚接触课程前期,因为抱着对“高大上”的非遗文化的猎奇心,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表现较高,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好奇心逐渐弱化,甚至出现了“不想学“的厌学感。

(二)非遗师资力量单薄,资源平台有限

我校现能进行台州刺绣非遗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仅1人,而传统的台州刺绣技艺传承都是师徒制的一对一传授,教师“示范”学生“仿做”。所以当只有一个教师面对全班学生时候,经常出现“学生喊不会,老师满堂跑”的状况。而扩大非遗师资队伍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和培训平台。

(三)非遗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异化较大

我校最早基于台州刺绣开展的校级选修课程是《台州刺绣零基础入门》,已经开展了4个学期的课程尝试。因为台州刺绣的非遗文化关键旨在他的刺绣技艺,课程内容上也偏向对于针法学习以及技能掌握的要求,而针法的学习是一门比较枯燥并且强调重复性练习的过程性训练。只有在熟能生巧的技能训练基础上,才能出现比较满意的刺绣效果,这是一个考验细心和耐心的过程。例如《叶子的针法刺绣》,随着课程的深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度下降,对于针法研习的耐心度降低,出现了练习作品完成度参差不齐的效果。

(四)非遗课程改革创新有余而传承不足

因为意识到台州刺绣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整学期的教学学习过于强调单一的技能方式的掌握了,同时也为已经学习了《台州刺绣零基础入门》课程的学生有一个进阶的课程,我们增设了一门《创意时尚刺绣DIY》。

此课课程设置上偏向用刺绣的技艺结合当下手工制作的DIY内容相结合,用创意结合传统,并让从前只是一块绣着刺绣图案的“布”,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口金包,手机袋,抱枕,玩偶等等的”刺绣手工成品”。先让学生对刺绣成品产生兴趣,再回归到对于刺绣技艺的钻研中,保证了学生学习力的持续性。但是,因为DIY的手工作品没有明确的导向性,虽然作品效果不错,形式多样,DIY作品的创新力十足,但是对于刺绣本身从内容到技法上的传承意识却比较单薄,部分作品显示出“手工品”大于“绣品”的意义。

因此,基于以上现状问题,急需解决以下几点课程痛点:

1.学生接触非遗课程的源动力来自兴趣,但如何解决兴趣的持续力?

2.如果现阶段只有一个非遗资质的授课教师,如何发挥技工学校学生的个性与专长?让教师从慌忙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但又能保证课堂效果的有序高效?

3.非遗作为选修课的特殊载体,怎样让课程内容体现台州刺绣传统性的基础上又不失创新感?

二、“校园文创”模式的构思

(一)校园文创模式的设想

1.贴近“校园“——将非遗种子种进校园生活的土壤

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感,不能光从台州刺绣非遗本身深挖,需要学生产生自发的认同感,这样才能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力。不能仅仅是把台州刺绣“拿“过来,“传”下去,而应该先让台州刺绣文化内化成校园文化,除开非遗本身的“技能性”特点,更应该注重“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对非遗的观感不再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历史文化,而是人人都能参与并能零距离接触的“好玩”的传统文化,做到“贴近学生”“贴近校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以学生的视角赋予台州刺绣创新的“校园元素”。

2.故宫“文创”——寻找创新式传承的突破口

(1)拒绝纪念品“同质化”设计

文创的启发来源于故宫文创。其实故宫博物院在很早之前就针对故宫馆藏进行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但产品还是停留在做成一枚法琅彩花瓶的“钥匙扣”等常规商品。纪念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并不买单。

(2)故宫纪念品的转变

故宫产品的第一个产品是2013年由台北故宫制作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朕”是古代皇帝对自己的称谓,是一个御用专属字。而这款纸胶带上的这四个字也是出自康熙皇帝真迹的复制品,脱胎于从15.8万件故宫密档朱批中遴选出来的文化符号——「朕安」和「知道了」组合而成。而这三百年前御用的“故宫元素”摇身一变和不能再普通的纸胶带结合,让生活里的日常小物“霸气外露”。这种跨界的创新设计和一胶在手如同拥有“皇帝感”的至上权利的这份故宫情怀,让原价42元一盒的纸胶带被炒到人民币98元,还一度断货,当年的销售量超过18万件。之后故宫博物馆还推出了《朕是这样的汉子》的折扇系列和《故宫口红》这样的销售爆款。

(3)抓住“故宫个性”才是创新式传承的突破口。

故宫文创产品的灵感源不是泛泛的传统元素,而是基于故宫独有的“故宫元素”,赋予现代感的设计,迎合市场口味。每个产品设计有出处,有来源,更有自己的“故宫故事”,基于故宫传统创新又不跳脱故宫,养出每个文创产品的“故宫个性”。

(二)非遗课程“校园+文创”模型

1.校园文创模式的概念

我们以“校园”+“文创”的模式提出校园文创模式的概念:课前,以“校园元素”为灵感源发布学习任务,组团自主学习,寻找兴趣点。课中,嫁接台州刺绣的“非遗个性”设计深化任务,用创新意识内化兴趣驱动力,明确分工,组长模式“传、帮、带”实践任务。课后,拓展能力,提高作品“成功感”转化下次任务的能动性。

2.校园文创模式的优势

(1)针对性解决课程的痛点问题

内驱力形成良性循环,保证学习兴趣的持续力,解决痛点一。

以深挖“台州刺绣个性”的定位,寻找课程内容创新和传统的平衡点,有效应对痛点二。

发挥学生各专业特长,组长模式自主学习,减轻教师课堂压力过重的痛点三。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主体转变

首先,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从“仿着做”到“创中做”的改变。其次,校园文创模式能直观展现学生对台州刺绣的认知程度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更能提高非遗作品的“成功感”,提升学生自我认可度。

三、校园文创模式在非遗课程《书签》一课的实践

(一)“趣化元素”——发布任务,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前,通过微信的小程序里的投票栏,在选修课程的微信群里,发布几个制作的目标元素,让学生最终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灵感元素。因为书签相对比较贴近学生的使用频率,得票是最高的,确定了我们的制作方向。将24人分成6人小组,让学生组队搜集一些书签有关的资料,并适当准备一些制作材料。

(二)“内化兴趣”——嫁接台州刺绣,驱动创新

学生对“做什么”有兴趣后,对于“绣什么”也很在乎。经教学实践发现,适合现阶段学生刺绣能力且有趣感强的刺绣图案,是决定教学效果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台州刺绣元素的延用中,图案元素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提出任务:请用台州刺绣元素图案设计你们的书签。因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搜集到充足的资料,并有一定构建以后,学生快速的进入课程节奏,并开始主题的构思。

下面以C小组的“台州刺绣元素”举例:C小组在搜集书签资料的同时,也搜集了相关台州刺绣在书签上的资料。台州刺绣的历史是从1904年开始的,算是一个年轻化的非遗文化。而在书签这一内容上,几乎是个空白。但是,在课内组内讨论时候,张瑜同学对一块台州刺绣手帕的图案产生了联想。这是一块绣着“桂花”图案的小方巾。因为本节课程的时间正值丹桂十月,校园里桂花飘香。而桂花又恰好是本市的市花,象征的和合之意。这一个小小的元素,似乎连接起了历史和现在。C小组因此决定,取桂花绣帕上的局部图案来设计书签的图案。

(三)“活化创新”——贴近学生,强化内驱力

创新角度是否贴近技工学校学生的“审美观”,是学生是否愿意花时间去完成作品的关键。如果你只是绣一块传统的刺绣手帕,大部分学生往往印耐心信心不足而半途放弃。但是刺绣口金包的课程,哪怕绣工再差的学生都完成了口金包的制作,因为口金包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构思,怎么做一枚不“同质化”又有“台州刺绣个性”的书签。因为课前大家对于书签都有一定的构思,我们就组织每个小组的组长分享下自己的想法。

(四)“深化内驱力”——明确分工,完成产品

过去“怎么做”的实践刺绣环节,基本都是教师一对一的进行教学而学生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是哪怕教师满堂跑的教针法,都还是顾此失彼。但后来笔者发现,因为选修课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自发选择的,各个专业的特长不同。比如,机器人制造专业学生耐心很好绣法学习能力强,3D打印专业学生建模很好设计想法不错。所以,我们发挥技工学生的专业特长,明确分工,细化“怎么做”。而教师只要针对每组的“绣法设计”分工担当的学生就是绣法辅导,然后再由这位学生“传、帮、带”去指导团队里的其他5位成员。同样的,其他5名组员也根据专业特长,深化自己的分工任务后将想法汇总成一个统一的设计理念,并进行相互的指导制作。

而其他三组也陆续完整了自己的书签作品(图1—图3)。A组以校内荷塘池为元素,嫁接了台州刺绣独有的真丝绡刺绣布底的刺绣技法。B组将台州刺绣的竹屏转化为书签,并以天道酬勤字的刺绣为创意。D组以台州刺绣女子绣服裙上的襟挂为元素设计了书签。我们让各组对每组的文创作品相互进行打分,并互相学习欣赏,推荐出本期课程的“最美书签“,将编入之后台州刺绣非遗的校本教材中。

图1 A组

图2 B组

图3 D组

(五)“创化产品”——提升认知,拓展能力

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任务——给自己的作品写一个“非遗故事”作为作品的设计说明,并会在学校的格子铺展出大家的作品。希望通过校园展出形式,更综合的获得课程的反馈评价,也让校园文创回归到校园,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以激发下次创作的动力。而课后任务的下达,学生的实践落实超过预想,他们不仅配套了书签的包装盒,还拍摄了书签的形象照在朋友圈里展示,获得了一波点赞。这让台州刺绣非遗在校园的影响力得到提升,也让学生获得了很强的“成就感”,更让很多未接触过台州刺绣文化的学生做好下学期抢报课程的准备。

五、校园文创模式课外拓展的实践成效

(一)创立了枳绣文创刺绣社团

实施校园文创模式以后,学生对台州刺绣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因为选修课程授课人数有限,很多同学喜欢却选不上课,因而张甜甜等人自发的成立了刺绣社团——枳绣社,每周进行一次校园活动,并已经进行2期校园招新。枳绣社也成为我校的特色社团。

(二)搭建了枳绣校园文创公众号

枳绣社还搭建了枳绣校园公众号,用于展出和售卖枳绣社的成品。并在公众号上上传刺绣的教学视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微课视频,学习刺绣和制作校园文创产品。

(三)校内文创产品DIY体验店

校内还搭建了一个枳绣社的DIY体验教室,不仅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而且还吸引了不少老师的参与,为非遗师资力量积蓄储备。

六、结语

基于传统,贴近校园,自主创新,让学生从对非遗的“不想学”“学不会”到“创中学”“学中承”的转变,不仅提升了非遗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技工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书签台州刺绣
透明书签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十一月书签
十一月书签
清新唯美的刺绣
贰月书签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