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4-04-09 15:14陈明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现状建设路径

陈明

摘  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的语言文字特点,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学概论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课,由于其科学性、社会性、人文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思政育人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任课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挖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对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进程,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185-04

Abstract: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nguage, multi-dialect and multi-language writing, which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with language as its research object. Due to its scientific, social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strong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eachers explore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by establishing correct teaching concepts, digg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m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anguage, an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Keywor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status; construction path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交流交往、共同繁荣的精神力量,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1]。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语言学概论是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必修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让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好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当前,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有关的各项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尚不够聚焦,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语言学概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语言的功能、构造和发展演变规律。我国有一百多种语言[2],对语言问题的深入理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思政教育功能。本文以语言学概论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语言学知识点为例,以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为研究目标,在阐述意义、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的树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作初步探索。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道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各个时期接触、融合的发展过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能让课程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通过语言了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和过程,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  课程的内在发展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和身份认同,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语言学概论作为以全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基础课程,兼具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在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同时必然会涉及人类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重要的课程思政元素。“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专业学习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语言学概论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优势,使得课程在保持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在教学理念上紧跟教改趋势,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能有所改进,以使该课程的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二)  建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对国家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此同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通用语言文字是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产生而来,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交流的工具,为我国历代中央政权所通用的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促进汉语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促进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借鉴、吸收,完善了语言的表达内容,会增进人们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三)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培养和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4]。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内核[5]。社会接触是语言接触的前提,语言接触反映社会发展面貌。不同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接触现象,通过各民族语言接触、交融事实我们可以了解中华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共同发展起来的,包括了56個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可以凭借语言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共生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通过语言事实可以理解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围绕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重要成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也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但就语言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顺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授课过程中专业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联系不紧密,以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够有针对性。

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元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有些思政元素在教材中并没有通过文字形式直接体现出来。加之专业教师缺乏政治敏感性,造成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内容设计简单,跟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

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主要通过公共课进行,采取合班授课的形式进行“灌输式”教育,以致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课知识体系之外,没有和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即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也采取强行植入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缺乏系统性。考核评价的对象单一,表现为主要是对学生“学”的评价,忽略了对教师“教”的评价;方式上侧重于结果性考核,即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平时的表现缺乏有效的评价,没能全面反映课程思政效果。

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针对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我们从教学理念的树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增强语言学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语言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一)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进行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求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仅要讲授语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将专业知识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充分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实现“三全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各种科学、合理的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识,使思政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思政教学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观,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同观。

(二)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语言学概论的专业任课教师囿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对于思政元素的敏感性相对不足。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和思政课教师合作,定期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梳理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采用集体备课、专题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根据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内容结构特点,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本身和语言发展演变两个方面挖掘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元素。

从语言结构方面看,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我们可以从共时角度挖掘各子系统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萨皮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己满足的”[6]。语言是民族交往的见证与化石,能折射民族交往事实[7]。每种语言或多或少都会从其他语言中借用一些成分。从词汇看,各少数民族语言都包含相当数量的汉语借词,同时跟各地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汉语也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借词,且大多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词语,如“馕”(维吾尔语)、“糌粑”(藏语)、“萨琪玛”(满语)、“敖包”(蒙古语)、“毕摩”(彝语)、“东巴”(纳西语)、“冬不拉”(哈萨克语)等,有的词语如“站”(蒙古语)、“酥”(藏语)等甚至进入到了汉语基本词汇,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语音和语法相对比较稳固,不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当社会交往足够深入时,也会对二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变化,例如从语音层面看,受汉语影响,裕固语中的复辅音不仅出现在汉语借词中,甚至在本族语言的固有词中也出现了复辅音,如diort“四”、soin“喜欢”[8]。在语法层面,壮语体词性修饰词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但在汉语影响下,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如kou1mi2po:n3hu?浊2ki2?揶a2?揶i5“我有一本红旗杂志”[9],句子的语序跟汉语完全一致。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文字是对语言系统进行编码的符号体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性。历史上汉字就被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稍作改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形成了壮文、喃字、白文、侗文、布依文和苗文等汉字系的文字。

从语言发展角度看,语言的历史发展演变,尤其是语言的接触有大量可以深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元素,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词语借用、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等类型,我们以混合语中唐汪话为例,该语言既不同于汉语,又不同于东乡语,其语法特点类似于东乡语,但是词汇绝大部分为汉语,很明显是东乡族和汉族深度交往的结果。各接触类型都能反映各民族间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动态形成过程。另外跟语言有关的历史文献、口传文学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例如各类少数民族同汉民族各类对照辞书的编纂,诸如明朝永乐五年开设的四夷馆编出的一系列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分类词汇集《杂字》以及清代官修的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和汉文五种文字对照的分类词汇集《五体清文鉴》等都是民族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见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状态,寻找语言发展演变上的民族共同体因素。

(三)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将语言学概论中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整合、优化后,需要以课程为抓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0]。这就要求教师要避免“说教”“生切”“嫁接”等简单化的融入方式,应该根据语言学概论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设计,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须依托课程本身,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优化,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政元素的占比,改变传统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的特点,积极探索除了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法,如线上学习、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外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到“国家共同语”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国家共同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部从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在讲到方言时,可以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地的方言情况,调查语音、词汇、语法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事实。也可让学生调查所在地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考察推广普通话在当地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实效,写出实践调查报告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考核评价才能检验其实际效果,目前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考核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即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总评分数,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外实践表现赋分,期末则将有关的知识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最后将二者进行总评得出评价。这种仅仅依靠学生成绩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适用于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的思政教育成效的考核则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方式,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素养,为了更好地考察课程的教学成效,可以从考核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两方面进一步完善。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内容,目前的考核是以学生的表现为主,对教师的“教”则缺乏监督和反馈,所以考核评价主体可以加入同行考核评价,即教同一门课的教师以及专业负责人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政效果进行评价,在评教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情况列为评教重点,全方位评价有助于同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提高自己的思政教学水平。

考核评价方式上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以此来加强学生平时思政表现的监控,使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充分听取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之间等各方面的意见做出全面评价。

四  结束语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对语言学概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认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好各民族语言文字,处理好各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因素,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融入课堂,增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上进一步完善,力争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思政教学的效果。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让学生能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推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4):21-30.

[4] 周俊利.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文化纽带视角[J].民族学刊,2021,12(2):9-16,93.

[5] 伊琳娜·伊力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

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43-148.

[6]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 曹利华.吐鲁番地区民族交往与语言接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8] 陈宗振,雷选春.西部裕固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9] 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0]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政协报,2022-03-06(0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现状建设路径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探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