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04-09 04:50彭淑娟钟善男柳欣杜吉祥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教培养模式

彭淑娟 钟善男 柳欣 杜吉祥

摘  要:面对传统科教与产教中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耦合性不足,该文探索“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视域下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体系构建和规划、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提出总体框架,并针对性地提出多条具体举措,充分诠释“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教育理念,最后阐明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点特色。研究成果能够在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成就更多适应新时代计算机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62-0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education often face the challenge of their low coupling proper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exploit a dual-drive fus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 industry education" as a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The pattern provides a general framework at three levels, including ideology conversion and concept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resource suppor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several cultivation paths, which fully explains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science education + industry education". Then, we clearly clarify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osed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can accomplish more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computer industry but also could promot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 computer graduate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industry education; dual-drive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alents

在我国深入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以及加速形成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众多院校正以科教或产教的融合模式推进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面对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模式为高校的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对教育理念、体系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贯彻实施,高等院校自主制定的各类人才培养策略也进入深化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将科研内容融入计算机学科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学术新动向,激发学生科研兴趣[2]。河南大学融合计算机教育领域与相关产业领域,促进计算机类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其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3]。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模式意指科学教育与产业教育在高校的指引下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共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模式。面对新时代对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深入优化人才培養协同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出的“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方式充分引导计算机类研究生与高校科研优势、企业产业优势的深度交融,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产业发展的跨越式提升,为我国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目前科教与产教在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高校内部的科教与产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思层面,各类问题频发[4]。具体来说,当前科教与产教在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下列不足。

(一)  研究生培养模式双轨运行,科教与产教的耦合性不佳

在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双轨制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即在高校学院内部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企业部门内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算法优化等应用实践。在此种方式下,高校强调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企业更关注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积累,以产学研成果转化、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校企双方的优势教学资源往往难以有效整合,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教学效应。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衔接科教与产教,耦合性不佳,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对计算机类研究生“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  科教与产教的规划不充分,培养模式缺乏整体性

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类研究生的产学研实践开展以及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等方面还未形成基本的共识,制度规划存在一定随意性。“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面整合教学、科研、实践和产业合作等重要环节,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有机整体。然而,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划不充分及模式缺乏整体性是制约科教与产教的重要问题。由于计算机类专业正处于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赛道,目前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和保障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实践技能培养。特别是高校教师团队的工程能力较为不足,可能导致其与企业专家配合中存在短板,无法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规划目标[5]。

(三)  高校和企业利益导向各异,存在多因素的相互限制

高校和企業之间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性,这导致培养过程中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制约,限制了科教与产教的顺利推进。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与项目经验,能够与高校教学资源形成有效的互补。然而,其追求利益的初衷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难以达到良好的协同效果。同时,两者的利益追求和激励机制不同[6],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激励手段主要基于其学术成果和教学表现。企业则更注重创新能力和产品变现,员工的激励手段主要基于其业绩和贡献。

(四)  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不明确,校企双方动力不足

受制于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在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模式中难以实现有效对接,都存在着动力不足的现象。当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中“科教+产教”的培养模式认识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较低。为了加速实现科教与产教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政府对此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鼓励培养单位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产学结合为途径,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导向。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校企双方迫切需要找到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模式,相关配套体系与制度的彻底落实任重道远[7]。

二  “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  总体实施方案

面对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挑战,“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的优势,从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模式规划和体系构建,以及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三方面探索了详细的应对措施,为成就适应新时代计算机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助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图

(二)  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

1  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

针对高校和企业文化和观念各异,存在多因素的相互制约等挑战,建立全新的“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观念是推动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转变传统的科教与产教并行培养的教育思想是确立“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观念的重要方面,这涉及以高校为主体的教育者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和适当调整。这也意味着改变传统的科教与产教并行的思维模式,将二者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实现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新观念应当将计算机类研究生置于能力培养的中心,贯彻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鼓励计算机类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学习,从而实现对计算机类研究生跨学科、跨领域解决问题思维的培养。通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培养、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从学科割裂到跨学科整合以及从孤立教学到实践导向的转变,高校积极转变成“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新观念有利于建立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  模式规划和体系构建

针对当前培养模式耦合性不佳及规划不充分等挑战,全面考虑政策方针、校企资源、利益机制等多方面因素,明确科教与产教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师资共享机制及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基地、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等举措,为计算机类研究生提供有利于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通过各类实际举措,将多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入到研究生教学之中,推动“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发展。

具体举措:①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计算机类学科优势,以创新团队建设和研发项目建设为基础,与各类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基地,实现各方利益协调。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对互联网等相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结合企业用人的需求上,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定制不同的培养方向与目标。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目标统一,高校和企业间应制定合作协议以明确师资共享机制,并同时建立师资共享平台。广泛吸纳计算机领域相关的专业教师、引进人才、企业导师及行业专家等多元化的指导教师团队,丰富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外聘的企业教师深度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标准,并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正为“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高校内部应当由计算机类优势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制定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创新创业学分制度等管理细则,实现以高校为主,企业与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教育。

3  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

针对政策支持不明确,校企动力不足等挑战,整合与共享校企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实体化平台是必要之举。在此平台中,高质量的专业课程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完善协同创新配套制度,为计算机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资金、实验设备等资源保障和支持。改革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重视教师在协同培养中的贡献和表现,激励教师队伍积极融入实践培养的过程。

具体举措:①以共同建设和共享资源的方式,促进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设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为了深化共建共享导向,建立计算机类的专项产学研合作基金和资助机制,为跨界合作提供资金支持。②从基础理论、专业核心、交叉学科和创新研究四类教学课程,培养计算机类研究生的理论应用、技能应用、跨学科交叉及创新创业四项能力。其中,交叉学科课程组织计算机类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例如将计算机学科与金融交叉,形成区块链技术、量化金融交易等新兴技术。课程内容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合作教学、共同设计项目或发表论文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③根据高校对于师资评价改革的经验,双轨式的评价机制[8]与“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培养模式相契合。作为一种分轨评价的方式,双轨式的评价机制能够引导教师主动承担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任务,避免高校中出现只关注人才培养而忽视成果转化的局面。

三  培养模式的优势

“科教+产教”的培养模式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创新协同育人策略的重要方法[9-10]。针对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育相互分离、产业与教育融入不深等问题,“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如下。

(一)  打造科技育人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都承载并体现着校企对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协同育人的新理念,重视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协同育人创新基地,高校为计算机类研究生营造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提供稳定支持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课程质量,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正在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各管一段”式的人才培养过程正在向协同融合的双驱动培养过程转变。

(二)  校企深度融合,打造长效共赢模式

高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整合。通过明确师资共享、利益协调等机制,高校的科学研究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创新链的时间成本大幅缩短,从产业发展中凝练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路径越发清晰。只有持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长效共赢模式。

四  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施。该院以国家一流专业、新工科和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以实践目标为导向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深化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在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的背景下,该院推行“实课协同+多段学期实训”的人才培养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预就业”的形式,先后与美亚柏科、网宿科技、美图之家等20余家企业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基地,为该院研究生提供了充足的教学与实践资源。

通过“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教师近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学院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高质量培养计算机类研究生有效推动了学院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其他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思路。

五  结束语

在“科教+产教”双驱动融合的计算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全面激发校企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业产品落地是企业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对培养计算机类创新人才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思想转变和理念建设、体系构建和规划、资源保障和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提出了总体框架,并针对性地提出多条具体举措以充分诠释教育理念。依托基于“科教+产教”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势,高校能够在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成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周,徐本川,吴向宾.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实然之思与应然之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9(S1):67-69.

[2] 王宏志,史宁,邬向前,等.计算机学科科教融合拔尖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22(2):9-12.

[3] 苗茹,田琦,周珂,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以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例[J].软件导刊,2022,21(7):224-227.

[4] 张刚,马志敏.基于科教融合、产学协同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2(29):9-12.

[5] 杜金莲,金雪云,苏航,等.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2(8):1-4,10.

[6] 胡军,于浍,陈雯,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理工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2,8(31):139-142.

[7] 李新利,皇涛,张柯柯,等.产科教深度融合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J].高教学刊,2023,9(9):170-174.

[8]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双轨制[J].高教探索,2019(11):124-128.

[9] 朱春山,张巧飞,白红娟,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融通实践,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6):64-67.

[10] 吳飞,吴超,朱强.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2(8):15-19.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科教培养模式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