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4-04-09 04:50姜新强赵贤慧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创新四位一体风景园林

姜新强 赵贤慧

摘  要: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迫切需要,更是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未来时代要求。该文以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立足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对风景园林相关领域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2015—2019年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德育认知不足、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陈旧和培养质量不突出等问题。从研究生培养规律出发,经过2020—2022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专业基础为核心、创新培养为根本、全生命周期导师队伍锻造为支撑”的“四位一体”风景园林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一核、两翼、三阶段”协同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崇“厚基、尊重、质疑、研究”的循环思维训练,全面提升研究生德育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业务专深、视野开阔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人才,更好地助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地方农业高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风景园林;“四位一体”;一核两翼;应用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47-07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not only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ut is the realistic nee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Moreo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can enfor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 i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y, we examine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students of LA from 2015 to 2019. These problems include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cognition, single training mode, and older training models and teaching methods, resulting in poor cultivating quality. Afte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m 2020 to 2022, we established an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raining mode, which we called the "four-in-one" model. This model is composed of guided by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entered on professional basis, fundamental in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supported by the forging of mentors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In addition, we also reconstructed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postgraduate and formed a combin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wings and three stages". It has advocated the circular thinking training of "foundation, respect, questioning and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moral education leve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se results above can provide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eep professional expertise, broad vis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se innovative talents not only better help and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ut reflect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r-in-one"; one core, two wings;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风景园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行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均离不开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风景园林学科高层次应用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心,具备精湛的专业造诣、出色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或带动某一专业领域创造性的发展,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1]。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2]。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关键。地方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数结合高校自身定位和培养特色,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能够更好地满足和服务地方,支撑地方区域性经济向高层次、深层次、高质量和创新型发展。因此,本文在对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了解的基础上,从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出发,总结梳理了2015—2019年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四位一体”风景园林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培养模式在2020—2022年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核、两翼、三阶段”协同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探讨新时期风景园林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  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国外高校特别是世界一流水平高校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具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大批世界级大师人才,他们能够从世界维度的开放视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不同国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法国的精英学院模式、德国的研究式模式、英国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日本的信息化培养模式和美国的对话式培养模式在培养各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均做了有效探索和实践[3]。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为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解决人才培养的“均质化”问题,积极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专门为高水平学生设计的一种教育方式,也被称为荣誉教育,以教育对象的高水平性、教育模式的独特性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形式[4]。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荣誉学院,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学术能力的精英人才,以此保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精神的传承和延续[5]。在实际多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践行过程中,能够始终参照“科学化”的人才培养理论、坚持“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核心、遵循“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并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引领了高等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时间要晚于国外高校,首次探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是在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6]。随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其他高校也进行了相关实践,为国内其他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7]。目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均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8],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培养具有德才兼备,对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思维方式,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积极有效实践[9]。但多数高校一以贯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授课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时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地方农业高校风景园林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密切融合的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了多种多样的各层次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壮大重要的人才储备库[10]。但目前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多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立足新时期、新业态、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够充分满足新时期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实施。主要表现在培养观念陈旧,培养体制落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错位,培养过程粗放,个性化指导不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到位等[11]。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涉农和理工学科的特质,其创新人才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起来应兼具农业行业的周期性及理工科专业的實践性,将培养过程短期化、培养目标功利化,必然导致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12]。同时,受社会风气和培养体制的影响,部分研究生也存在学习功利化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着“求学位的人多,求学问的人少”的现象;研究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新知识、新方法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且多采用常规和惯性思维思考问题,科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培养模式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陈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研究生部分课程“本科化”,缺乏挑战性和创新性;科研训练不足,忽略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13]。此外,风景园林学科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培养方案中缺乏学科的交叉性,没有立足学科和学校实际,凝练学科特色,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真正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增效。

三  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一)  目标定位

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遵循,坚持“四为”方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风景园林领域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应用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人力资源,努力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家国情怀、高尚品德、过硬本领和学术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梳理2015—2019年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发现学生存在德育认知重视程度不足,自我目标设定不够长远,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短期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追求学术前沿动力不足,了解社会现实深度不够;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陈旧,培养质量不突出等问题。从2020年开始,立足研究生培养规律和学科实际,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专业基础为核心、创新拔尖培养为根本、全生命周期导师队伍锻造为支撑”的“四位一体”风景园林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经过2020—2022年的实践探索,该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生德育能力和专业素养,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探索能力,易于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提升德育能力,厚植立德树人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与行为、育德与育才、道德与功利、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将价值塑造与品德塑成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全方面发挥导师、团队、课程在研究生德育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1)发挥导师表率作用。充分重视发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注重发挥导师个人魅力,做好“教者”与“学者”的融汇,以身作则,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从导师个人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和热情,勤奋的工作态度,执着的科研探索,发挥导师对研究生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科学伦理示范和知识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研究生对待科学,对待真理。引导研究生将专业所学和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发挥团队担当作用。重视学科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势利导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解决理论与技术难题,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和勇于担当的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研追求。引导研究生树立把自我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3)注重课程思政育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专业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紧密融合;突出思想引领和政治导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扭转研究生不重视课堂教学,打破以往存在的听而不学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的严谨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高度重视导学关系,构建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全面落实“五育融通”,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积极探索将优势的学科研究和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持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2  夯实专业基础,做足创新之基

厘清风景园林不同领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建构实践创新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施风景园林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图2)。构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課+专业选修课”组合渐近式课程体系。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提高、个性拓展和创新提高类课程组成,在个性拓展课程中,根据学科方向分为园林植物和园林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结合研究课题选修相关课程;创新提高类课程以研究生Seminar、Journal Club等为主,侧重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实践提高类课程组成,实践提高类课程细分为园林植物和风景园林两个模块,园林植物类课程以风景园林领域涉及的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植物应用类课程为主,风景园林类课程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领域涉及的园林规划设计及应用专题性的课程为主,两类课程均侧重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为紧密地结合社会对风景园林领域的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兴趣,更好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易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改革授课模式。开展有组织的教学,所有研究生课程授课均采用课程组模式,由课程负责人主导,定期坚持集体备课研讨、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并坚持“大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聚焦课程主题,整体设计课程方案,分模块构建课程资料库,深挖思政元素找准融入点。实时将本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吸纳到课程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对于每一章节内容,力求做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模式,助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实施分类培养。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对风景园林学科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农科优势,结合学科实际,探索形成“一核、两翼、三阶段”协同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分类培养模式(图3)。“一核”为社会对风景园林学科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核心需求,“两翼”为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分类培养过程,“三阶段”是在分类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三个不同的培养阶段。

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拔尖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风景园林学科知识学习阶段,侧重于对风景园林學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厚基础培养,约0.5年;第二阶段为实习实践阶段,主要是研究生参与指导教师的项目过程中学习相关实验实践操作;第三阶段为科技创新阶段,以完成学位论文和科技创新训练的方式进行,约2.5年。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则注重应用实践型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风景园林学科知识学习阶段,侧重于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厚基础培养,约0.5年;第二阶段为实习实践阶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主要是参与指导教师的项目过程中或直接参加实际项目了解项目具体实践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约1.0年;第三阶段为科技创新阶段,以完成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或科技创新训练的方式进行,约1.5年。两种分类培养模式均注重研究生对风景园林领域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风景园林学注重拔尖创新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注重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倡导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树立批判性思维,在帮助学生掌握坚实学科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科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学科最新进展和最新理论具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和挑战,激发学生知识创新的潜力,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活动全过程。

3  建设全生命周期导师队伍

师生是成长共同体,师生共学互促,是团队不断开拓向前的动力[14]。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潜心教学,尊重学生,以身作则,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1)构建学科指导导师团队。学科建立了由山东省高端智库人才为领军,中青年人才为骨干,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导师,面向学科前沿领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全面培养研究生的拔尖创新和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师资,聚合形成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风景园林生态修复4个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协同指导的优势,重构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择论文方向;创新指导方式,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让导师团队的优势和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构建课程教学“课程组”团队。根据风景园林学硕士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不同,实施课程教学“课程组”制,根据课程内容,组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植物应用4个“课程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实现学科方向深度交叉,不同课程授课均有来自不同“课程组”的2位以上教师进行授课,真正达到专业优势互补,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增加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和领域学术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促进研究生知识体系更新,助于研究生跨学科研究思维的养成。

4  全方位、多维度培养模式

1)实施全过程、主题式Seminar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重视Seminar或研究讨论在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分为不同研究主题,每周由研究生进行Seminar的解读,不同研究方向研究生研究思维共碰撞,提升研究创新性思维,形成了组团式、梯队式、持续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敢于批判的科学思维、态度和精神。

2)做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积极鼓励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参加本学科高水平的国际和国内会议;通过多种线上或线下方式聆听本领域权威和知名的国内外学者、行业专家的报告,使研究生通过“走出去”学习了解本领域科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与进展。其次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到校交流并做专题报告等手段,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使研究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研究思想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拓宽学术视野,集聚研究思路,提升创新能力。

四  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风景园林学科“一核、两翼、三阶段”协同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经过2020—2022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研究生课程协同促进、研究生学术氛围、创新成果、研究生规范化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四位一体”创新培养理念和“一核、两翼、三阶段”风景园林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已深入人心,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

(一)  研究生学术氛围浓厚

研究生学风严谨,通过为研究生开设Journal Club、研究生班讨论等学术前沿课程,追踪前沿领域研究热点锻炼提升创新能力和思辨逻辑,研究生根据导师组或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每周定期进行前沿文献的解读,针对文献内容,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浓厚研究生学术氛围。研究生在校期间,每人都进行过不少于20次的文献汇报或研究进展研讨,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能力、创新思路和创新水平。

(二)  研究生创新成果丰硕

自2020年以来,实施分类培养模式后共培养风景园林学研究生35人,6人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造率17%,研究生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20篇,取得了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其中,10人次在植物领域主流期刊《Horticultural Research》《Plant Cell Physiology》《Plant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人次分别获得2020年度和2021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3人次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成果三等奖。研究生参加学科相关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人次,在大会上做报告8人次,Poster展示5人次,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科声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创新性成果突出。自2020年以来,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66人,在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个,充分满足学生的应用实践需要。研究生积极参加学科相关各类设计竞赛,共获得各类奖项22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8项,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三)  研究生培养系统化、规范化

自“四位一体”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实施以来,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已深入人心,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个人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在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均有相关的制度约束,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更为科学规范,已制定或修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20余个。同时,注重研究生教学全过程管控,严抓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整顿教风学风,严防学术不端。

(四)  研究生课程改革成效足

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累计共15名教师主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或课程改革项目,其中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省级课程教改项目10项,校级课程教改项目15项,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课程与教材体系,助力研究生金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支撑。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多样,针对课程类型和课程特点,积极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实现研究式学习。同时,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通过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充分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式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锻造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授课教师注重将课程体系融入最新的成果,根据学科发展及前沿领域最新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展研究型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  结束语

通过近些年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持续推进了学科专业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思政体系建设,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环境,为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研究生面对风景园林领域复杂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高校风景园林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权,温亚,施国洪.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及其测度: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106-109.

[2] 张建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21(7):70-74.

[3] 郑军,秦妍.法国本硕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86-91,99.

[4] 姜璐,董维春.美国现代大学荣誉教育:历史图景与体系构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3):112-122.

[5] 翟雪辰,钟秉林.美国顶尖大学基础学科拔尖本科生选育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99-109.

[6] 朱芬,孔燕.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教育实践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8(8):55-60.

[7] 周慧文,张东辉.中国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种办学思路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22,38(2):89-98.

[8] 谢黎智,罗嗣海.“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南昌航空大学的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22(4):9-15.

[9] 刘裕,陈璐,唐美琳.“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36所高校的定性比较分析[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1):66-83.

[10] 黄水香.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41-43.

[11] 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6-21.

[12] 陈建,杨卓鸿,熊亚红,等.农业院校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8):37-41.

[13] 徐岚,方颖,吴圣芳,等.研究生课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评估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6):60-69.

[14] 黄宁花,禹旭才.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106-115.

猜你喜欢
应用创新四位一体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实”“新”结合,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
移动营销在O2O行业中的应用创新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
浅析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