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源流、精髓与价值

2024-04-10 00:19苗文玉徐国亮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苗文玉,徐国亮

辩证视域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源流、精髓与价值

苗文玉,徐国亮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涵,需要从辩证视域出发进行阐释。在“根”与“魂”的融通、“危”与“机”的共在、“体”与“用”的关联、“深”与“广”的统一中审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其理论源泉、现实土壤、核心要义、价值旨归,能够从整体上廓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与价值,从而回答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源泉;核心要义;价值意蕴;辩证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仅在理论层面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论断,系统阐释了文化建设的理论规定性,而且从实践维度出发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将这些普遍性的思想论断具体化,从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境界。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宣传和思想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丰富理论成果以及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概念,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

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生成逻辑、体系结构、核心要义、鲜明特征以及时代价值等角度展开。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在于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文化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2];其体系结构包括政治保障层面上的结构、社会主体层面上的结构、对外交流层面上的结构和实践要求层面上的结构四个方面[3];其核心要义在于阐述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锚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4];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有机统一[5];其时代价值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贡献,锚定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求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困境提供中国智慧[6]。也有学者从哲学意蕴[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9]、中国式现代化[10]等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延展了研究论域,擘画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活、立体的理论意象。

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既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相对缺乏宏观层面的把握,且尚未涉及辩证性分析,使得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探究。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辩证视域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和价值展开研究,以期为深化理解这一思想的深邃意蕴提供学理参考。

一、在“根”与“魂”的融通中澄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源泉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1]。因为唯有经由已有思想材料的内在奠基,一种新的思想学说才能够真正形成。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场的“已有的思想材料”,需要从“根”与“魂”的融通中来领会和把握。“根”指向的是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指向的是散发道义和真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在历时态上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儒释道法墨”等多家学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趋势,而且在共时态上聚焦“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讨论,形成了富含“民为邦本”“天下大同”“道法自然”“崇德向善”等思想理念在内的宝贵文化财富,既为社会成员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同时也潜在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血脉,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习近平文化思想所秉持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现传统民生观,与“民为邦本”“德莫高于爱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民本思想相耦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的“爱国奋斗”精神,体现传统实践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彼此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的“明道成德、诚信友善”等道德意蕴,彰显传统道德观,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立己达人,厚德载物”的道德理念本质相连;习近平文化思想所主张的“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理念,体现传统天下观,与“天下大同、和合共生、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内在相关。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汲取和转化了其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激活。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文化问题展开专题式的探讨,但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毒剂和现代性的诊疗学方案,既在具体意义上以一种内在性的姿态对建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展开了最为激烈的解构与批判,同时又在一般意义上“揭示并阐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刻揭明并诠解了社会意识形态生成和展开的一般路径”[12]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即思想文化的内在作用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13]164,从而构成在现代性境域中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此同时,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4]“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5]15。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恰恰没有陷入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窠臼,而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目标等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论断,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文化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内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特别注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13]164,而且基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涉及舆论宣传、意识形态建设、文化传承等领域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和新境界。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根脉”与“魂脉”的深度融通。“根脉”无“魂”不强,“魂脉”无“根”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1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崭新的时代境域,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有的放矢的辩证思维,既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注入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方向,引领和激励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老树春深更著花”,同时又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庞大根脉的丰富营养,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7]。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魂脉指导下形成的,也是在汲取中华文化根脉深邃智慧中出场的,可以说是二者彼此内在契合与深度融通的理论结晶。

二、在“危”与“机”的共在中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土壤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能够通达社会现实并获得实体性内容的思想都有其须臾不可剥离的现实土壤。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现实土壤需要从“危”与“机”的共在中去审视考量。“机”指向的是新时代以来伟大实践成就的内在奠基;“危”指向的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就的内在奠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8]17,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系统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8]6,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在政治建设上,党和国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显著增强,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并日益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二是在经济建设上,从量的方面看,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占据前列,实现从经济跟跑到经济领跑的决定性飞跃;从质的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19]36。三是在文化建设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通过更加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9]46,同时又坚持任务导向与责任导向相统一,通过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世界愈发充盈、文化获得感不断攀升。四是在社会建设上,党中央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对民生、医疗、教育等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进行全面赋能,可以说,这些突破性成就的取得无疑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现实积淀。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的时代背景中。从国际看,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发激烈,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技术和话语优势不断调整对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和手法,以更具隐蔽性、迷惑性的方式输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以此同中国“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20]27,同时,借助其强大的互联网传播能力在不断宣扬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和夸大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持续叫嚣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错误言论,试图扰乱人们的思想,将人们诱入“文明优越论”的陷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20]35,“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20]37。从国内看,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文化领域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有的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人借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有的人恶意编造、肆意传播政治谣言”[20]52-53,从而给中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此外,党内部分领导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不强,判断力、鉴别力和批判力不足,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落实,从而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蔓延,造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理论,从而为破解文化建设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深刻把握和主动回答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系列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是时代问题的理论升华。

三、在“体”与“用”的关联中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因此,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需要从“体”与“用”的关联中去把握。所谓“体”意指在“知”的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所谓“用”意指在“行”的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具体明确的实践规划和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系统完整、逻辑缜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不仅内容系统丰富,是一个包含文化地位论、文化使命论、文化功能论、文化主体论,文化原则论、文化创新论、文化保障论等多重“论”域在内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且在此基础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党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关于地位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关于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关于文化功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要不断增强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关于文化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确证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继承、文化传播的主体,主张让全体中华儿女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关于文化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关于文化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推进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度融通,主张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关于文化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综上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阐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揭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缘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这个前提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和基本功能,指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关键领域以及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做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最后,深入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主体力量以及基本方法和根本保障,深刻回答了“如何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这一根本性问题,是一个逻辑缜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细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五个方面”的重点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向。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五个方面”的部署扩展为“七个着力”的要求,细化、深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在政治统领层面要重点把握“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一纲领性要求,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在价值引领层面“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夯实认同基础,凝聚价值共识。在内容要领层面“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丰富的高质量文化成果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传播带领层面,对内“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外“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从而在内与外的有机结合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可以说,“七个着力”彼此各有侧重又内在贯通相连,具有深刻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指引性,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逻辑的具体展开,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施工图。因此,必须要坚持统筹推进,确保“七个着力”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走深、走实。

四、在“深”与“广”的统一中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原创性贡献又具有世界性意义,既关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深层民族叙事,也关乎“世界文化向何处去”的人类普遍发展叙事,因而对其价值意蕴需要从“深”与“广”的辩证统一中把握。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愫。其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最耀眼的价值底色。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和代表少数私人利益的资产阶级不同,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5]44,“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5]42。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不是代表和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始终坚持将人民至上作为实践起点、理论基点和价值原点,坚持文化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其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21]291,并且“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1]290。因此,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文化需要放在心中,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并不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境界,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3]288。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多元的,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既注重聆听群众声音、汲取民众智慧,同时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人民主体导向。其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1]。事实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2]40,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作为评判工作成败的基本条件,始终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标尺。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由谁评判”的问题,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广博的人类情怀。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人类情怀,兼容并包、和睦相处是中华文化突出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7]。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当代延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内蕴着广博的人类情怀。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22]464。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性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13]280,因此,“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13]279-280。可以说,尊重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世界文明的一贯态度,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类情怀的重要表征。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基于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切关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化格局中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在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基础上形成价值最大公约数,从而既为人类选择正确道路提供科学思想指引,也为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凝聚了价值共识。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人类和平的共同愿景贡献智慧。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身处祥和的生活氛围和安康的生活环境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23]。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平基因与和平诉求,倡导国家间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以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致力于推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作为马克思主义之“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共同熔铸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升华,既关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微观叙事,也关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观叙事,是微观民族叙事与宏观人类整体叙事的统一。这意味着,研究者们决不能简单地满足于从某一特定维度或个别方面出发审视和考量习近平文化思想,而必须突破单一逻辑视域和片面的思维惯性,从宏观性视域出发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景式地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精髓与价值。其中,“根”与“魂”的融通、“危”与“机”的共在从理论源泉和现实土壤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中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流,回答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由何而来”的问题;“体”与“用”的关联则从核心要义出发呈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回答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何而在”的问题;“深”与“广”的统一则深刻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回答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何方”的问题。可以说,这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融会贯通共同擘画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伟力和理论画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在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引,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自信和主动的思想自觉汇聚起磅礴的文化思想伟力,朝着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继续前进,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2] 侯勇,柯增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及原创性贡献[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7(6):13-25.

[3] 孟宪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结构论析[J/OL].江苏社会科学,1-10[2023-12-19].https://doi.org/10.13858/j. cnki.cn32-1312/c.20231127.014.

[4] 郑保卫,郑权.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3-12-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 29.C.20231214.1700.002.html.

[5] 赵卯生,陈滢,周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义[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3-12-19].https://doi.org/10.14100/j.cnki. 65-1039/g4.20231120.002.

[6] 张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背景、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3(6):22-28.

[7] 崔延强,张子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J/OL].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5[2023-12-19]http://kns.c nki.net/kcms/detail/50.1188.C.20231213.1028.004.html.

[8] 何虎生.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8-10.

[9] 林建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1-13.

[10] 向继友,方乐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J/OL].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2023-12-19]https://doi.org/10.1388 0/j.cnki.cn65-1210/c.20231120.002.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12] 岑朝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逻辑[J/OL].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3-11-22]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43.1069.C.20231101.1555.002.html.

[13]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1).

[1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1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1.

[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 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86.

Origin,essence and valu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MIAO Wenyu, XU Guolia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s the cultural compon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encapsulates rich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necessitating interpretation from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By exami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oots” and “soul,” the coexistence of “crisis” and “opportuni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ssence” and “application,” and the unity of “depth” and “breadth”, an explora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unfolds. This approach enables a profound revelation of its theoretical source, real-world foundation, core tenets, and underlying values. By comprehensively elucidating the origins, essence, and value, this dialectical framework serves to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y” ,“what”, and “how” concerning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theoretical source; core tenets; value implications;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2

D61

A

1009–2013(2024)01–0009–07

2023-11-20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3CKSJ08);山东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重大项目(23RWZX04)

苗文玉(1993—),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曾凡盛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